1. 越南文化特點
越南南北文化有比顯差異,南方比較發達,
2. 越南特點特色
東南亞包括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泰國,柬埔寨,這些國家都處于熱帶,有的是發達國家,有的是發展中國家,島國多于陸地國家,人口密度比較大,各國都有華人,老撾是內陸國,其余都是臨海國。
3. 越南文化特點和風俗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對群眾稱鄉親們、父老們、同胞們(只在本國人之間用)。在國家機關、工作單位和越軍部隊里,一般稱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間,也有稱兄道弟,而不稱同志。見面時,通行握手禮,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高棉族多行合十禮。京族人不喜歡別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著人呼喊。
4. 越南人文特色
1.傣族分布地區比較廣,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600萬。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老撾、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2.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3.獨特的傣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4.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5.傣族建筑受社會環境和思想習俗的影響大,地區不同,主建筑也不同。傣族的建筑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筑,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筑;
6.
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擴展資料:
悲歌,傣語稱“喊細喊海”,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宗教歌,特點是音調近于朗誦。
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等。說唱音樂,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西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奏較平穩,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復,唱詞多押腰韻。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
5. 越南文化差異
受制于經濟和文化發展階段的制約,可以確定地告訴你:越南姑娘整體是比較保守的。
當然,和越南南北文化發展差異相關,越北更偏向于保守,南越偏向于開放。在越南正式獨立前,北越在越共的控制之下,民風樸實、保守;南越在美國控制之下,之前在法國控制之下,長期受西方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南越民眾思想開放,接受西方的生活、文化、工作習慣和影響,當然,南越姑娘就相對開放一些。
6. 越南文化特點是什么
越南因與中國接壤,在文化藝術上也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越南的宮廷舞蹈吸收了中國雅樂的精華,也有“文舞”、“武舞”之分,其風格特征與中國古代的“文舞”、“武舞”大致相似。
“文舞”婉曲柔美、溫馨雅致、曼妙舒緩;“武舞”勁健矯捷、灑脫明朗、迅速有力。
宮廷舞蹈出現于越南的封建社會時期,并得以興盛、發展,越南的宮廷舞蹈也具備了“舞以象功”的功能,舞蹈有特定的形式、舞隊有明確的人數、舞者分設等級,絲毫不可逾越。
宮廷舞蹈多以禮儀性舞蹈為主,具有教化民心、歌功頌德的作用。
越南的宮廷舞蹈除了具有“舞以象功”的功能之外,還兼具宮廷祭祀的功能,較之于民間的祭祀舞蹈,宮廷祭祀舞蹈就顯得更為規范,人數眾多,場面宏大,等級制度森嚴,具有程式化的特點。
宮廷舞蹈有的是創作產生于宮廷的,有的則是根源在民間,為了適應宮廷的需要,有所改編或加工。
它們既在宮廷演出,也在宮外貴族士大夫或民間其他場合演出。
越南的宮廷舞蹈在體態上表現為上身直立、屈膝拔腰的姿態形象,節奏沉穩緩慢、動作圓潤流暢,呈現出矯捷粗放和柔婉細膩并存的藝術風格
7. 越南文化特點分析結尾
菲律賓、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越南、泰國,東盟十國,如同散落在地球上的10顆珍珠,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璀璨。
菲律賓有椰林海灘、火山爆布、海水云天、湖光山色,風景綺麗。
柬埔寨文學有石碑文學、佛教文學、民間故事、小說與戲劇、詩歌。吳哥王朝建立后,留存下來的成千塊石碑上,刻錄了許多詩歌
老撾自古以來就深受越南和高棉文化的影響,其文化和語言方面與泰國聯系最緊密。不管是相同的小乘佛教還是現在泰國的流行音樂,都體現了這種聯系。
自古以來,來往中、印之間及其他更遙遠國度的商船穿航馬六甲海峽,使馬來半島成為東南亞主要的貿易中心。伊斯蘭教在14世紀傳至登加樓州。15世紀初,拜里米蘇拉創立馬六甲王朝(滿剌加),馬六甲王朝的繁榮招致葡萄牙在1511年的入侵。隨后荷蘭與英國也相繼以馬六甲為殖民中心,并逐漸控制馬六甲海峽,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殖民統治歷程。
緬甸文化是緬甸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結合的復合型文化,以小乘佛教為主體,兼容并蓄地吸收了適合于緬甸的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部分。
泰國素有“黃袍佛國”之稱,佛寺林立,僅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全國共有32000多座,還有30萬僧侶,其中許多人終身為僧。在這個小乘佛教的國度里,千姿百態的佛寺、佛塔林立其間,身披袈裟,手托缽盂的僧侶隨處可見,濃郁的宗教氛圍無所不在。普通泰國人對佛也十分虔誠,每家都供奉有小佛龕,每人胸前都掛有小佛像。
因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農歷新年、清明節、風水之說等。
印度尼西亞不僅有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海洋生物,還有樸實的生活狀態和文化藝術遺產。其中民族樂器、各式面具、蠟染布料等,都體現了印度尼西亞文化的多樣性。印尼古代藝術精華——面具,以精致的細節和工藝,輕松表達出深刻的宗教和象征意義。
越南文化是亞太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與其他同樣位于中南半島的國家不同的是,越南由于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其文化特征與東亞民族非常接近,是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老撾、泰國)則更多地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雖然中國文化被認為是對越南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外來文化,但京民族仍然保留并發展了很多本民族的固有文化,經過千百年來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南文化。
