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發展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本文目錄一覽

1,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可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一、原始社會發展階段;二、農業社會發展階段;三、工業革命、發展及濫觴階段;四、后工業社會發展階段。

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2,人類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制造簡單的礫石工具。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制造較進步的舊石器,并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征,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并出現裝飾物。人類的起源傳說:在所有神話中,“塵土造人“說法最多,也最為流傳,最廣泛為大眾所知的就是《圣經》記載的上帝造人創世記開篇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直到第六日,他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后,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取名亞當。不久便讓亞當沉睡用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在女媧和上帝的神話里,可以發現共同之處是都按著他們的形像造人,不同之處在于圣經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上帝是用話語創世,創造一切并且管理一切被造物,最引人入勝,陷入沉思而,久久不能忘懷的泥土造人故事,當屬《圣經》。

人類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么

3,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循著制度變革、經濟增長變化和重大外部沖擊等發展線索,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大致可以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在制度上和增長表現上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第一個層次分期):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成立后29年);1978年底開始的改革開放階段(改革開放31年)。在這兩個大階段內,可以劃分若干小階段(第二個層次分期):1949~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6年和1957~1978年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后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91年、1992~2002年、2003年至今三個小階段[3]。這種“兩個大時期”、“五個發展階段”的分期,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國60年經歷的幾個比較大的歷史階段,特別是政治領域和經濟關系的重大變化。第一階段,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49~1957年)。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并在此貧窮落后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與此同時,模仿蘇聯模式,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改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形態,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體制改造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56~1957年,總結經驗和吸取蘇聯暴露的經濟建設教訓,中國經濟政策的轉變體現了對蘇聯模式的修改。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68億元,比1952年增長157.3%。第二階段,動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后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期間,雖然建成了一些項目,但成本極高。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后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由于中蘇關系破裂造成的外部沖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經濟上的“冒進”和政治上的動蕩造成的自我創傷,中國被隔離在當時日益繁榮的世界經濟之外,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尤其是歐洲和日本),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在加速,但仍然慢于世界總體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表現令人不滿意。第三階段,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改革從農村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4年全面轉向城市的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和“利改稅”改革;放棄了國家對外貿的壟斷和閉關鎖國政策,在沿海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和浦東開發區。1984年“六五”計劃提前一年完成,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效益最好的五年計劃。經濟體制朝著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型,逐步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經濟體制的束縛。此后,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第四階段,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決策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經歷了價格體制改革、商品流通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實踐,逐漸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局,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02年,中國已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對企業和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的干預程度大大減弱,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1995年實現了GDP總量比1980年翻兩番,2000年實現了人均GDP比1980年翻兩番。第五階段,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2003年至今)。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到2008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超過4.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1]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在1820~1952年期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世界生產提高了8倍以上,世界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美國人均收入提高了將近9倍,歐洲提高了4倍,日本提高了3倍以上。參見(英)安格斯·麥迪森,武曉鷹、馬德斌譯:《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2]趙德馨:《關于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問題》,載《學術月刊》1960年第4期。[3]吳承明、趙德馨、董志凱、武力、李克穆等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劃分時期。比如,趙德馨先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做了如下分期:在1949~1956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49~1953和1954~1956兩個小階段,1957~1978年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57~1966和1967~1978兩個小階段,1979年以后這個大階段,可分為1979~1984年、1985~1991年、1992年至今后某年等三個小階段。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