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關于啤酒發酵技術的文章
1.傳統啤酒發酵工藝(1)主發酵 又稱前發酵,是發酵的主要階段,也是酵母活性期,麥汁中的可發酵性糖絕大部分在此期間發酵,酵母的一些主要代謝產物也是在此期內產生的。發酵方法分兩類,即上面發酵法和下面發酵法。我國主要采用后種方法。下面重點介紹下面啤酒發酵法。加酒花后的澄清汁冷卻至6.5~8.0℃,接種酵母,主發酵正式開始。酵母對以麥芽糖為主的麥汁進行發酵,產生乙醇和CO2,這是發酵的主要生化反應。主要步驟如下:①用直接添加法添加酵母 在密閉酵母添加器內將回收的酵母按需要量與麥汁混勻(約1:1),用壓縮空氣或泵送入添加槽內,適當通風數分鐘。②酵母添加量 添加量常按泥狀酵母對麥汁體積百分率計算,一般為0.5%~0.65%,通常接種后細胞濃度為800萬~1200萬個/ml。接種量應根據酵母新鮮度,稀稠度,酵母使用代數、發酵溫度、麥汁濃度以及添加方法等適當調節。若麥汁濃度高,酵母使用代數多,接種溫度及酵母濃度低,則接種量應稍大,反之則少。③發酵第一階段 又稱低泡期。接種后15~20小時,池的四周出現白沫,并向中間擴展,直至全液面,這是發酵的開始。而后泡沫逐漸培厚,此階段維持2.5~3天,每天溫度上升0.9~1℃,糖度平均每24小時降1°Bx。④發酵第二階段 又稱高泡期。為發酵的最旺盛期,泡沫特別豐厚,可高達25~30cm。由于麥汁中酒花樹脂等被氧化,泡沫逐漸變為棕黃色。此階段2~3天,每天降糖1~1.5%。⑤發酵第三階段 又稱落泡期。高泡期過后,酵母增殖停止、溫度開始下降,降糖速度變慢,泡沫顏色加深并逐步形成由泡沫、蛋白質及多酚類氧化物等物質組成的泡蓋,厚度2~5cm。此階段2天,每天降糖0.5%~0.8%。當12度酒糖度降至3.8~4°Bx時,即可下酒進入后發酵。(2)后發酵后發酵又稱貯酒,其目的是完成殘糖的最后發酵,增加啤酒的穩定性,飽充CO2,充分沉淀蛋白質,澄清酒液;清除雙乙酰、醛類及H2S等嫩酒味,促進成熟;盡可能使酒液處于還原狀態,降低氧含量。下面介紹下面啤酒發酵法的后發酵。①下酒 將主酵嫩酒送至后酵罐稱為下酒。下酒時,應避免吸氧過多,為此先將貯酒罐充滿無菌水,在用CO2將無菌水頂出,當CO2充滿時再由貯酒桶底部進酒液。此外,要求盡量一次滿罐,留空隙10~15cm,以防止空氣進入酒液。如果酒液被CO2飽和,由于有CO2溢出,氧則難溶于酒液中。否則啤酒中存在過多的溶解氧易引起氧化混濁,并產生氧化味。②管理 下酒后,先開口發酵,以防CO2過多,酒沫涌出,2~3天后封罐。下酒初期室溫2.8~3.2℃,若是外銷酒,一個月后逐漸降至0~1℃。溫度前高后低目的在于先使殘糖發酵,隨后澄清。注意不能將不同酒齡的酒液共存一室,否則溫度要求互相矛盾,無法控制室溫。一般老工藝12°Bx外銷酒貯酒時間為60~90天,內銷酒為35~40天。貯酒期間,用燒杯取樣觀察,通常7~14天罐內酵母下沉。若長期酒液不清,應鏡檢。若是酵母懸浮,則是酵母凝聚性差;若是細菌混濁,則屬細菌污染,通常無法挽救,只能排放;若是膠體混濁,原因是麥芽溶解度差,糖化蛋白分解不良,煮沸強度不夠,冷凝固物分離不良等因素造成。
雖然我很聰明,但這么說真的難到我了
主要就是使用酵母性能的區別下面發酵啤酒發酵結束后酵母聚集沉降于發酵液底部,國產啤酒99.9%以上都屬于下面發酵啤酒上面發酵啤酒發酵結束后酵母懸浮于發酵液中或表面,上面發酵啤酒在西歐尤其是英國比較多,其他地區都比較少其他工藝也有一些區別,太復雜這里講不了
2,怎么控制葡萄酒繼續發酵
釀制溫度和時間: 葡萄酒的酵母菌發酵溫度約為15-30度,最佳溫度21度,一般應控制在18-26度。釀制初期,酵母菌尚處于生長期,所以溫度可以控制在下限;發酵旺盛期,由于會放出大量熱量,控制溫度不宜太高;發酵中后期,可提高控制溫度,有利于葡萄皮中有效成分的浸漬溶出。低溫發酵可保留較多的果香,較高的酒精度,時間會長一些。 發酵時間一般約為5-7天,多時可以達到12天。 每日的處理: 每日早晚應下壓皮渣,攪動醪液,使發酵反應均勻完全充分。 發酵操作過程: 第一天,葡萄處理灌裝,發酵桶要保留1/4空間,防止發酵時漲出,封閉桶口。在24小時內,酵母菌處于生長期,最佳溫度是21度。 第二到三天,酵母菌處于繁殖期并逐步進入發酵旺盛期,醪液表面出現泡沫,發酵桶內有氣體逸出。皮渣上浮,可以聞到和嘗到酒味,每天攪動和壓皮渣2-3次,使之均勻發酵,此時溫度控制在18-20度為宜。 第四-五天,操作同第三天,發酵反應會逐步趨于緩和,酒味進一步增加,醪液甜度逐漸下降,可以酌情補充糖分,溫度可以控制在22-26度。 第六-七天,操作同上,隨著時間的延長,醪液色澤逐漸變淺,變清,酒度逐漸提高,當酒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時[乙醇含量13-15%以上],大多數酵母菌不再存活,酵母發酵中止,葡萄酒初成。
一,去?! ∫簿褪前哑咸压氖嶙訝畹闹I先∠聛怼R蛑:刑貏e多的單寧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二,壓榨果粒?! ♂勚萍t酒的時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時壓榨的,紅酒中所含的紅色色素,就是在壓榨葡萄皮的時候釋放出的。就因為這樣,所有紅酒的色澤才是紅的。三,榨汁和發酵?! 〗涍^榨汁后,就可得到釀酒的原料——葡萄汁。有了酒汁就可釀制好酒。葡萄酒是透過發酵作用而得的產物。經過發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會逐漸轉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發酵過程中,糖分越來越少,而酒精度則越來越高。通過緩慢的發酵過程,可釀出口味芳香細致的紅葡萄酒。四,添加二氧化硫。 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鮮度,就必須在發酵過程后立刻添加二氧化硫處理。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氣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新酒在發酵后大約3周左右,必須進行第一次沉淀與換桶。第二次沉淀要4至6周。沉淀的次數和時間上的順序,完全就是所要達到的口味。編輯本段常見的釀酒葡萄品種
