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淳于髡的譯文

本文目錄一覽

1,淳于髡翻譯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位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謎語,徹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么鳥?”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云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里。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齊威王八年(前371),楚國派大軍侵齊,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求援,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否嫌禮太少?”淳于髡說:“怎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么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邊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卻祈禱說:‘高地上收獲的谷物盛滿篝籠,低田里收獲的莊稼裝滿車輛;五谷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壁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立刻出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包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淳于髡翻譯

2,淳于髡的譯文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于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只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只鳥是怎么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云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于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里。齊威王八年(前371),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么?”淳于髡說:“怎么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么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獲的谷物盛滿篝籠,低田里收獲的莊稼裝滿車輛;五谷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后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后,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卷起袖子,躬著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游,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鄉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游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后有丟掉的發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里的蠟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解開,略略聞到陣陣香味,這時我心里最為高興,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并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淳于髡的譯文

3,淳于髡的人物簡介

淳于髡,(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齊國贅婿,齊威王用為客卿。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記,能言善辯。他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還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國侵齊,他奉命使趙,說服了趙王,得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風,不戰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張益國益民的功利主義。在同孟軻就“禮”與“仁”的兩次論戰中,鮮明地表現了他這一立場。司馬遷稱贊他說:“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所著《王度記》今已失傳。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出兵討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向趙國求援,淳于髡向趙王陳明利害關系。請其出兵。趙國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援齊,楚國聞之,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在后宮擺宴慶賀勝利。當齊威王問其能飲幾杯酒時,淳于髡借機又一次諷諫說:飲酒可多可少,但“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盡然”。齊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話,從此罷長夜之飲,除淫靡之風。淳于髡一生機智、幽默、直言敢諫,能言善辯,出使不辱使命,屬亂世賢臣。(《史記》卷一) 淳于髡憑借自己的智慧與才能,成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鄒忌拜相時,他率稷下先生七十余人向其問難,使得鄒忌重視禮法、厲行改革;他與孟子進行過數次精彩的論辯;荀子(約前313-前238)到稷下游學時,淳于髡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經是稷下學宮中元老級的人物,荀子經常向他請教,其“隆禮重法”的主張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響。淳于髡還做過齊太子的老師,《呂氏春秋·壅塞》記載“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當此大任也,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齊王曰:‘子無辭也。’”由此可見齊國國君對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齊康公十九年(前386),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并侵,國人不治”(《田完世家》),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并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并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后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里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鄉里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里最歡快,能喝一石。”最后,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滑稽列傳》)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里,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復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借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么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于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范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么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圍內能出現一個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里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洼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后,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見《戰國策~齊策》。后用“物以類聚”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壞人之間臭味相投,互相勾結在一起。

