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甜酒釀制作中有哪幾類微生物參與發酵作用各自起什么作用
- 2,茅臺釀酒發現多少微生物
- 3,茅臺古法釀造工藝流程
- 4,釀酒時長生的微生物有哪些
- 5,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多少微生物
- 6,氣候對釀造白酒有多大影響
- 7,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多少微生物
- 8,白酒釀造中的微生物
- 9,請問地下50100cm之間有微生物生存么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 10,釀酒微生物主要有哪些組成
- 11,白酒廠對培養酵母菌質量有哪些要求
1,甜酒釀制作中有哪幾類微生物參與發酵作用各自起什么作用
酵母,根霉,毛霉根霉和毛霉將淀粉轉化為葡萄糖,酵母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
2,茅臺釀酒發現多少微生物
1946種。據悉在茅臺釀造過程及環境所含的1946種微生物中,包括細菌1063種,酵母菌和絲狀真菌類微生物883種。同步解析了17種、39株關鍵功能微生物的全基因組信息,初步實現了微生物實體資源與基因信息的相互關聯。茅臺集團已完成乳酸桿菌、芽孢桿菌、釀酒酵母、擬青霉等17種功能微生物代謝途徑解析,涉及1200余種代謝產物。完成了果香、花香、酸香等主要風味表征物質微生物及其代謝途徑解析工作。釀造微生物是茅臺酒釀造最關鍵的密碼,貫穿茅臺酒每個生產環節,是密碼中的密碼。”丁雄軍說,釀造茅臺酒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3,茅臺古法釀造工藝流程
一、端午制曲1.踩曲每年端午的時候,一個新的茅臺酒生產周期正式開始,今年的端午制曲,央視還直播了盛況。記得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曲即曲藥,曲藥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踩出來是這樣的:關于制曲,有過一段歷史傳說,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制曲時間在夏天,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2.曲塊裝倉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谷草包起來,進行“裝倉”。大約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后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0℃以上,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在整個大曲發酵過程中可優選環境微生物種類,最后形成以耐高溫產香的微生物體系,在制曲過程中首先做到了趨利避害之功效。在制曲過程中,黃曲所占的成分比較高,一般來說,發酵后的曲塊分為黃曲、白曲和黑曲,黃曲是一般適宜的曲塊,白曲是發酵不夠的,黑曲是發酵過頭的。3.曲塊出倉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個月。二、重陽下沙每年到重陽節,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茅臺地區夏季炎熱,酒醅溫度高,如果淀粉含量高,收堆、下窖升溫過猛,生酸幅度過大,對釀酒極為不利。重陽下沙既避開了夏季高溫期,又避開了夏季赤水河洪水期,這時期“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山凝而暮山碧”,赤水河清澈見底,水質極佳。關于生產原料的高粱和小麥,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已經詳細介紹過。1.潤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90攝氏度以上的開水清洗幾遍(稱發糧水),潑水時邊潑邊拌,使原料吸水均勻。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讓高粱吸水。其實,釀酒真正需要水的,主要是在潤沙階段。其他階段很少用到水。2.上甄上甑即將潤好的高粱,裝入甑內,在lh內完成上甑任務,圓汽后蒸料2~3h,約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應過熟。3.出甑攤涼將蒸過的高粱鏟出甑內,由酒工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散冷,并適量補充因蒸發而散失的水分。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4.加曲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上下。開始加曲,這次加的曲藥,在10%左右。5.發酵5.1收堆發酵第一次加曲攪拌后要進行“收堆”發酵,即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然后傳遞到外面。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茅臺型酒講究高溫發酵,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一環節,釀酒師把手插進堆子,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當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時,即可入窖發酵。醬香酒釀造的三高之一:高溫堆積,說的就是這個環節。高溫堆積發酵工序是茅臺酒的獨創,是工藝的核心。是糟醅充分利用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二次制曲”的過程。茅臺酒高溫大曲的曲糖化力低,并且幾乎沒有酵母菌。在堆積過程中,糖化酶的含量逐步增大,酵母菌數明顯增多,達到每克數千萬至上億個。而且參與發酵的微生物體系與大曲發酵的微生物體系有較大的差異,尤其是產酒酵母都是在堆積過程中富集的。通過高溫堆積,微生物在消長過程中相互利用,以達到代謝產物具備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和、回味悠長的目的。堆積發酵的質量直接影響酒的產質量。堆積發酵好,酒的產質量好;堆積發酵不好,酒的產質量不好。