做葡萄酒也需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一旦問題發生了就很難使其質量恢復到原有水平,了解了酵母基本特征和導致發酵異常的原因,就需要從預防做起,從每一個可能發生潛在風險點著手控制。在此做以下建議:(1)嚴格控制原料質量:做好原料的肥水管理,保證充足而均衡的營養供應,保證充分的成熟度,同時在原料采收期間,要嚴格控制采收質量,控制農藥殘留和破果爛果率,保證進入生產流程的原料質量和衛生狀況;(2)科學制定生產工藝:在制定生產工藝之前,必須從分分析自己的原料狀況(成熟度,糖酸含量、衛生狀況、營養狀況、原料改良措施),生產條件(設備條件、控溫條件),工藝條件(釀酒技術、輔料選用等),釀酒目標(酒種、市場定位、陳釀要求等),在了解分析這些基本因素后,制定合理釀造工藝。(3)科學選用輔料:輔料的選用,不需要盲目跟風,也不能固守舊俗,需要根據自己生產情況科學選擇。輔料選用不當,不但不能幫助企業創造利潤,反而可能會給生產帶來損失,但有時候也會省個芝麻丟個西瓜;建議企業在做選擇時,以實驗效果為導向,也可以多做咨詢,盡量選用在行業里質量信譽和普遍認可度比較高的供應商,產品細節和應用上,應根據原料和工藝目標選用,也可以向輔料供應商方技術人員咨詢共同決策;(4)酵母活化劑和營養劑的應用:結合國內目前大多產區的原料現狀,選用酵母激活劑和營養劑是非常必要的,酵母激活劑主要用于酵母活化期,主要促進酵母的快速活化,并進入生長發育和繁殖階段,以防止發酵啟動遲緩和困難問題;營養劑,可以用于發酵初期和發酵中期,分階段補充,以防止發酵旺盛期酵母因營養不足而導致的各種異常風險發生;(5)保證充足的酵母接種量:按照活化干酵母的建議接種量,在發酵條件相對惡劣的環境中,適當加大接種量;(6)科學管理發酵過程:在發酵過程中作好科學的跟蹤監測工作,預防發酵溫度超標,規律的進行循環攪拌和苦學的開放式倒灌,以維持酵母的微氧發酵環境,而且還能及時排放聚集其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發酵安全性;(7)一旦產生發酵異常問題,應及時重新加量接種酵母并補足營養劑,問題嚴重時應選用專業重啟酵母,并結合應用營養劑和激活劑,使其迅速重啟。切忌,遇到這種問題一定要及時處理,既不能手忙腳亂,也不能坐視不管!
樓上兩位回答的都是不對路的拷貝!人家是問怎么控制繼續發酵,你們自己看看回答的是啥?要想控制葡萄酒繼續發酵,其實就是葡萄酒安全陳化的過程。很容易,所有葡萄酒廠都是這樣做的,加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氣體,不方便操作,實際操作中都是加入亞硫酸鈉。加入量很小,一般每10KG加入2-5克就行了。然后是絕對的密封。
3,白米為主的釀白酒法
這種傳統的釀酒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將大米蒸熟 后拌曲發酵,然后蒸餾得成品酒。具體操作起來就更復雜一些,其工藝如下: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渲袃H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煩,操作要求較為嚴格。例如:將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內,待園氣后初蒸15~20分鐘,然后潑入熱水,還要上下翻倒幾次,又上蓋, 待園氣后再蒸幾十分鐘,再進行第二次潑水、翻倒、再蒸。同時還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內軟、無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等等。如那一環節掌握不 好,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影響到出酒率。v采用生大米釀酒就簡單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當然更不需要蒸煮。將市售的大米買來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種,加入三公斤冷水攪拌、密封發酵,經蒸餾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戲稱生料釀酒技術為“傻瓜釀酒技術”。v生料釀酒,可以說就談不上什么“工藝流程”,如果硬要編個工藝流程的話,那么這個工藝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發酵—蒸餾—成品酒。v采用生料酒曲釀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與傳統釀制的一樣,甚至超過。 由此可見,采用生料釀酒,簡化了工藝、節約了燃料和人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由于生料釀酒操作簡單,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規?;?