文萊的主要人口為馬來西亞人,此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婆羅洲土著人。文萊的文化、習俗、信仰都與馬來西亞人很相似。國家的官方語言為馬來語,大部分人使用英語,國家的多數標牌上用的都是羅馬文字
8. 越南主要文化
因為越南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不同,越南北方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領土,后來隨著朝代更迭,越南逐漸自主,但長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直到清朝中期,仍然是中國的藩屬國,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被西方列強入侵,自顧不暇,無力為藩屬國提供保護,越南逐漸被列強侵占,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9. 越南的文化特點
中國越南在文化、習俗、語言上都有著明顯差異。由于兩國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商務文化類型和定勢也不同,特別是價值觀念、 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均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會極大地影響商務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及商務活動的成敗。
1、咖啡文化:
越南人有非常濃厚的咖啡文化,這是中國或其他亞洲文化中極少的東西。據個人了解越南人不僅擁有自己獨特的咖啡風格,而且前往咖啡館聊天,喝杯咖啡是大多數越南人常規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越南會有這么多咖啡店。
2、當地的越南習俗:
如嚼檳榔;越南有著自己獨特的習俗,不與中國湖南等地的嚼法相同,越南人會把一片檳榔和一片沒有撒石灰的檳榔葉,甚至還包括一片煙草一塊嚼。傳統上,越南人在開始談話之前邀請他們的客人嚼檳榔。婦女長期嚼檳榔就會把牙齒染成黑色,這視為一種美。
3、語言:
兩種語言不在同一語言家族中。即使60%的越南語詞匯來自中國,詞序也是截然不同的。越南人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文字系統,首先是漢字,然后是喃字,現在是拉丁字母。
中越文化差異中,也還是保留了中國文化:
1、春節文化
像我們農歷的春節,越南幾乎和我們一模一樣,貼春聯,還有紅包等等和我們大同小異。雖然廢除漢字多年,就連紅包上的字都寫著“大吉大利”,“福”這個字卻在越南十分常見,春節期間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貼上這個春聯。
2、服飾文化
當地女性的旗袍開叉都開到腰部,旗袍作為我國傳統服飾的一種,是最能展現東方女性韻味的一種服飾。我國的旗袍一般開叉都是開到小腿部位,為了更加嫵媚,也會開叉開到大腿。越南在歷史上有很多地區都是屬于中國的,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耳濡目染,這個國家的女性也開始穿旗袍。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不是,這個國家女性旗袍開叉都開到腰部了。
10. 越南文化特點有哪些
1、飲食習慣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嚴格的飲食禮儀,從平時餐桌上家庭成員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擺設都很講禮儀。烹飪方法非常講究,原料和調料搭配備受重視,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較隨意。
2、節日
由于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
3、服飾
越南的國服是奧黛,又稱為越南“長衫”,分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著奧黛更為普遍。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兩側開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當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節日、外交和會客等正式場合穿著奧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從擇偶到成親要經過六個主要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幣和迎親。如今這些儀式已被簡化,僅剩下提親、訂親和迎親。
5、禮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在國家機關、工作單位和越軍部隊里,一般稱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間,也有稱兄道弟,而不稱同志。見面時,通行握手禮,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高棉族多行合十禮。
11. 越南文化特點象征
1、國家政權不同:
北越是自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南越是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是越南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在越南南部幫助成立的一個國家。
2、國旗不同:
越南共和國(南越)國旗是黃底三個紅橫條組成。黃底三個紅橫條旗是越南民族的民族象征旗。黃色代表黃皮膚,紅色代表鮮血,三個紅橫條代表北圻、中圻、南圻三個地區。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國旗旗地為紅色,旗中心為一枚五角金星。紅色象征革命和勝利,五角金星象征越南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五星的五個角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青年。
3、國家領導人不同:
南越是由吳庭艷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越南共和國管轄的地區在1949年至1955年稱為“越南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是1945年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時使用的國名。越戰結束后,1976年南北統一之際國名被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