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荀子做過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這是干什么的職業
- 2,祭酒是做什么的
- 3,稗下學宮是什么意思啊
- 4,蘭陵是什么意思
- 5,假如你是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你會對新來的學者說什么
- 6,齊國統治者對稷下學宮采取什么辦學方針
- 7,世界上哪個大學最早創立政治學院
- 8,計下學宮是什么意思
- 9,2 稷下學宮及其歷史特點與作用
1,荀子做過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這是干什么的職業
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
祭酒是,古代學官名。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官尊長亦稱祭酒。
2,祭酒是做什么的
祭祀目的是為向上蒼、祖靈祈求福壽,企賜光明前程。酒既然是祭祀時必備用品,酒的質量高低和數量多少,也表明祭者的誠敬程度。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因為對很多國家或部落來說,戰爭決定他們種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都要用酒來激勵斗志,叫壯行酒。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從出土的商周代陶器和青銅器來看,出土的酒器數量最多,種類最繁,其制作巧奪天工,堪稱世界之最。著名的四羊方尊是那時盛酒祭祀的一種青銅器皿。 酒與維護封建秩序的“禮”相互交融。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明確地說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并為人祈福禳災。此后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人們便用“祭酒”泛稱位尊或年長者。漢魏以后,祭酒還被用作官名,含有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祭酒作為語詞,至今未廢。現代亦用以泛稱文壇、藝壇或文化界、學術界的首腦人物。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孔子思想演變而來的儒家思想倍受歷代統治者推崇。因此,歷代帝王在用酒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時,又增加了一項十分隆重的酒祭典——祭祀圣人孔子。作為國家行為的祭孔的禮制可謂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并用酒作為主祭品。唐宋明清日漸升格并達帝王規格,而選擇主祭品——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非美酒佳釀根本沒有資格配享孔廟。 在我國的各民族中,也普遍用酒祭祀祖先的習俗。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人去世后,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或“豆腐飯”。雖然葬禮期間的舉辦的宴席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怒族,村寨中人病亡后,各戶還需帶酒來吊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普米族視死如生,停尸舉喪期間,死者靈前的美酒不斷,送棺入土前,還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佳釀。 現在每年的清明上墳、祭祖時,都要帶上酒和肉,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這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習俗。而其他一些重大節日,也要在祖先的靈像前,放一杯酒,一些碟菜,還要插上蠟燭,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 用酒祭祀年代久遠,代代相承。一直以來祭祀用酒非常講究。今年的“國之大典”的祭孔,用酒用得就是中國白酒第一品牌五糧液,五糧液“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辛棄疾),將中國酒文化和儒家文化融匯貫通,創造了中庸和諧、積雜成醇的文化理念。用五糧液酒祭孔,也正是繼承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歲月演變過程中,可能祭祀的形式和模式不斷地改進變化,但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對糧食作物的重視和使用。五谷雜糧就是天地精華元氣的象征,祭祀后人把糧食擺上供桌,把用糧食釀造的酒液灑向土地,禮純情真,謂之大氣。 隨著釀酒業的日益發展,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寬泛,經過歷史的發展沉淀后,逐漸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禮儀。但從古至今,酒在祭祀的這個風俗中始終舉足輕重。與其說一些酒的風俗來源于酒,酒豐富了這些風俗,譬如用酒祭祀和祭祀用酒,還不如說,酒的風俗折射、演繹和尊崇著塵世間的文化規則。
3,稗下學宮是什么意思啊
不是“稗下學宮”,是“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于齊桓公。稷下是齊國國都城門,位于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
我不會~~~但還是要微笑~~~:)
4,蘭陵是什么意思
(一)魯國建立次室邑地處魯南的今蒼山縣蘭陵鎮周圍區域在夏、商、西周時代為鄫國(向城西北有鄫國故城遺址)所屬。公元前602年,經淮河入海的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鄫國以南茫茫濕地和浩瀚湖泊現露大面積灘涂,成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魯國季孫行父(季文子)任魯國正卿大夫,掌管魯國經濟大權。這時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勢北上,搶占黃淮灘涂。鄫國弱小,無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魯國,為維護魯國利益和季孫氏費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魯國軍隊、奴隸南下,占據今蘭陵建立次室邑。同時,在魯國、鄫國井田上耕作的奴隸們也紛紛南下謀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灘涂邊開墾“王土”。一時間黃淮灘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隸們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魯國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稅畝”制度。