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米20斤釀多少白酒,一斤大米能做出來多重的酒

本文目錄一覽

1,一斤大米能做出來多重的酒

十斤

一斤大米能做出來多重的酒

2,一斤大米能釀多少酒

好像是0.6~0.75斤

一斤大米能釀多少酒

3,100斤稻谷可以釀多少白酒

要看你稻谷的好撇 一般 放糖化酶的話 應該在42 43點左右

100斤稻谷可以釀多少白酒

4,1斤大米可以蒸幾兩酒

傳統釀法能出50%左右,如50度的能出4,5左右,就是100斤大米出45斤酒

5,一斤糯米可以釀多少酒水

我爺爺釀過,他說應該是一斤半。
搜一下:一斤糯米可以釀多少酒水

6,100斤糧食能釀多少酒 100斤高粱能釀多少斤酒

一般高粱的出酒率在38-45左右
大約50到70斤白酒。看當時的溫度,酵母品種,高粱品種,蒸餾工藝等等方面因素。適合的溫度,良好的酵母品種,優良的高粱品種,先進的蒸餾工藝能大大提高出酒率。 1、高粱酒采用優質甜高粱為釀造原料,其中雅津甜高粱最好,經陳年老窖發酵,長年陳釀,經過一整套科學、獨特、完整、嚴謹的浸泡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貯存的工藝釀制而成。2、具有酒體晶瑩醇厚,香氣悠久,味醇厚,口感清香綿長,各味諧調,恰到好處,酒味全面的獨特風格。