5.2入窖發酵“開放式發酵”完成后,把酒糟鏟入窖坑進行封存,即開始“封閉式發酵”。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裝15~20甑的酒糟。三、糙沙大概一個月后,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二次投料稱為糙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后重新下窖。(這部分流程和前面部分類似)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四、取酒1個月后,開始第3次蒸煮,這時時間已到了歲末年初,這才開始第一次取酒。然后,在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蒸煮和取酒的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共進行9次蒸煮(包括前兩次不取酒的蒸煮),7次取酒,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翻沙酒就是用這個時候的酒糟加上新的高粱和曲藥,釀出來的)五、儲存剛烤出來的輪次酒,具有刺激感,經過長期貯存后,口味變的醇和、柔順、醬香也更加突出。貯存越久,茅臺酒的酒體越柔順,香氣越幽雅。每一次出來的酒,香味并不相同,茅臺酒分3種酒體:醬香、醇甜和窖底。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后一次發焦發苦。但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并同類項,然后再存放3年。六、勾兌與調味3年后,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勾兌”完成之后,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一般用到調味酒(往往是年份老的酒)來進行味道的微調。七、勾調后儲存勾兌調味之后,酒還要分批次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之后才能灌瓶出廠。出廠日期和勾兌批次,比如茅臺酒,看到的每一瓶茅臺酒瓶冒上的頭兩行數字就是這個原因。
4,釀酒時長生的微生物有哪些
宿遷洋河鎮錦洋曲酒總結:與釀酒有關的主要是酵母菌、細菌和霉菌,它們在白酒生產中對酒的質量、產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小、種類多、繁殖快、分布廣、容易培養、代謝能力強等特點
5,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多少微生物
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1946種微生物。茅臺首次宣布,發現茅臺釀造過程及環境中有1946種微生物,其中1063種細菌,酵母菌和絲狀真菌類微生物883種。2005年,茅臺集團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建立了白酒行業首個釀造微生物菌種資源庫。菌種資源庫已累計達到159種,7900株釀造微生物的規模。與現有針對所有發酵領域工業菌種保存的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的各類工業微生物資源13000余株相比,茅臺集團資源庫已有近60%。茅臺釀造工藝:所謂“12987”釀酒工藝,一直以來它是茅臺鎮引以為傲的工藝,也叫大曲醬酒釀造工藝,即“一個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看起來似乎很復雜,但不得不說,這是茅臺鎮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也正是因為復雜的工藝以及釀酒人們一絲不茍的態度,才造就了醬香型白酒今天的輝煌。一個周期。其實這個很簡單,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想要釀出一瓶好酒,所需要的周期,為一年左右,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包含了各種各樣復雜的工藝,以及我們釀酒人每天不辭辛勞的汗水。
6,氣候對釀造白酒有多大影響
白酒不同產區特定的氣候環境是影響白酒釀造微生物群系及其代謝的關鍵因素。微生物群系是貫穿影響白酒釀造“一曲、二泥、三發酵”三方面的主體因素,而特定多樣的自然環境又影響了微生物群系的構架、代謝及其風味物質的形成。所以,獨特而多樣的氣候環境是影響白酒品質的又一關鍵因素。
7,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多少微生物
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發現1946種微生物。茅臺首次宣布,發現茅臺釀造過程及環境中有1946種微生物,其中1063種細菌,酵母菌和絲狀真菌類微生物883種。2005年,茅臺集團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建立了白酒行業首個釀造微生物菌種資源庫。菌種資源庫已累計達到159種,7900株釀造微生物的規模。與現有針對所有發酵領域工業菌種保存的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的各類工業微生物資源13000余株相比,茅臺集團資源庫已有近60%。茅臺釀造工藝:所謂“12987”釀酒工藝,一直以來它是茅臺鎮引以為傲的工藝,也叫大曲醬酒釀造工藝,即“一個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看起來似乎很復雜,但不得不說,這是茅臺鎮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也正是因為復雜的工藝以及釀酒人們一絲不茍的態度,才造就了醬香型白酒今天的輝煌。一個周期。其實這個很簡單,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想要釀出一瓶好酒,所需要的周期,為一年左右,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包含了各種各樣復雜的工藝,以及我們釀酒人每天不辭辛勞的汗水。
8,白酒釀造中的微生物
釀酒一般是三類菌都起作用的,根據釀酒工藝不同,菌的類型和比例有所區別,如高溫大曲,以細菌為主,液化力和蛋白質分解能力強,產酒香,出酒率低。而中溫曲酵母菌和霉菌相對較高,糖化力和發酵力較強, 霉菌主要是在糖化過程中起作用,而啤酒釀造是靠麥芽糖化的,所以只要酵母菌就行了!