于是,次室周圍的土地上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耕農,農戶家庭單位,有了屬于諸侯規定或自己登記納稅的姓氏,老百姓從此成為農民的別稱。公元前568年,鄫國秘密歸附魯國,魯國莒國發生戰爭,魯國收復鄫國故地。因魯國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家族長期專權,次室成為魯國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機構,并建有宮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憂君愛國的凄婉故事。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載:“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三年,魯果亂,齊楚攻之,魯連有寇。男子戰斗,婦人轉輸不得休息。”據魯穆公和三年后的時間推算,此為公元前382年。齊楚爭霸,魯國衰微,次室當為楚國控制,成為與吳越爭霸北方的陣地。今縣域至開陽(今臨沂)、莒國(今莒縣),這一東北至西南的狹長地域成為楚國新辟的東北邊疆。楚國派出官員管理鄫國故地,《荀子》“堯問”篇中有繒丘(鄫國故地)之封官拜見見楚相孫叔敖的記載。(見中國歷史地圖集:公元前350年諸侯稱雄形勢圖)。 (二)楚國更名蘭陵。據考,蘭陵地名應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間出現,距今約2320多年,名字應與楚國大夫屈原擔任楚懷王左徒期間有關。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懷王時的左徒,他“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兼管楚國內政外交事務,受到懷王的信任,權重一時。秋,為合縱連橫攻秦,屈原首次東使齊國。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任三閭大夫。前312年,為緩和楚齊兩國因爭霸的對立,楚懷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齊國,齊楚復交。此時楚國占有東北邊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稱霸,誰占地盤誰做主。次室是和魯國公室曲阜相對應的地理名稱,帶有濃郁的魯國色彩,楚國要在魯國舊地建立行政機構,須廢除魯三桓專政遺留下來的“次室”,還要讓魯國遺民接受楚人的統治。他們認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魯國舊地,還要打上楚國政治的印記。擬定一個充滿時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義不容辭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戰國時代,烽煙四起、群雄爭霸,諸侯林立。屈原從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東使齊國,大江東去,入邗溝達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東北邊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齊的必經之地。屈原作為主管民政外交事務的重臣,對東北邊邑密切關注,應是這個時期將次室改名蘭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蘭陵令,距楚人占據蘭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齊亦64年間隔,蘭陵地名早已定位。 蕭氏家釀:蕭氏家釀即蘭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記載“鬯其酒”。漢代蕭氏精釀制造,亦稱“蕭王美酒”。蕭家重臣,朝覲漢宮,貢酒侍賓,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負盛名,世代傳承。【鎮中蘭陵美酒廠內有美酒車間有釀造工藝流程】 蘭陵不等于蕭,因為它的文化很多內容。蘭陵歷史文化 蘭陵荀子文化 戰國時期兩任蘭陵縣令的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學大師。公元前255年,先后兩次任蘭陵縣令近二十年,后居于蘭陵著書立說,死后葬于蘭陵,其墓地陵園猶存,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國理念奠定了秦漢封建帝國統一發展的局面,治縣政績為蘭陵地區世代傳頌。荀子學術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創新發展,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為代表,蘭陵地區人才輩出,法家學派代表韓非與秦朝開國丞相李斯“俱事荀卿”,從其“學帝王之術”;漢代學者劉向曾云“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傳說中造字的倉頡、造律條的邱營均出自蘭陵。歷代著名學者有:秦漢時期的疏廣、疏受、孟喜、蕭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繆襲、何承天、鮑照、鮑令暉、徐勉、何遜、顏之推,隋唐以后的顏師古、蕭穎士、賈仲明、蘭陵笑笑生等。 蘭陵美酒文化 蘭陵是美酒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釀酒業發達,以蘭陵美酒而著稱,釀制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漢墓出土了兩壇印有“蘭陵承印”的陶質器皿裝有蘭陵酒,酒香依舊。唐朝詩人李白為蘭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絕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使蘭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揚古今,定格了蘭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蘭陵美酒榮獲金質獎章,更使這一傳統名酒名播海外,躋身于國家名酒之列。隨著釀造技術的不斷進步,至今蘭陵美酒系列產品以其品牌化、產業化優勢,不斷占領國內外市場,在整個地區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蘭陵氏族文化 蕭望之,蕭何六世孫,字長倩,宣帝時,歷任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將軍光祿勛等職,為官剛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殺。其墓在今蘭陵鎮小仲村(實為蕭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蕭齊、蕭梁政權統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國封建文化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一章。蘭陵是蕭氏郡望尋根之地,近年來已有大批海內外蕭氏后裔前來祭祖,吸引越來越多的歷史愛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蘭陵運河文化 明朝萬歷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歷時10年,在蘭陵西泇河下游開掘泇河運道,長260余里,避開黃河的險要河段330里,沿泇河運道可直達京杭。此工程使蘭陵古鎮有了通航之利,成為經濟戰略重鎮,蘭陵古城牌坊高懸的“逵達鄒魯”、“衢通淮徐”匾額,見證了蘭陵明清時期的繁榮和輝煌。 蘭陵紅色文化 在近現代革命斗爭中,蘭陵地區留下了許多英雄史詩。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譽為文壇上的一顆彗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蘭陵紅槍會起義;抗戰初期中國軍隊與日軍在臨沂、臺兒莊大戰時重創日軍的阻擊戰場;解放戰爭初期陳毅、粟裕在這里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了魯南戰役的勝利。
