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應該如何保存?保存黃酒的技巧

  黃酒,很適應當今人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對飲料酒品質的要求,適于各類人群飲用。包裝容器以陶壇和泥頭封口為佳,這種古老的包裝有利于黃酒的老熟和提高香氣,在貯存后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嬰喜愛黃酒的保存方式吧!

Content wei xin jie tu 20210224224807

  黃酒應該如何保存

  1、自家釀造的黃酒盛放的容器一般要放在不經常移動的地方,因為在引動過程中酒液晃動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容易氧化變質。

  2、如果長時間的存放黃酒應該選擇玻璃、陶瓷等容器盛放,嚴禁使用塑料、橡膠、金屬等其它容器,容易造成異味以及產生塑化劑等致癌物質,好的選擇便是陶罐。

  3、在開啟黃酒瓶子之后,如果不能一次飲用完畢的話,一定要及時蓋上蓋子,避免與空氣接觸時間長造成變質。

  4、如果黃酒要灌入另一個容器內可以事先用開水沖洗干凈然后用白酒方可盛放。

  5、溫度對于黃酒的存放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室內溫度一般控制在攝氏10度左右,保持存放環境陰涼、干燥、通風,避免陽光長時間的照射。

  6、現在市面上所售的黃酒由于釀造工藝的原因,儲存時間不宜過長,一般要在一年之內飲用完畢,時間太長容易對酒質、顏色等產生影響。這是因為在長時間的存放過程里面的醇類和酸類相結合形成了醇香類的物質,使得酒液變得淡薄,沒有了黃酒原來的醇厚。

  7、一些手工釀造的黃酒在長時間的儲存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沉淀這也屬于正常的現象,主要是食材的殘渣沒有過濾完畢。同時黃酒里面的蛋白質相結合也會產生沉淀現象。

  8、一些長時間儲存的黃酒在沒有晃動的情況下如果酒液渾濁便是變質的象征,這類黃酒已經不能飲用了。

  9、在整個黃酒的存放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接觸生水、蚊蟲等。

  黃酒的品鑒方式

  1、要鑒賞品嘗黃酒,首先應觀其色澤,須晶瑩透明,有光澤感,無混濁或懸浮物,無沉淀物泛起蕩漾于其中,具有極富感染力的琥珀紅色。

Content t016e6a0ef0b8821f25

  2、其次將鼻子移近酒盅或酒杯,聞其幽雅、誘人的馥郁芳香。此香不同于白酒的香型,更區別于化學香精,是一種深沉特別的脂香和黃酒特有的酒香的混合。若是十年以上陳年的黃酒,哪怕不喝,放一杯在案頭,便能讓人心曠神怡。

  3、如此二步前奏,則品嘗的欲望陡升。用嘴輕啜一口,攪動整個舌頭,徐徐咽下后美味的感受非紙上所能表達。如此輕啜慢咽,且不豪飲賭勝,敢保證3~5次下來,如果能適量飲用,不致頭暈乃至醉倒,便再也不肯放棄這杯中之物。

  黃酒的名稱區分

  黃酒屬于釀造酒,酒度一般為15度左右。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將黃酒這一名稱翻譯成“YellowWine"。其實這并不恰當。黃酒的顏色并不總是黃色的,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并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的,當時稱為“白酒”或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面上來理解。黃酒的實質應是谷物釀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糧食,故稱為“米酒”也是較為恰當的。現在通行用“RiceWine”表示黃酒。

  在當代黃酒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以糧食為原料的釀造酒(不包括蒸餾的燒酒),都可歸于黃酒類。黃酒雖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但民間有些地區對本地釀造、且局限于本地銷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稱謂,如江西的水酒,陜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說它們是黃酒,當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的歷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后,就較為復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為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都是谷物釀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又是谷物釀造酒的統稱,畢竟還應有一個只包括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因此,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名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別,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現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顏色。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余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靡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終確立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確定下來。黃酒歸屬于土酒類(國產酒稱為土酒,以示與舶來品的洋酒相對應)。

  黃酒的釀造原料

  在歷史上,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以粟(學名:Setaria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總稱,有時也稱為梁,現在也稱為谷子,去除殼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為佳原料)為原料釀造黃酒。由于宋代開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南移,黃酒的生產局限于南方數省,南宋時期,燒酒開始生產,元朝開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黃酒生產逐漸萎縮,南方人飲燒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黃酒生產得以保留,在清朝時期,南方紹興一帶的黃酒稱雄國內外。

  綜上所述,黃酒由糯米制成,糯谷在客家農村極易種植,且價格低廉,只比普通稻谷貴一成多,而蒸一缸酒,糯米的數量又可多可少,再加上工序簡單,在炎熱的夏季,黃酒容易發生霉變,因此正確保存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