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樂昌哪里有回收煙酒
高價收購名煙名酒 13415610696(方先生) 酒類:人頭馬、馬爹利、路易十三、李察、軒尼詩、法國干紅、五糧液、陳年茅臺等 煙類:中華、玉溪、大福、大熊貓,芙蓉王,黃鶴樓1916,補品:冬蟲夏草、燕窩、購物卡等 預約收購韶關市、湞江區、西提橫路、怡發樓10號鋪
2,樂昌市千香茗秀茶業有限公司怎么樣
樂昌市千香茗秀茶業有限公司是2014-05-13在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于樂昌市樂城樂廊路人民公園旁122商鋪。樂昌市千香茗秀茶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281303941203A,企業法人江建輝,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樂昌市千香茗秀茶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批發、零售:茶葉、酒類、土特產。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廣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387963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4054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樂昌市千香茗秀茶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樂昌的經濟
2014年,樂昌市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3.89億元,同比增長6.2%;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06億元,同比增長15.09%2013年,樂昌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韶關市委、市政府和樂昌市委的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狠抓落實,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7.09億元,同比增長12%;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7億元,同比增長18.16%。 解放前,樂昌縣經濟以農業為主,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解放前夕,糧食畝產僅有 83.5 公斤。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實現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廣大農民利用國家投放的資金和集體的經濟力量,治山、治水,推行農業技術改革,農業生產逐步得到發展。但由于多次受到“左”的路線干擾,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1979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科學種養技術,合理調整農業結構,農業生產開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生產向商品生產轉變。1987 年,水稻總產 121881 噸,比 1950 年增長 283%,茶葉、水果等各種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全縣農業總產值 l 3329 萬元,比 1950 年增長 11.4倍;農村商品經濟率已從 1983 年的 37% 上升到 66.3%;農村人平收入 492.3 元,為 1978 年的 5.8 倍,為 1952年的9.1 倍。全縣分四個農業類型地區,各個類型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分布如下:低丘陵寬谷垌田區包括廊田、長來、河南、樂城、北鄉五個鄉鎮和樂昌茶場、縣農科所、東風果場。地勢低平,垌面寬闊,水源充足,光溫條件好。共有水旱田8.6萬畝,占全縣水旱田39%,稻谷總產量占全縣48%,是樂昌縣的水稻主要產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丘陵坡地則種菜種果,武江兩岸的壩地,多種甘蔗和花生、黃豆,近年來還大力發展黃煙生產。 中低山林區為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區,包括五山、九峰、兩江、大源四個鄉鎮的全部和廊田、河南、北鄉、羅家渡、梅花、慶云等鄉鎮的部分。這一地區多為崇山峻嶺,山高林密,云霧多,濕度大,日照少,溫度低,氣壓低,是樂昌的主要林區,也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個地區的農作物除水稻外,還有甘薯、花生、黃豆、玉米、小麥、馬鈴薯、木薯、高梁等。 石灰巖溶蝕山區這個地區包括沙坪、云巖、白石、秀水4個鄉鎮及梅花、羅家渡、慶云、黃圃等鄉鎮的一部分。裸露的石山多,地面植被少,地下巖洞多,地面河流少,水源奇缺,旱地多,水田少,晝夜溫差大。主要農作物是甘薯、玉米、小麥、馬鈴薯、黃豆、花生、油菜和苧麻、烤煙等。水稻大多是單季稻。這個地區的玉米和苧麻,占全縣的80%以上。 紅色沙頁巖盆地丘陵區海拔200~500米,以丘陵山坡為主,包括坪石鎮、老坪石、三溪全部和羅家渡、黃圃、慶云的一部分。這個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小麥、玉米、油菜、蠶桑、苧麻等。 樂昌根據境內地域及其生態環境的差異,實施區域化布局,南部平原地區發展優質水稻、茶、果、馬蹄、蔬菜和水產養殖;中部林區發展竹、木、藥、果和反季節蔬菜。建立了水稻、玉米、黃煙、反季節蔬菜、藥材、蠶桑等生產基地,商品化經濟作物總面積達20.9萬畝,農產品商品率達64.9%。