5,假如你是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你會對新來的學者說什么
稷下學宮是齊國官方的高等學府,祭酒相當于這所學校的校長,來到這所學校的都是有自己的學說或主張,在這里和其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荀子之學融合了各家學說的思想,如黃老道學,法家,儒家等,作為荀子對于新來的學者一定要闡明自己的學術主張,《勸學》是《荀子》中的第一篇,也是開宗明義的一篇論說文,除了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思想外,文中也充滿了各種智慧,很適合對新來的學者進行宣揚和闡述。
額
6,齊國統治者對稷下學宮采取什么辦學方針
齊國統治者出于“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的政治意識,對稷下學宮采用來者不拒、包容百家的辦 學方針。稷下學宮規模宏大,“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①稷下先生們也受到尊寵,到齊宣王時,“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徙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②以致稷下先生多達千有余人,而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③。由于稷下學宮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學者,因此便出現了《管子》等一大批著名著作。《管子》一書,馮友蘭認為“就是稷下學術中心的一部論文總集”。
額
7,世界上哪個大學最早創立政治學院
那就是牛津
世界最早的大學———稷下學宮,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君王醒公所創辦的。地址位于山東淄博的稷下鎮。據史學家考證,稷下學宮比古希臘柏拉圖所創辦的學院至少要早二十年。稷下學宮,既繼承了西周以來宮家辦學的形式,又發展了戰國時期辦私學的長處,在中國教育史上形成了獨有的特色,給稷下學宮的教師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優厚的 生活待遇,以吸引到天下名流學者來此講學,使稷下學宮成為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中心;稷下學宮還培養出了許多名家,發展了許多新學派,取得很多突出的學術成果,如《晏子春秋》《經法》《厚道》等書籍,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文化寶庫。
8,計下學宮是什么意思
應該是:“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于齊桓公田午。位于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游說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稷下學宮的存在,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你好!是「稷下學宮」吧?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9,2 稷下學宮及其歷史特點與作用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于齊桓公。稷下是齊國國都城門,位于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
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梭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商鞅、接予、季真、環淵、彭蒙、尹文、田巴、兒說、魯仲連、鄒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程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成為真正體現戰國“百家爭鳴”的典型。更為可貴的是,當時齊國統治者采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列傳》),“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因此,稷下學宮是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它既是一個官辦的學術機構,又是一個官辦的政治顧問團體。
性質特點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并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作用
1.詢議
齊王向稷下學者咨詢國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學者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稷下學宮也因此成為一個政治咨詢中心。
2.教育
稷下學宮又具有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知識的性質,被后人稱為“田氏封建政權興辦的大學堂”,“齊國的最高學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3.學術
稷下學者總是針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闡述政見。他們學識淵博,長于分析問題,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窮盡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由于稷下學者學派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異,而會競長論短,爭論不已。最終促進了稷下學宮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為當時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