9,請問地下50100cm之間有微生物生存么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深度 (微生物數/g土壤)*10*10*10 需氧菌 厭氧菌 放線菌 真菌 藻類35-45/cm 472 98 49 14 565-75/cm 10 1 5 6 0.1135-145/cm 1 0.5 - 3 -
微生物通過同化及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糖類
微生物好養條件下,將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水,atp
在厭氧環境下,將有機物轉化為酒精(或乳酸),atp
可以查《環境微生物學》這本書
10,釀酒微生物主要有哪些組成
1、釀酒工業 白酒:四大名酒,五大香型 啤酒、黃酒、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金酒) 2、酒精工業 3、溶劑工業(丙酮、丁醇) 4、有機酸工業: 乳酸、檸檬酸、衣康酸、延胡索酸、琥珀酸、蘋果酸、酒石酸等。 5、抗生素工業 6、酶制劑工業 7、氨基酸工業 8、酵母工業 9、多糖工業:黃原膠、右旋糖苷、等等 10、石油發酵 11、生物活性物質:核酸類、維生素等 12、其它:微生物農藥、沼氣發酵、生物制品(菌苗、疫苗)
所謂釀酒其實群用的就是微生物發酵原理,這一點東西方原理基本是一樣的.現在簡單敘述一下步驟,首先釀酒的原料基本都是糧食,有些用果實,如葡萄等,其次需要酒曲,一般酒曲中主要是富含酵母菌.這種微生物是兼性厭氧行的,在有氧條件下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而在無氧環境下進行無氧呼吸將糧食中的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水.將酒曲與底物混合并密封后窖藏,一段時間后就會產出酒,這種酒還要接受一些如過濾消毒等的處理.附加說明,這是很原始的方法,酒的成分已經被定量檢測出來了,一些大中企業基本都是采用酒精勾兌(使用酒精).西方的紅酒窖藏時間往往很長,這也與他們的密封技術有關,因此紅酒才有所謂”酒王”.根據我個人經驗,西歐的酒酒精度普遍不高,越往東走,酒精度月高,所以我們的酒才會有所謂辣味.此外,如果酒精被氧化,就會產生還原性很強的醛類,終成為羧酸,與酒精酯化反應生成芳香烴,產生酒香,同時酒精度降低,至于顏色,那是植物色素的沉積,嚴格說是應該過濾的.
11,白酒廠對培養酵母菌質量有哪些要求
白酒中的微生物知識一、白酒生產中微生物的種類和特點微生物是指的那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一群小生物。大多數微生物是單細胞,部分是多細胞。一般來說,微生物主要是指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類。與釀酒有關的主要是酵母菌、細菌和霉菌,它們在白酒生產中對酒的質量、產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小、種類多、繁殖快、分布廣、容易培養、代謝能力強等特點。了解微生物的特點對我們利用微生物有重要的意義。白酒生產中微生物的營養及生長1、 微生物對營養的要求:營養物質是指環境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質,營養物質是微生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養物質的確定主要依據組成細胞的化學成分,及我們所需的代謝產物的化學組成。一般的微生物細胞含水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和無機元素,其中碳、氫、氧和氮,占全部干重的90%-97%。2、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1)水分微生物沒有水就不能進行生命活動。(2)碳源碳素化合物是構成為生物細胞的主要元素,也是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和細胞內儲藏物質的主要原料。凡是能夠供應微生物碳素營養物質的叫做碳源。(3)氮源氮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營養。氮是構成微生物細胞蛋白質和核酸的主要元素。(4)無機鹽類無機鹽類是構成微生物菌體的成分,也是酶的組成部分。微生物所需的無機鹽有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以及含鉀、鈉、鎂、鈣等元素的化合物。(5)生長素微生物本生不能合成但又是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物質,這些物質稱為微生物的生長因素。