、機械化大生產?! ∮捎谏厢劸凭哂猩鲜鲋T多優點,僅管這個新技術推廣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許多酒廠的歡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釀酒技術的小酒 廠和家庭釀酒作坊的普遍歡迎。例如:目前廣西省內即有上千家小酒廠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許多廠家在采 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 ∪欢?,生料釀酒再簡單也是一門科學技術。既是一門科學技術,就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和操作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出酒率就高;違背或不按這些規則操作,就達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轉變為酒是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假如改變了規定的作用條件,其代謝產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種代謝產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科學看成魔術,把生料曲種當成是“仙丹妙藥”,以為在生大米中加點水,丟進去一點生料曲種,它就自然而然地“變”出酒來。一但沒有變出酒來或變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釀酒技術的意義和作用?! ‖F將筆者采訪數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釀酒廠家的經驗和個人的心得,總結幾條出來供已采用的廠家和對生料釀酒有興趣的廠家參考?! ∥覀冎?,釀酒的希望和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能得到較高的出酒率;二是釀出的酒能有一個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達到這兩個目的的關鍵環節,是在發酵這道工序。盡管曲種如何好,糖化力和發 酵力如何高;盡管大米的質量好,含淀粉多;盡管蒸餾設備如何先進、接酒技術如何高明。如果在發酵這一環節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如何發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廠和釀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經驗。但生料釀酒與傳統的燃料釀酒方法還有不同之處。生料釀酒在發酵期中要特別注意和掌握溫度、厭氧和發酵期這三個環節?! ∫?、 溫度(指室溫℃)。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產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0℃?! 囟扰c發酵期的關系是: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具體說來,溫度在20~25℃時,發酵期一般是15~20天,溫度在25~30℃時,發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溫度在30~40℃時,發酵期一般為8天左右。 生料曲種耐高溫,在35~40℃時酵母仍能繼續生長、繁殖,而且不會產酸。因此,采用生料釀酒。不存在“安全渡夏”問題?! 〉?,生料釀酒也存在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溫度20℃以下時,生料很難發酵,如溫度在10℃以下則停止發酵,這時的酵母處于冬眠狀態,不繁育生長。因此,室溫在20℃以下時,要采取保溫和升溫措施,使室溫升到20℃以上,生料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溫在20℃以下時,除了采取保溫、升溫措施以外,還可以采取熟料發酵。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與傳統的蒸煮有很大的區別。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是指將大料隨便蒸 煮而已。具體操作就是將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過心即離鍋冷卻到36℃以下時,加生料曲種攪拌、密封發酵。采用這種熟料發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發酵完畢,然后蒸餾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將大米蒸煮成米飯,無夾心即可。 二、 厭氧。所謂厭氧,就是將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裝入發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沒有或缺乏空氣的條件下進行發酵。尤其是在發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別注 意厭氧發酵。因為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不需要游離氧參加。