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傳奇帝王,世界十大傳奇帝王的介紹

本文目錄一覽

1,成吉思汗在歷史上創造了十大紀錄至今無人能破這十大紀錄是什么

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征戰總共滅了40個國家,接著又征服了720多個民族這這些記錄無人能及。成吉思汗為國家的開疆擴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建立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塊的朝代,如此厲害的帝王自然也是創造了至今為止都不可能達成的記錄。成吉思汗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版塊最大的王朝。成吉思汗帶領著蒙古帝國南征北戰一路擴展地盤,所以當時的蒙古帝國大到連如今的俄國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當時的蒙古帝國領土是現在中國的將近四倍之大。這也是成吉思汗創造的最輝煌最無人能及的記錄。成吉思汗是打仗時間最長的帝王。就連最愛打仗的漢武帝也僅僅是打仗打了45年而成吉思汗一生都在打仗,就連去世都是死在了征程的過程中。在成吉思汗打仗的這些年,他同時也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戰爭。作為強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更是滅了40個國家之后又收復了720多個民族。就是成吉思汗驍勇善戰越戰越勇讓他成為了世界上最厲害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軍事系統。成吉思汗喜歡征戰自然也少不了在征戰之上下大功夫,為了能夠更好的攻略其他地方成吉思汗建立了最早的蒙古驛站聯絡系統。之后成吉思汗有創建了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要比西方國家早一千多年。在征戰中成吉思汗幾乎是沒有打過敗仗所到之處大獲全勝。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創下的記錄還有建立第一個炮兵部隊,第一個全民皆兵,第一個軍事國家,第一個受祭祀最多的帝王...可以說成吉思汗就是一個傳奇的存在。

成吉思汗在歷史上創造了十大紀錄至今無人能破這十大紀錄是什么

2,世界十大傳奇帝王的介紹

《世界十大傳奇帝王》是2009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編委會。該書講述了世界上十大傳奇帝王的傳奇人生。隨著古羅馬元老院內的一聲巨響,“無冕之皇”愷撒大帝轟然倒下;萊茵河岸,查理大帝舉著野蠻民族的長劍馬踏文明之地;克里姆林宮內,彼得一世揮舞剪刀,開啟了民族改革的新風;阿爾卑斯山麓,拿破侖指揮神兵自天而降;白金漢宮內,維多利亞女王實施著她那“日不落帝國”的大計……傳奇帝王們力挽狂瀾,君臨天下,在時間長河的潮起潮落間,不僅勾勒出歷史興衰起伏的輪廓,而且演繹著自己的精彩人生。雖然曾經的崢嶸歲月已逝,但是千古帝王的傳奇依舊。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外史冊,往那風口浪尖上看,不難發現帝王這一至尊人群。居神壇之上,他們為萬人敬仰;走下神壇,他們也跟普通人一樣,歷盡人間悲歡。在時間長河的潮起潮落間,他們不僅勾勒出歷史興衰起伏的輪廓,而且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傳奇。

世界十大傳奇帝王的介紹

3,推薦好的歷史書籍

1、《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作者:吳蔚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我個人最喜歡,文筆好、深刻、反思性強。部分概念使人耳目一新。2、《明亡清興六十年》。內容還是不錯的,就是觀點比較正統。比較傾向于清王朝,也受到一些爭議。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1644年,明朝滅亡。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濃墨重彩的60年;這是讓人熱血沸騰、讓個性表露無遺的舞臺。努爾哈赤的堅毅,皇太極的進取,萬歷帝的怠惰,天啟帝的庸頑,袁崇煥的忠烈、魏忠賢的奸詐,東林黨人的絕望抗 爭,閹黨群丑的擅作威福…… 述說著那個正邪對立、忠奸并陳的時代,見證著清之勃興、明之將亡的歷史大變局。   本書以作者閻崇年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歷史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 3、《李自成》。此書的文筆很好,不過我個人認為他的某些歷史概念有些過時,意識形態比較厲害。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民戰爭為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推薦好的歷史書籍