(6)溫度微生物的生長發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這種反應需要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進行,所以溫度對微生物的整個生命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7)氫離子濃度(PH值) 白酒生產中常利用PH值控制微生物的生長。(8)空氣空氣中含有氧,按照生物對氧的要求不同,可將它們分為三類:一類是好氣性微生物、一類是厭氧性微生物、一類是嫌氣性微生物。(9)界面界面就是不同相(氣、液、固)的接觸面。固態法白酒生產。界面與微生物的關系很大。 (10)白酒生產常見的霉菌菌種:曲霉、根霉、念珠霉、青霉、鏈孢霉曲霉:曲霉是釀酒業所用的糖化菌種,是與制酒關系最密切的一類菌。菌種的好壞與出酒率和產品的質量關系密切。白酒生產中常見的曲霉有:黑霉菌、黃曲霉、米曲霉、紅曲霉。 1-分生孢子 2-小梗 3-頂囊 4-分生孢子梗 5-足細胞根霉: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它們常生長在淀粉基質上,空氣中也有大量的根霉孢子。根霉是小曲酒的糖化菌。 1-匍匐菌絲 2-假根 3-孢囊柄 4-囊軸 5、孢子青霉:是白酒生產中的大敵。青霉菌的孢子耐熱性強,它的繁殖溫度較低,是制麩曲和大曲時常見的雜菌。曲塊在貯存中受潮,表面上就會長青霉。車間和工具清潔衛生搞不好,也會長青霉。念珠菌:是踩大曲“穿衣”的主要菌種,也是小曲掛白粉的主要菌種。鏈孢霉:它的孢子呈鮮艷的桔紅色,常生長在鮮玉米蕊和酒糟上,一旦侵入曲房不但造成危害而且很難清除。2、酵母菌(1)酵母菌:酵母菌是一類有真核細胞所組成的單細胞微生物。由于發酵后可形成多種代謝產物及自身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酶,可以廣泛用于醫藥、食品及化工等生產方面,從而在發酵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酵母菌的形態:酵母菌的菌體是單細胞的,個體大小的差異也較大其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由酵母菌的單個細胞在適宜的固體基上所長出的群體稱為菌落,用肉眼一般能看見,不同的菌種,菌落的顏色、光滑程度等有所不同。(3)酵母菌的結構:酵母細胞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及其內含物、細胞核等組成。(4)白酒生產中常見的酵母菌菌種(白酒生產中參與發酵的酵母菌):酒精酵母、產酯酵母、假絲酵母和白地霉等。酒精酵母:產酒精能力強的酒精酵母,其形態以橢圓形、卵形、球形為最多,一般以出芽的方式進行繁殖。產酯酵母:產酯酵母具有產酯能力,它能使酒醅中含酯量增加,并呈獨特的香氣,也成為生香酵母。3、細菌(1)細菌:細菌是一類有原核細胞所組成的單細胞生物。所謂原核細胞是其核無核膜與核仁。細菌在自然界里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白酒生產中存在的醋酸菌、丁酸菌和己酸菌等就屬于這一類。(2)細菌的個體形態與大小:由于細菌的種類和環境不同其變化形態很大。其基本形態有球狀、桿狀與螺旋狀,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難以區分的過渡類型。(3)細菌細胞的結構:細菌細胞一般有細胞壁、細胞質膜、細胞質、核及內含物質等構成。有些細胞還有莢膜、鞭毛等。(4)白酒生產中常見的細菌菌種:乳酸菌、醋酸菌、丁酸菌、己酸菌乳酸菌:自然界中數量最多的菌種之一。大曲和酒醅中都存在乳酸菌。乳酸菌能使發酵糖類產生乳酸,它在酒醅內產生大量的乳酸,乳酸通過酯化產生乳酸乙酯。乳酸乙酯使白酒具有獨特的香味,因此白酒生產需要適量的乳酸菌。但乳酸過量會使酒醅酸度過大,影響出酒率和酒質,酒中含乳酸乙酯過多,會使酒帶悶。醋酸菌:白酒生產中不可避免的菌類。固態法白酒是開放式的,操作中勢必感染一些醋酸菌,成為白酒中醋酸的主要來源。醋酸是白酒主要香味成份之一。但醋酸含量過多會使白酒呈刺激性酸味。丁酸菌、己酸菌:是一種梭狀芽孢桿菌,生長在濃香型大曲生產使用的窖泥中,它利用酒醅浸潤到窖泥中的營養物質產生丁酸和己酸。正是這些窖泥中的功能菌的作用,才產生出了窖香濃郁、回味悠長的曲酒。 二、白酒生產中的霉菌、酵母菌和細菌1、霉菌(1)霉菌:霉菌是我們日產生活中常見的一類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形成的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狀的菌絲體。(2)霉菌菌落的特征:在固體培養基上,接種某一種菌,經培養,他們向四周蔓延繁殖后所生成的群體稱為菌落。通常在大曲表面看到的霉斑就是某些霉菌的菌落。不同的霉菌在一定的培養基上又能形成特殊的菌落,肉眼容易分辨,是曲藥上的培菌管理和質量鑒定的依據之一。(3)霉菌的個體形態:孢子發芽及生菌絲孢子膨脹發芽 生出芽管 管芽伸長 長出分枝 菌絲體
我會繼續學習,爭取下次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