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為什么難封?就是因為軍功不夠。漢承秦制所以說,以軍功進行爵位分封最貼近秦朝的非漢朝莫屬。漢景帝時期平七國之亂,李廣本來以軍功封個關內侯穩穩的,私下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有罪,功過相抵。論功勞,呵呵……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出名,奈何漢文帝主張“以和為貴”沒有給李廣立軍功的機會。
商王朝到底是如何進行選官的?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關于古代選官制度,現代我們最熟悉的是科舉,但是我們科舉也只是在隋朝時期產生的,才出現1400多年,五千年歷史一半時間都沒有占到!那么隋朝之前選官是依照什么標準呢?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剩行于兩晉南北朝,直接造成了門閥氏族的壟斷,烏衣巷千年至今猶在。
殷商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強大到了什么地步?
近些年來,隨著甲骨文被陸續解讀,我們對殷商有了不少認識。殷商的帝王譜系已經可以縷順了,可對于他們的事跡依然知之甚少。所以,妄談殷商的強大有些癡人妄想。今日我們所知的,殷商軍功最卓絕的兩位商王一個武丁,一個是帝辛(即我們熟知的商紂王)。甲骨文記載了武丁的妻子婦好一系列對戎狄的戰爭。武王伐紂之所以成功,其實很大原因是帝辛的大軍剛剛大敗東夷,被武王鉆了空子。
除了秦朝,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軍功爵位制?效果如何?
漢承秦制所以說,以軍功進行爵位分封最貼近秦朝的非漢朝莫屬。《史記》是漢武帝時期由司馬遷編纂,列傳里面清楚記錄每個將領斬殺了多少,繳獲了多少,攻占了幾個城池。以此類推,排名分前后,在功勞簿記錄。比如曹參以軍功排第一,雖然被劉邦的“功人功狗論”往下壓了一級(劉邦力挺蕭何為開國第一功臣,曹參第二),但是蕭何封地八千多戶,曹參封地超過了一萬,妥妥滴“萬戶侯”。
再比如,還有一個著名的隱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為什么易老?因為生不逢時。李廣為什么難封?就是因為軍功不夠。論資歷,無出其右。論功勞,呵呵……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出名,奈何漢文帝主張“以和為貴”沒有給李廣立軍功的機會。漢景帝時期平七國之亂,李廣本來以軍功封個關內侯穩穩的,但是私下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有罪,功過相抵。
戰國時期秦軍士兵通過斬敵首級多少來評軍功,那么首級是怎么統計來的?對此你怎么看?
秦軍普通士兵都是依靠斬首數量來論功的,因此《秦法》對驗收首級是有嚴格的規定的。秦軍戰斗力強并不是因為他們野蠻好斗,而是因為秦軍紀律嚴明、作風嚴謹!斬首、計數、公示、行賞都有嚴格的程序,殺良冒功、搶奪他人首級、奪首級不前進者都有罪無功!秦國平民百姓都有保甲制度,秦軍的連坐制度更厲害!秦軍五人一伍,十人一伙,百人一隊,千人一將,層層牽制互保!秦軍作戰時并不是散兵游勇般的亂斗,而是有嚴密的陣法作戰,前進后退都有號令來約束,士兵并不能隨意脫離自己的組織去殺敵軍斬首!只有戰勝后的追擊戰才會出現秦兵腰懸數顆頭顱追殺敵軍的情景!依斬首論功的大前提是打了勝仗,如果戰敗了的話,斬首再多都沒有功勞的!士兵提交首級,需要伍長首肯,然后匯總到千夫長手中,公示三日后沒有人提出異議,方可認同士兵的功勞!如果有人指出首級有問題,比如殺良冒功、比如誅殺同袍冒功;另外如果士兵不服從軍令去殺敵,斬首不但無功還有大罪。
秦法嚴緊周密,事無大小,皆有法式,因此斬首論功一般不會出錯!沖鋒陷陣的士兵容易斬首立功,弓弩營將士遠程攻擊敵軍,無法獲得首級,也不可能戰后去割敵軍首級!這種情況下被箭射殺的敵軍按尸體數量均分給弓弩營將士,傷而被殺者各一半功勞,被俘虜的敵軍算半顆首級!因此秦軍的斬首論功其實是一部嚴謹的軍功法,斬首只是名字,并不是說只要斬首就有功,也不是說只能斬首才有功!至于證據頭、耳、鼻、手、腳都可以是,當然頭是最重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