4,中國古代最杰出的十大皇帝

秦始皇嬴政:一天下,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筑長城,行法制,反宗教,廢迷信,是唯一的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結束戰亂,滅諸侯,建立漢朝,使用道家思想,休養生息漢武帝劉徹,徹底消滅匈奴威脅,開疆拓土,溝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將漢朝建設成為一個空前強盛的王朝漢光武帝劉秀:推翻王莽篡權統治,恢復漢朝,與民休息隋文帝楊堅,結束五胡亂華局面,將北方漢族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開創科舉制度,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反隋,遠征高句麗,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使得北方胡人由能征善戰變得能歌善舞發展科舉制,選舉優秀人才,實行精英人才制度善于納諫,澄清吏制,懲治腐敗地方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賦稅,鼓勵農業發展高度重視商業發展,貞觀期間產生了眾多商業大都會文化上重視社會教育,圖書建設,建立眾多圖書館周世祖柴榮結束五代北方動亂局面,基本統一全國恢復發展商品經濟,輕薄賦稅,政府出面宏觀調控,鼓勵開墾無主荒地,反腐倡廉,懲治貪腐,平反冤假錯案,澄清吏制,修訂法律,重視納諫反對宗教迷信,高度重視社會教育,重視圖書建設發展天文學,修訂歷法建設水利工程,溝通漕運擴建城市,同時植樹造林,加強環境建設宋太祖趙匡胤形式上統一北方,完全結束五代戰亂局面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殘酷統治,再造華夏反腐倡廉,懲治貪腐,平反冤假錯案,澄清吏制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設錦衣衛監察百官發展社會保障,重視農業發展,恢復社會經濟發展養老事業,嘗試建立社會福利制度永樂皇帝朱棣推翻暴君朱允炆統治,北擊蒙古,南征安南遷都北京,直面戰爭前線派鄭和下西洋,發展對外貿易修訂永和大典,發展文教事業,限制和整頓佛教設東廠制衡錦衣衛

5,中國史上十大君王是誰

第一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 作為杰出封建政治家,在貞觀(627年~649年)年間,由于比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注意與民休息,留心治道。這個時期,政治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安定,國勢強盛,民族關系融洽,被贊譽為封建社會少有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開創了繁華的唐朝盛世。 第二位: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統一了六國,統一了度量衡,修筑了舉世聞名的長城,一生功績卓著。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暴君,實行暴政,秦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位: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 西漢王朝的第六代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漢武帝雄才大略,頗有建樹,他當政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時代之一。人們往往把漢武帝的功業和秦始皇相比,史稱“秦皇漢武”。 第四位: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年-1722年)在位近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精明神武,用兵西藏,新疆、蒙古、沙俄,奠定和捍衛了中國的版圖。同時崇尚節儉。開創了康乾盛世。除敖拜,平三藩,攻臺灣,親征葛爾丹康熙帝的膽識、遠見、氣魄,甚至不計“萬乘之尊”與將士同甘苦,以及勇于實踐的精神,堪稱是歷代帝王的典范和楷模。 第五位:武則天(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員外置官,破格用人。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順應了時代潮流,延續了唐朝盛世。 第六位:前秦世祖苻堅(公元338~385年) 抑制豪強,整飭軍政,強化王權,對于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的人采用懷柔政策。在思想意識上以漢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學,廣興學校,令公卿以下子孫入學,還親臨太學考試學生優劣。關中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戰,生產廢弛,他“勸課農桑、賑恤窮困”,行區種法,興修水利,遂使關隴地區經濟發展,國力充實。370年苻堅攻滅前燕,次年滅仇池氐族楊氏,373年取東晉梁、益兩州,376年滅前涼和代,統一北方。382年派呂光進軍西域。前秦成為十六國中最強大的政權,其疆域東極滄海,西并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他在位期間致力于修明政治,統一中國北方,政績顯著,是十六國時期許多封建帝王中最杰出君王。 第七位: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公元1162-1227年)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后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為后代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國家而奠定了基礎。 第八位: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 宋朝開國君主,公元960年。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后攻滅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御,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 第九位: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明太祖是歷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著手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 。但他將中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 第十位: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 漢光武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于用兵,善于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他所開創的“光武中興”是中國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