樂昌是廣東省玉米高產試驗基地;省重點林區,杉木產量居全省首位。樂昌地理、氣候條件優異,發展大規模種植、養殖前景廣闊。 樂昌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有較久的歷史。從出土的各時期文物可以看出,戰國時期境內磚瓦等建材業、陶質日用器皿制造業均具有較高水平。據《國史補》載,唐代嶺南盛產兩大名酒,其中“靈溪春”酒產于樂昌縣境的靈溪河,時為貢品。北宋時期,縣境長來鐵屎嶺一帶已有煉銀遺址,至今仍可見其開采遺址。明末清初,縣境西瓜地有煉鉛特業;冷君山、長來的黃坑有煉銀業。鑄造、榨糖、釀酒、陶瓷、造紙等手工作坊,散布于縣境各地。 民國3年(1914)粵商陳廉伯、簡英甫等人組織“地利公司”,開采狗牙洞煤礦,建立縣內第一家近代工業。據民國20年版《樂昌縣志》記載,縣內有紡織、造船、榨油、制糖、造紙等手工作坊。縣城設有平民工藝,制造竹、藤器具。縣城十字街紡織社,月產土布3500碼。全縣民間造紙社共5戶,雇工41人、以毛竹為原料生產草紙,以雪花皮為原料生產綿紙,月產量1.72萬市斤,產品暢售邑內外。民國30年,據當年《廣東年鑒》資料,全縣有紡織、縫紉、制皮、鎅木、制紙、碾米、制糖、榨油、燒石灰、燒玻璃、造船等手工業約120家。 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后,一批倒廠礦遷至樂昌坪石、羅家渡等地先后建有面粉廠、織造廠、紡紗廠、粵昌機器廣、粵華電訊器材廠等。坪石面粉廠日產面粉能力300包;粵華電訊器材廠以生產電池為主;粵昌機器廠生產車床、水泵;坪石織造廠產品有袋布、斜紋布、蚊帳布、細平布,日產3000碼;紡紗廠日產25支紗314.8磅。民國32年,陳集梧、鄧陽云分別興辦新中國火柴廠及中華火柴廠,開樂昌縣辦現代工業之先。民國35年,縣內較大的私營醬園有恒盛和利安兩家。恒盛醬園老板蘇學濤,雇工5人,資本500銀元,廠址在河南街橋頭。利安行老板周容,雇工5人,資金400銀元,廠址在東頭街。 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中,全縣大搞土法煉鋼,成立縣鋼鐵公司,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標,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1962年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大躍進”中盲目發展的工業企業相繼下馬。從1962年至1965年期間,有計劃地發展國營工業和集體工業。機床廠、酒廠、化肥廠等國營工業相繼投產。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84.76萬元,其中縣屬工業產值783.12萬元,分別比1957年增長33.4%和50.8%。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間,由于樂昌處于“小三線”建設的重點位置,廣東有色冶金機械廠、省農機二廠、715廠、518廠、519廠等多家中央、省、地(市)屬企業在樂昌建廠,大大增加了工業在樂昌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并在客觀上促進了縣屬工業的發展。在這時期,樂昌棉紡廠、農機一、二廠、燈泡廠、水泥廠、氮肥廠等先后建成投產。197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1004.42萬元,縣屬工業總產值達5753.07萬元,分別比1965年增長4.54倍和6.34倍。 1978年以后,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樂昌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逐步實行工業體制改革,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推行了廠長負責制,企業由單純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國營工業繼續發展,鄉鎮工業新軍突起,外向型經濟開始起步。從1978年至1987年,全縣工業生產持續增長,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技術改造步伐加快,實現了產值、利潤、稅金、銷售同步增長。全縣工業已有電力、機械、采礦、冶金、紡織、建材、化工、輕工等20多個門類。以水泥為主的建材業,以棉紡為主的紡織業,以制衣為主的加工業,以獼猴桃產品為主的飲料業,已具有一定規模。水泥、鉛鋅礦產品暢銷省內外,家具、服裝、棉紗、毛巾、衛生紙等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801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其中縣屬工業20970萬元,分別比1977年增長137.5%和293.3%。全縣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67.7%.樂昌經濟進入了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轉變階段。 食品飲料:擁有意大利全自動易拉罐灌裝生產線、生產的獼猴桃汁獲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稱號,“馬蹄爽”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銅獎。機械化工:有企業十多家,能生產礦山機械、機床、變壓器、汽車水泵、環保藥劑等,其中DK-7732數控電火花線切割機床通過了省級鑒定,填補了省內一項空白,產品暢銷香港、珠江三角洲等地。木器家私:利用本地木材加工的原木家私、木地板,暢銷歐美、香港等地。此外,樂昌的采選礦、造紙、印刷、包裝、電力等行業都有一定的生產規模。1988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2732萬元(80年不變價),其中,中、省、韶工業8057萬元,縣屬工業24675萬元(其中全民工業12482萬元,集體工業10409萬元,聯營工業304萬元,個體工業1408萬元)。