如果在發酵中有氧氣參加,酵母菌則通過有氧呼吸獲得能量,將糖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大 量菌體使酒精的產量大為減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醋酸,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話,就一定要在無氧條件下發酵?! ≡鯓舆M行厭氧發酵呢?許多酒廠的實踐經驗是:在發酵初期,采用半密封。所謂發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發酵容器,至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這段時期。進入發酵中期和后期,就絕對采用全密封式發酵。所謂中期和后期,是指自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個發酵完全結束止?! ∮?的廠家則與此相反,重視發酵初期的密封,但在發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視了。當原料投入發酵容器以后,他們很重視密封,但從此就無人過。二氧化碳將塑料薄膜沖 破了,捆綁的繩索松脫了,無人檢查、更換,使空氣中的雜菌大量進入發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長、繁殖、甚至把酒精作為它的養料,這就是有些廠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 發酵期。發酵期是指,從投料到蒸餾前的這段時間?! ∩厦嬉阎v過,發酵期的長短決定于溫度的高低。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我們不能說發酵期越短越好,當然也不能說發酵期越長越好,如何適當地掌握這個發酵期的長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環節?! ∵m當的發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其次是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后,還要延長發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弦呀浲耆?,徹底發酵的標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轉化為糖,糖已完全轉化為酒精。用檢測殘余淀粉的含量和總殘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確定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了。當殘余淀粉和殘余總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時,即說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徹底發酵?! ∫恍┬⌒途茝S和釀酒作坊沒有檢測設備,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呢?筆者于1996年編著的《生料釀酒工藝及其操作方法》一書中,曾介紹了用眼睛看、耳朵聽、口嘗、手摸等方法。由于篇幅關系就不再詳述。這里只介紹一種眼看、手摸的簡單方法供參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擠壓正在發酵中的米粒,如無硬心、無粗糙感,一擠就化,就說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徹底發酵了?! ∮醚劭?,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顏色?! ‘斊∮诎l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發酵液由渾濁變青,而且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竄動時,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已完畢,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了?! 】搭伾褪强窗l酵液的顏色變化。從投料起至發酵開始冒小泡時的這段時期發酵液是清亮、透明的。從發酵開始至發酵結束這段時期,發酵液由清亮、透明變為米湯色。從發酵結束至酯化時期,發酵液由米湯色變清,最后變成暗淡的淡茶色。 實踐證明,適當延長一點發酵時間,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長多少時間才能算適當呢?筆者主張,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時,再延長一二天即為適當。從顏色上看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由清變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進行蒸餾。 為什么要延長一二天發酵時間呢?因為酒的芳香物質,是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經生化反應而成為芳香物質。這個生化反應過程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酯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