6,古代十大帝王的生平簡介及事跡

1)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在位34年(1260——1294)。期間統一了中國。忽必烈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裂割據,同時也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民族融合。2)趙匡胤,后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960年于陳橋(就是現在的開封陳橋鎮)發動兵變,史稱陳橋兵變,并由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小大一統的半殘型的封建王朝。(期間少數民族控制的疆域早在漢唐就已隸屬中央,況且北宋后期真宗開始,幽云十六州,包括北京等傳統疆域也告不保)在位17年(960~976)。趙匡胤局部解決了亂世,奠定了今后百年基本穩定的基礎,為北宋燦爛的文化爭取了一定安定的周邊環境,后代史學家對其毀譽參半,多數學者對其研究后還是比較肯定的。3)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皇帝,從一名窮困潦倒的和尚到一名起義軍領袖再到統一中國,完成了人生的極大蛻變,而其對中國君主專制體制而言只有秦始皇與漢武帝等少數人可以比肩。從1368年應天稱帝開始朱元璋在位31年,(1368~1398),期間朱元璋把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了巔峰。朱元璋經過改革,完成了行政,司法和軍事的三權分立,同時強大的監察和特務集團又為恐怖統治提供了保障,至此,朱元璋皇權空前發展,中央皇權發展道巔峰。朱元璋的洪武時期被成為“重典統治”,期間四起大案誅殺甚重,明朝開國功臣大多被誅。同時,朱元璋也致力于選拔人才和治理國家,在選官時采取了“三途并用”,但是由于后來其提倡的國子學,也漸漸成為科舉儲備人才之所,其后科舉不斷增加難度(考得人太多了,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猶如高考一般已經很難體現出人才的優劣),隨后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八股文”(是一種標準提高,能力要求增強的表現),對后代影響深遠。4)漢高祖劉邦,在位8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期間國家制度初步奠定,職官設置基本承襲秦制,卻也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宗室為諸侯,實行封國制與郡縣制并存的行政制度。劉邦的故事是最早演繹布衣將相傳奇的開始。當年秦朝滅亡,全國陷入分裂,諸侯林立并且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形勢可以說十分不利于劉邦。(當時他被項羽封為漢王,遠離關中,當時尚屬荒僻之地),與項羽相比劉邦出身微賤,但為人卻比項羽寬厚豁達的多。劉邦知人善任,盡可能的聯系反項勢力,然而縱使如此,面對項羽的楚軍,劉邦任是一敗再敗。面對極其困難的處境劉邦進行了持久戰的策略。此時西楚霸王年輕焦躁的性格特點暴露無遺,劉邦避其鋒芒,迂回抗爭,終于漸漸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并一舉殲滅了項羽。統一中國以后,劉邦致力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運用老子的無為而治,使得西漢前期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經濟得到發展。但是其后的兩項政策卻給后世帶來的不小困擾。5)清圣祖玄燁,在位62年,(1661~1722)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孫子乾隆說是不想超越他爺爺,退位當太上皇了)。期間,除鰲拜,平三番,三爭噶爾丹,收復臺灣,雅克薩戰勝俄羅斯。可謂是戰功赫赫。康熙在位期間文治方面也出臺的了多項惠民措施。康熙手中不但封殺了圈地之風,同時也強調“重農務本”減租減息,給予百姓比較寬松的生產環境。興修水利方面治理黃河可謂是功德一件(后來蔣介石給鑿了,期間幾百年沒怎么發過大水)。但是康熙手里開始了文字獄,這無疑是對知識分子的摧殘,當然筆者不是因為這個才把其排位放在此處的。康熙的關鍵性失誤可以把他所有的功績幾乎全部抵消,那就是“閉關鎖國”的海禁之策。6)周則天皇帝周曌即武則天,曌字是她自己造的,愿意為“照”也就是改朝換代的意思,此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什么呂后,慈溪都沒她狠)。武則天在位16年(690~705),實際掌權時間更長,武周政權是中國歷史上飽受爭議毀譽參半的又一王朝。