虧損企業23個,比上年同期減少3個。全年實現稅利2383.39萬元,其中稅金917.67萬元,利潤1465.72萬元。 1990年,由于產品積壓,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管理不善等原因,經濟效益下降,縣屬虧損企業18戶,虧損額達2133.88萬元,比1989年增加194%。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21543.1萬元,比1989年下降15.2%。完成稅收1351.12萬元,比1989年下降11.7%。 1993年,貫徹國家《全民所有制工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加大改革力度和技術改造,強化管理,工業效益逐步上升。經委所屬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全縣總產值103837萬元(9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37.2%,其中中、省、韶工業企業完成23680萬元,比上年增長32.59%;縣屬工業企業完成80157萬元,比上年增長38.56%。超額完成年生產任務的企業有:麻紡廠、機床廠、紙箱廠、棉紡廠、水泵廠、制衣廠、家私廠。列入考核的22種主要工業產品比上年同期增長的有13種,增長幅度較大的有:紙箱、棉紗、棉布、晴綸紗、麻棉混紡紗、服裝、硫化銻礦、除塵器、DK777型電火花切割機床、汽車水泵、電力變壓器等。全年完成工業銷售產值33247萬元,增長30.2%,銷售率達97%。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424.74萬元。完成稅收1443.32萬元,同比增長42.7%。 1996年,企業改革不斷深入,繼續抓好技術改造與管理,抓好扭虧增盈。全市工業總產值75706萬元,其中:中省韶屬工業23623萬元;市屬工業52083萬元。全市銷售產值107580萬元,其中:中省韶屬工業38517萬元;市屬工業69063萬元。 2000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99937萬元(90年不變價,不含鄉鎮集體工業企業產值),比1988年增長2.053倍。其中:中省韶屬工業17758萬元,比1988年增長1.20倍;市屬工業82179萬元,比1988年增長2.33倍。銷售產值130056萬元,其中:中省韶屬工業33584萬元,市屬工業96472萬元。工業增加值28403萬元,其中:中省韶屬工業13541萬元,市屬工業14862萬元,利稅總額2448萬元。虧損企業16家,其中:中省韶屬工業6家,市屬工業10家。 2010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0.46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31億元,同比增長16.1%。規模以上企業60戶,比2009年減少1戶,全市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2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2億元,同比增長17.41%。2011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4.6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8.6億元,同比增長17.5%。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增加值3.3億元,實現民營經濟總量47.32億元,同比增長12.1%。新增產值,億元企業6家,全市共有,億元企業18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8億元,同比增長16.8%。 建國后至文革前,先后建立了縣直屬文化館、樂昌戲院、民間藝術團、花鼓劇團、坪石電影院、電影管理站、農村文藝宣傳隊、農村電影放映隊。這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基層,在60年代初,有農村文化俱樂部290多間,業余劇團26個。 改革開放以來,樂昌興建了園林式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興華影劇院、文工團排練場,改建了坪石電影院等場館,基建面積共20535多平方米。鄉鎮文化建設也發展很快,自1978年開始,有10個鄉鎮成立了文化站,到1984年,全縣20個鄉鎮全部成立了文化站,(2003年7月建制為16個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我市形成由市文化部門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樞紐,以農村文化室為基礎的三級文化網絡。 該市群眾文化活動活躍,舉辦了“文化節”、“金雞藝術節”、“百歌頌中華合唱節”、“‘星河杯’全國少年兒童書畫大賽”、“邁向新世紀大合唱比賽”、“全市城鄉文藝匯演”、“首屆技能匯演”、“第一、二屆雅石展覽”、“第五屆少兒藝術花會”、“韶關市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首屆兒童手工勞作大賽”、“首屆‘馬蹄節’暨經貿洽談會開幕式文藝晚會”等大型文藝活動。此外,舉辦每年一度的迎春花會,舉辦兩年一屆的少兒藝術花會,每年舉辦3至5次的少兒書畫比賽。每年一次的少兒征文比賽。同時還不定期的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如“全市農村民間藝術大賽和文藝匯演”、“龍獅鼓樂表演、巡游”、“飄色大游行”、“八音表演”、“根藝、雕刻、雅石展覽”等。我市有2支農民舞龍隊參加廣東省一、二屆民間藝術大賽,分別獲金、銀、銅獎和組織獎、特別獎。98年以來,組織選送少兒書畫作品參加全國、省、市參加的賽事,獲獎作品有1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