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糧食釀不成白酒,必須要添加一些附料才行,比如酵母,透氣物料,,,,,。真正優質,香氣醇厚的純糧食酒,一定是經過貯藏陳釀的白酒,現在糧食過剩了,糧食做酒太麻煩,時間長,用工多,利潤還少,首先,我們將這杯香氣醇厚的白酒定位為品質上乘的白酒,怎么才能釀造出品質上乘的白酒呢。
1、純糧食是如何釀造成白酒的?
純糧食釀不成白酒,必須要添加一些附料才行,比如酵母,透氣物料,,,,,。沒有這些東西是釀不成酒的,簡單的說一下釀酒過程。一,把原糧粉碎,用水拌濕,以手握不出水為宜,二,按一定比例參入酵母菌種,和釀酒料拌勻。三,入池,把釀酒料裝進事先挖好的池子里(泥池〉但在入池前一定要參入透氣料如,米糠,稻殼,以增加在發酵過程中的透氣性,
踩實壓平,池子上面用東西蓋好。四,蒸酒,釀酒料在池子里經過一定時候的發酵后,把它取出來放到專用設備(蒸鍋中)加溫進行蒸溜,蒸鍋上面有一個酒凈,專門收集鍋中的熱蒸氣,然后轉化成水通過管道流出來,流出來的蒸溜水就是我們平常喝的酒,但這些酒需要放在酒庫里面的容器中靜置一段時間,然后再由勾兌師進行勾兌,才能走向市場。
2、糧食是如何變成白酒的?這種釀制方法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我是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所以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糧食變成一杯香氣醇厚的白酒,需要經過復雜的工藝程序,聽我道來。首先,我們將這杯香氣醇厚的白酒定位為品質上乘的白酒,怎么才能釀造出品質上乘的白酒呢?首先需要選糧,糧為酒之肉,只有好糧才能釀造出好酒,什么是好糧呢?比如茅臺酒堅持選用的本地糯高粱就是好糧。我們釀酒選用的糧食是本地小子黃玉米和有機紅纓子高粱(如下圖),
糧食的品種選好之后,在釀酒之前還需要挑選出那些發霉變質的壞糧,保證純糧酒的質量。其次要有好的水源,好山好水出好酒,水為酒之血,可以看出好的水源對釀酒是多么重要。傳統工藝釀造純糧酒,都是熟料發酵,那么就需要首先對糧食進行蒸煮,充分的吸收水分,最后這些水分是要進入酒里面的,因此水質特別重要。一般我們說釀酒水源首選山泉水(如下圖,我們酒坊釀酒采用的山泉水),其次深井水和河水,
自來水不行。蒸煮糧食后就需要將糧食攤涼下曲糖化,然后入缸發酵(如下圖,我們采用陶缸發酵),根據季節溫度不同,糖化和發酵的時間都不一樣,這些時間的把控需要一個釀酒師傅的經驗去完成。四時節氣自然溫度下發酵的糧食,其酒質要比工業化控制溫度發酵的糧食出的酒質好很多,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我暫時不知道原因,只能歸結為自然為大,
當然糖化發酵說起來簡單,其操作程序也并非真的簡單,翻,揚,摸,嘗等等,時時刻刻需要監察著糧食的狀態。糧食發酵好了就是入甑蒸餾取酒了(如下圖),蒸餾取酒也有很多說頭,探氣上甑,掐頭去尾,看花摘酒等等都需要釀酒師傅的經驗去完成。可以說蒸餾取酒是糧食變為白酒的最終程序了,因此對火候的掌控尤其重要,因為可能一不小心,一些雜質,異味就跑進酒里面去了,
功虧一簣的事情不是沒有的。蒸餾取酒只能說是糧食變成了酒,但是離品質上乘的白酒還差最后一個工序,那就是貯藏,真正優質,香氣醇厚的純糧食酒,一定是經過貯藏陳釀的白酒。純糧食酒無論之前工藝做的多么好,其中都不可避免的帶有一些雜質,只是多少的問題,而這些雜質在經過貯藏之后,不僅雜質消失,同時香氣增加,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3、為什么以前缺糧食的年代都是純糧食酒,而現在糧食過剩反而沒有純糧食酒了?
這個題無數次從眼前飄過,都沒搭理,這次給個回答,不為別的,只是不想再看見。不是煩這個問題,而是對白酒市場的這個畸形現象實在無力吐槽,不想說,誰都知道本題答案,以前缺糧食的年代,沒有酒精勾兌,即所謂的“新工藝”白酒,現在糧食過剩了,糧食做酒太麻煩,時間長,用工多,利潤還少,三精一水勾兌白酒,成本低到每斤兩塊錢,要多少就可以隨時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