對武則天的評價往往糾結在她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實際上,武則天在治理國家上還是有一定的才能的,由于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一致抵制很多措施并沒有很好的貫徹執行,很多史學者都在研究武則天的同時,對這位唯一的女皇帝略表惋惜。7)秦始皇嬴政,在位12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實際即位時間是公元前247年(當時處于戰國時期)一生致力與統一中國,遂于公元前221年達成夙愿,自此中國第一次完成統一。然而嬴政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其教訓值得所有封建統治者借鑒。嬴政統一中國之戰是在絕對強勢的前提下進行的,隨后建立的封建大一統帝國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多年。嬴政的秦朝所取得的文治武功可謂空前,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當時西方的羅馬還是共和國時期,帝國時代遠未到來)但是嬴政死后由于其過分專制的各項高壓政策造成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在不久以后秦朝即告滅亡。8)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初被封為秦王,傭兵自重,可謂兵強馬壯,在開國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宮北門玄武門發動兵變,誅殺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逼高祖禪位于自己,次年改元貞觀。李世民在位24年,(626~649)。期間政治開明,選才不拘一格,治理國家恢復生產,使得隋末戰亂以來遭到極大破壞的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雖然沒有達到隋朝鼎盛時期的水平,但畢竟呈現上升之勢,政局穩定,國力強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一朝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相房玄齡杜如晦,還有著名的諫臣魏征。其中魏征還是太子的舊黨,李世民能不念舊惡加以重用說明了作為國家統治者的胸襟與氣量,同時打破地域偏見,廢除前朝不合理的選官制度啟用山東和江南名士更是得到了廣大士大夫階級的擁護和稱贊。這一切都使得李世民的王朝人才濟濟,國家井然有序。當然,李世民并不是一個守成的君主,他先后經行了對東突厥的戰爭和吐谷渾之間爭奪河西走廊的戰爭,后又開拓西域,分設四鎮以安西都護府統轄,史稱“安息四鎮”。大規模的征戰,使得唐太宗取得了輝煌的武功,原屬東突厥的諸部族皆奉李世民為“天可汗”,在中亞地區威望極高。但是,李世民晚年曾親帥大軍征伐高麗,結果和楊廣(隋煬帝)一樣無功而反,勞民傷財不說,可謂晚節不保啊。9)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隨著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劉徹在位之時西漢王朝的各項政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歸結而言即從“無為”到“有為”。劉徹不僅大力發展國家經濟同時高度集中皇權,對外征戰屢戰屢勝,自此把中國建立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居住在劉徹王朝內部的居民稱自己為“漢人”或者“漢族”,漢人稱呼由此而生沿用兩千余年至今,這些都是國家強大,民族自尊心的體現,劉徹晚年改變了一些執政政策,但是前朝的積蓄已全部耗盡,駕崩之時留給年僅8歲的兒子劉弗陵的是一個爛攤子。(武帝晚年最悔恨的事情就是逼死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劉據,此事對劉徹影響極大)10)明成祖朱棣,在位23年(1402~1424)。朱棣的稱帝之路十分坎坷,稱帝之后的諸多創造性舉措讓歷史記住了這位歷史上唯一藩王作亂得逞的皇帝。后世對于朱棣還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的,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在史學者為其嘆息的同時,讓我們客觀的去看待這一段歷史,歷史沒有偶然,歷史更不可能去假設。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