淳于髡的人物簡介

4,淳于髡進諫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淳于髡進諫成功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淳于髡進諫成功的原因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只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于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淳于髡的趣聞   刁鉆問題難亞圣   其實淳于髡打啞謎只是個人愛好,就像他喜歡和別人辯論。為此,儒家的亞圣孟子都受到過他的“刁難”。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 一次,孟子游歷齊國,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訪這位名人:“請問先生,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是禮制所規定的吧?”   孟子是個老實人,便規規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說的男女授受不親當然是禮制規定的。”   淳于髡說:“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氣,心想這個淳于髡簡直是胡說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簡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大失體統,慌忙補充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確是禮。但救嫂子,是權宜之計啊。”   淳于髡譏諷孟子:“那現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為什么不伸出友愛之手呢?”   孟子說:“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難道天下人還得挨個去拉嗎?”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親自去做。   就事論事責圣賢   孟子要離開齊國時,淳于髡問他,你身處三卿的高位,卻下不能救濟老百姓,上不能輔佐君王,所謂的“仁者”就這樣跑了,對得起你的工資嗎?   孟子將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來說道,我是臣子,不以賢事不肖,伯夷就是這樣干的。周旋于湯、桀之間五次,那是伊尹。不厭惡污君,不推辭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們三個處事不同,但都是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繼續責問,魯繆公的時候,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但魯國不斷失地。這樣看來,所謂賢者對國家有什么用?   孟子說,虞不用百里奚而被滅亡,但到了秦繆公那里卻成就了霸業。不用賢人就會滅亡,有了賢人卻不會任用,他怎會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隨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標榜賢者的話: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現出來,做事情不見功效的人,我還沒看到過呢。所以根本沒有賢者,如果有,我肯定認識他。   孟子說起孔子在魯國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時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時候,魯君失禮,祭祀用的肉遲遲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無禮而去。孟子說,不知道的人以為孔子是為了幾塊熟肉鬧情緒,其實孔子是被別人無禮對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辭行,而不是茍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說自己像孔子一樣被無禮對待,因此離開齊國,但圣賢的行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會明白呢?   學無所主   淳于髡博聞強志,“學無所主”,思想比較博雜。他重視周禮對人行為的規范作用,有學者考證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王度記》即為淳于髡的著作(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他以飲酒諷諫齊王,表明他有類似道家的“極之而衰”的思想;他向宣王薦士,曾提出近于墨家的“物各有疇”的主張。作為“稷下之冠”,他和其他許多稷下先生一樣,很難考定他的思想歸屬,因此曾有學者將其歸入雜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并非沒有自己的章法。從史料關于淳于髡諷諫國君、問難師友的記載來看,他是兼重禮法而更傾向于法治的。   首先,淳于髡主張治國理民一定要禮法兼重。在進言鄒忌時,淳于髡提醒鄒忌受相印、執國柄,必須把握全局而不偏失,處理政事必須合于禮法,并隨即就修禮儀、明法度、整吏治、裁冗員等幾方面向鄒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淳于髡要求鄒忌忠于君主,謹慎的維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他以“傅合疏罅”作喻,要求鄒忌不必拘泥成法,而要依附于萬民;以狗皮不能補狐裘作喻,要求鄒忌要慎選人才,勿雜小人;以“大車當常較,琴瑟需常調”作喻,要求鄒忌認真制定法律并監督奸吏(《田完世家》)。   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個禮法并舉的改革方案了。以上幾點主張,和戰國時期法家的主張精神是基本一致的,體現了淳于髡兼重禮法的思想特點。   從淳于髡與孟子辯論可以看出,他主張守禮有度而不拘泥。他認為,雖然“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由此引申到反對脫離社會實際,拘守一成不變的陳腐規定。在他看來,最大的“禮”,是現實的國計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舊禮,實行改革,“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淳于髡講禮治,但又反對世襲制,他從齊國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竭力主張“尊賢尚士”、富國強兵。他借狐裘與黃狗之皮為喻諷諫鄒忌,以“物各有疇”的主張要求宣王重士,都是這種尚賢思想的反映。淳于髡認為維護封建的禮制、選賢使能是必要的,同時還必須實行法治,強化國家機器。因此,他要求鄒忌“謹修法律以督踐吏”,要求齊王“減吏省員,使無擾民”(《新序》)。總之,淳于髡社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點,就是禮、法兼重而傾向法治。這一觀點,曾影響了田駢、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學里的黃老學者,而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   淳于髡以“酒極則亂”、“極之而衰”向齊威王諷諫,這實際上包含了矛盾對立轉化的深刻哲理。在與孟子的一次辯難中,他曾提出“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的觀點,意思是說聲音不管多么細小,沒有細到聽不見的;行動不管多么隱蔽,沒有完全不露痕跡的,這已經包含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因素了。雖然淳于髡的可知論認識還沒有達到高度概括的程度,但他將其靈活運用實踐之中,察事審功,“承意觀色”,卻是難能可貴的。   據《禮記》卷四三《疏》引語所說,淳于髡著有《王度記》一書,又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八說,他還有《十酒說》一書,可惜均已亡佚。所以,今天我們只能從散見各處的史料,來了解這位稷下高士的風范了。   一生不仕   齊宣王即位之初,貪于酒色而不重視人才。當時魏國的梁惠王(前400-前319)在各國用重金厚禮招納賢士,知名的學者鄒衍(前324-前250,應當是鄒忌?)、淳于髡、孟子(前372-前289)等人都到了魏國。淳于髡剛到了魏國時,在梁惠王的兩次接見中都一言不發。 事后,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對他說,淳于髡善于“承意觀色”,之所以在接見時沉默不語,是因為發現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駕車打獵、音樂娛樂之類的事情。惠王聽后,十分驚訝,坦然承認第一次接見時,恰好有人獻上了一匹好馬,第二次時,又有人進獻舞伎,所以自己兩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嘆淳于髡“誠圣人也”,再次接見了淳于髡,兩人一連交談了三天三夜而毫無倦意。梁惠王對淳于髡的才學十分佩服,想任他為卿相,淳于髡推辭不就。在魏國期間,雖然魏王對他禮遇優厚,但他不為所動,一直沒有出仕做官。(《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下只注篇名)   大膽進言   后來,淳于髡又離開魏國返回齊國。他認識到齊宣王喜好聲色、貪于安逸而不重視人才,不利于齊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便通過借古喻今,大膽地向齊宣王進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學宮,廣納賢才。開始,宣王表示自己并非不好士,而是國中無士,以此來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勸諫、督促下,齊宣王終于悟出“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繼承齊國先祖禮賢下士的優良傳統,重新營造稷下學宮,以優厚的待遇招納人才,齊國國勢復盛,稷下學宮也再度繁榮了起來。   不懼楚王   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戲謔道:“難道齊國就找不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了嗎?而派了先生你來!先生有什么特長呢?”這次髡并未用隱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我并沒有什么特長,只有腰中七尺長劍,是用來斬殺無狀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說道:“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句玩笑罷了。”這個故事不由得使人聯想到歷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時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對這位齊國歷史上的賢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處處以他為榜樣,兩人一樣都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然而出使外國,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氣度折服了傲慢無禮的楚君,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以禮搬救兵   齊威王八年(前394),楚國發兵大舉進攻齊國。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帶子都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所帶的禮品少嗎?”淳于髡說:“怎么敢呢?”威王說:“那是為什么呢?”淳于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靈祈福消災,拿著一只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洼田糧食裝滿車,五谷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我見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卻很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齊威王把贈送趙國的禮品改為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淳于髡到了趙國,交涉十分順利。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曾說:“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豈不亦偉哉!”高度評價了淳于髡在齊威王稱霸中所作的貢獻。   淳于髡獻鵠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并特意帶去一只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饑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饑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仁、勇、忠、信、義、誠具備,誰還會治他的罪呢?結果楚王不但沒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贊賞道:“很好啊,齊王竟有這樣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禮賞賜淳于髡,財物比獻鵠還要多一倍。(《滑稽列傳》)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