7,自家用大米釀造出來的白酒好不好

糯米釀酒定是極好的!普通大米,沒見過
這種傳統的釀酒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將大米蒸熟 后拌曲發酵,然后蒸餾得成品酒。具體操作起來就更復雜一些,其工藝如下: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其中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煩,操作要求較為嚴格。例如:將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內,待園氣后初蒸15~20分鐘,然后潑入熱水,還要上下翻倒幾次,又上蓋, 待園氣后再蒸幾十分鐘,再進行第二次潑水、翻倒、再蒸。同時還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內軟、無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等等。如那一環節掌握不 好,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影響到出酒率。 v采用生大米釀酒就簡單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當然更不需要蒸煮。將市售的大米買來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種,加入三公斤冷水攪拌、密封發酵,經蒸餾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戲稱生料釀酒技術為“傻瓜釀酒技術”。 v生料釀酒,可以說就談不上什么“工藝流程”,如果硬要編個工藝流程的話,那么這個工藝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發酵—蒸餾—成品酒。 v采用生料酒曲釀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與傳統釀制的一樣,甚至超過。 由此可見,采用生料釀酒,簡化了工藝、節約了燃料和人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由于生料釀酒操作簡單,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規模化、機械化大生產。 由于生料釀酒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僅管這個新技術推廣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許多酒廠的歡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釀酒技術的小酒 廠和家庭釀酒作坊的普遍歡迎。例如:目前廣西省內即有上千家小酒廠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許多廠家在采 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 然而,生料釀酒再簡單也是一門科學技術。既是一門科學技術,就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和操作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出酒率就高;違背或不按這些規則操作,就達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轉變為酒是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假如改變了規定的作用條件,其代謝產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種代謝產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科學看成魔術,把生料曲種當成是“仙丹妙藥”,以為在生大米中加點水,丟進去一點生料曲種,它就自然而然地“變”出酒來。一但沒有變出酒來或變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釀酒技術的意義和作用。 現將筆者采訪數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釀酒廠家的經驗和個人的心得,總結幾條出來供已采用的廠家和對生料釀酒有興趣的廠家參考。 我們知道,釀酒的希望和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能得到較高的出酒率;二是釀出的酒能有一個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達到這兩個目的的關鍵環節,是在發酵這道工序。盡管曲種如何好,糖化力和發 酵力如何高;盡管大米的質量好,含淀粉多;盡管蒸餾設備如何先進、接酒技術如何高明。如果在發酵這一環節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 如何發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廠和釀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經驗。但生料釀酒與傳統的燃料釀酒方法還有不同之處。生料釀酒在發酵期中要特別注意和掌握溫度、厭氧和發酵期這三個環節。 一、 溫度(指室溫℃)。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產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0℃。 溫度與發酵期的關系是: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具體說來,溫度在20~25℃時,發酵期一般是15~20天,溫度在25~30℃時,發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溫度在30~40℃時,發酵期一般為8天左右。 生料曲種耐高溫,在35~40℃時酵母仍能繼續生長、繁殖,而且不會產酸。因此,采用生料釀酒。不存在“安全渡夏”問題。 但是,生料釀酒也存在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溫度20℃以下時,生料很難發酵,如溫度在10℃以下則停止發酵,這時的酵母處于冬眠狀態,不繁育生長。因此,室溫在20℃以下時,要采取保溫和升溫措施,使室溫升到20℃以上,生料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室 溫在20℃以下時,除了采取保溫、升溫措施以外,還可以采取熟料發酵。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與傳統的蒸煮有很大的區別。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是指將大料隨便蒸 煮而已。具體操作就是將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過心即離鍋冷卻到36℃以下時,加生料曲種攪拌、密封發酵。采用這種熟料發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發酵完畢,然后蒸餾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將大米蒸煮成米飯,無夾心即可。 二、 厭氧。所謂厭氧,就是將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裝入發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沒有或缺乏空氣的條件下進行發酵。尤其是在發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別注 意厭氧發酵。因為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不需要游離氧參加。如果在發酵中有氧氣參加,酵母菌則通過有氧呼吸獲得能量,將糖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大 量菌體使酒精的產量大為減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醋酸,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話,就一定要在無氧條件下發酵。 怎樣進行厭氧發酵呢?許多酒廠的實踐經驗是:在發酵初期,采用半密封。所謂發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發酵容器,至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這段時期。進入發酵中期和后期,就絕對采用全密封式發酵。所謂中期和后期,是指自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個發酵完全結束止。 有 的廠家則與此相反,重視發酵初期的密封,但在發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視了。當原料投入發酵容器以后,他們很重視密封,但從此就無人過。二氧化碳將塑料薄膜沖 破了,捆綁的繩索松脫了,無人檢查、更換,使空氣中的雜菌大量進入發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長、繁殖、甚至把酒精作為它的養料,這就是有些廠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三、 發酵期。發酵期是指,從投料到蒸餾前的這段時間。 上面已講過,發酵期的長短決定于溫度的高低。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我們不能說發酵期越短越好,當然也不能說發酵期越長越好,如何適當地掌握這個發酵期的長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環節。 適當的發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其次是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后,還要延長發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的標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轉化為糖,糖已完全轉化為酒精。用檢測殘余淀粉的含量和總殘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確定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了。當殘余淀粉和殘余總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時,即說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徹底發酵。 一些小型酒廠和釀酒作坊沒有檢測設備,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呢?筆者于1996年編著的《生料釀酒工藝及其操作方法》一書中,曾介紹了用眼睛看、耳朵聽、口嘗、手摸等方法。由于篇幅關系就不再詳述。這里只介紹一種眼看、手摸的簡單方法供參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擠壓正在發酵中的米粒,如無硬心、無粗糙感,一擠就化,就說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徹底發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顏色。 當漂浮于發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發酵液由渾濁變青,而且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竄動時,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已完畢,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了。 看顏色,就是看發酵液的顏色變化。從投料起至發酵開始冒小泡時的這段時期發酵液是清亮、透明的。從發酵開始至發酵結束這段時期,發酵液由清亮、透明變為米湯色。從發酵結束至酯化時期,發酵液由米湯色變清,最后變成暗淡的淡茶色。 實踐證明,適當延長一點發酵時間,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長多少時間才能算適當呢?筆者主張,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時,再延長一二天即為適當。從顏色上看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由清變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進行蒸餾。 為什么要延長一二天發酵時間呢?因為酒的芳香物質,是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經生化反應而成為芳香物質。這個生化反應過程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酯化時間。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