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固液共存態為什么溫度不變
冰化成水的過程中,分三個過程, 因此溫度也分三個過程 但是每隔十分鐘記錄溫度,不符合科學實驗操作, 10min按照實驗操作要求會變成水, 因此按照實驗操作是每隔1min記錄一次 0-4min 溫度逐漸升高 固態 4-10min 溫度不變 固液共存態 10min之后溫度逐漸升高 液態
2. 固態液態固液共存態的狀態
因為液態變成固態要散熱,固態變成液態要吸熱,在零度﹙一個大氣壓下﹚,水剛好在要轉換的溫度下,可以是液態,也可以是固態,如果沒有外加熱源且完全沒有散熱,那如果都是固態冰,就不會變成液態水,如果都是液態水,就不會變成固態冰,但如果是共存,那么就會變成動態平衡,水可以變成冰,冰也可以變成水,但是水和冰的個別總量不會變
3. 固液共存和固液共存態一樣嗎
可能是固態,也可能是液態,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狀態。例如:一塊冰放到0攝氏度的環境中,冰可以達到熔點,但冰的溫度到0攝氏度后,就不能繼續吸熱了,冰不會熔化即成為0攝氏度的冰。
如樣一杯水,放到0攝氏度的環境中,水的溫度可以降到0攝氏度,但就不能繼續放熱了,水不會凝固,即為0攝氏度的水。
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攝氏度,此時就是固液共存狀態。
4. 什么叫固液共存狀態
固液共存是指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到達熔點而發生的物理現象,即固態與液態同時出現。例如:冰就是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到達了熔點而出現的冰塊與水同時存在的現象,鐵也是晶體。而非晶體卻不會出現。總之,固液共存是晶體在液化過程中出現的物體固態與液態同時出現的現象。
5. 固液共存狀態溫度不變嗎
要看環境溫度,環境溫度高于其熔點,則會吸熱,環境溫度低于其熔點,則會放熱。
固液共存現象通常是在物體的熔點附近發生的,這是物體的溫度一般不會變化,如果環境溫度高于其熔點,則會吸熱,同時物體的固態減少,而液態增多;如果環境溫度低于其熔點,則會放熱,同時物體的固態增多,而液態減少。因此,單純問這種狀態究竟是吸熱還是放熱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看周圍環境是給予熱量還是吸收熱量。
6. 液固共存的溫度
物質從液態轉換為固態時,這種現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比如水放熱凝固成冰。在這些從固態轉換為液態的固體又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熔點,就是溫度達到熔點時(持續吸熱)就會熔化,熔化時溫度一直等于熔點,完全融化后溫度才會上升。
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所以熔化過程中的溫度不定,如石蠟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上升。
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存在三種狀態,例:冰熔化時,溫度為0℃,同時存在冰的固態,水的液態和冰與水的固液共存態。
7. 為什么會有固液共存態
熔融狀態和液態是不一樣的。區別:
1、定義不同熔融:熔融是一級相轉變,熔融有熱焓、熵和體積的增大。發生熔融的溫度叫熔點或熔融溫度。小分子晶體的熔點溫度范圍很窄(一般小于1℃),而聚合物由于結晶不完全,其熔融溫度往往是一個較寬的范圍(一般為10~20℃)。常溫下是固體的物質在達到一定溫度后熔化,成為液態,稱為熔融狀態。液態:液體是有流動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狀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狀。當液態物體分子間的范德華力被打破時,物體由液態變為氣態;當液態物體分子間熱運動減小,小到分子間化學鍵可以形成,從而化學鍵在分子間占主導地位時,液體變為固體。
2、物理狀態不同熔融:物理中即為熔化過程中的固液共存狀態。只有晶體在熔點時可能處于固液共存狀態。液態:物質的液體狀態。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可以流動、變形,可微壓縮。液態時,分子間主要起作用的力是范德華力。范德華力是由分子間的偶極異極相吸造成的。所以不像化學鍵有固定的角度,范德華力只有個大概的方向。這也是液體為什么會流動而固體不能的原因。
3、能量方面不同熔融狀態就是常溫下的固體在獲得能量的條件下變為液體的狀態。液態則不強調獲得能量這一過程,一般指氣體經冷卻或加壓變成液體狀態。
8. 固液共存態內能變嗎
當然啦,固液共存態就是固體和液體共存,冰水混合物就是冰和水的混合,當然是固液共存態的一種
9. 晶體的固液共存態
固液共存是指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到達熔點而發生的物理現象,即固態與液態同時出現。例如:冰就是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到達了熔點而出現的冰塊與水同時存在的現象,鐵也是晶體。而非晶體卻不會出現。總之,固液共存是晶體在液化過程中出現的物體固態與液態同時出現的現象。
10. 固液共存態比熱容
根據熔化熱計算公式:Q=qm,Q是比熱容,q是熔化熱,m是質量。熔化熱是指單位質量的晶體在熔化時變成同溫度的液態物質所需吸收的熱量。也等于單位質量的同種物質,在相同壓強下的熔點時由液態變成固態所放出的熱量。
在一定溫度、壓力下,純物質熔化(晶體轉變為液態)過程中體系所吸收的熱(即過程的熱效應)。等于過程前后體系焓的增量,故現又稱為熔化焓。標準(摩爾)熔化焓,是指在標準狀態下,1摩爾純物質完全熔化時焓的增量,用符號△fusHθ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