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常識怎么,白酒文化是一種什么文化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酒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中國的酒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耀眼的明珠,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精華也有糟粕,酒的飲用更是有文化講究,勸酒令,勸酒詩,頌酒文,祝酒歌,都是文化人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化作品,有的廣為流傳,有的甚至流傳千古成為經典文化作品。

1、白酒文化是一種什么文化?

1、白酒文化是一種什么文化?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歷代詩人都和酒有不解之緣,白酒從醞釀到制作過程都是文化。發酵用的大米、糯米、玉米等糧食的比例,還有用特有的泉水,釀出的原漿又是如何勾兌出來的白酒,有的酒的釀造過程甚至可以申報非遺文化。賣酒的策劃推銷也要注入文化內涵,起的名字和品牌酒的品牌故事典故,多了去的文化內容,

酒的飲用更是有文化講究,勸酒令,勸酒詩,頌酒文,祝酒歌,都是文化人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化作品,有的廣為流傳,有的甚至流傳千古成為經典文化作品!唐代詩人很多都在酒杯里找到創作靈感,寫出聞名于世的佳作。有酒仙之稱的李白和杜甫就是無酒不歡的愛酒人士,李白斗酒詩百篇。據統計,李白和杜甫的詩中提到酒的比例各占17%和20%,

2、醬香型白酒的文化知識有哪些?醬酒的制作工藝怎么來的?

2、醬香型白酒的文化知識有哪些?醬酒的制作工藝怎么來的?

醬香型白酒是在1979年在大連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正式提出和確立的,同時在該次評酒會上,根據不同的釀酒工藝和各家送評白酒中不同風味對感官的影響,也提出和確立了濃香、清香、米香三種香型。這就是中國4大香型白酒產生的時間和由來,醬香型白酒,由于釀造工藝復雜,對釀造環境要求苛刻,以及對人體的低損害度是被譽為白酒中的貴族香型。

茅臺酒為代表產品,其風格特點是: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酒液清澈透明,略有微黃,醬香型白酒數產自茅臺鎮的最好和有名?!?2987”是茅臺鎮當地人民對包括茅臺酒在類的所有產自茅臺鎮的正宗醬香型白酒的基本釀造工藝總結:即端午制曲、重陽下沙、1年一個生產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

“1”是指1年生產周期。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周期是所有白酒里最長的,從原料的下沙到最后一個出酒輪次結束至少總共需要一年的時間,“2”是指兩次投糧。茅臺鎮當地群眾是把醬香型白酒生產釀酒用的高粱俗稱為沙,在每年的生產周期中,分兩次投料,第一次投料在重陽節,即陰歷的九月初九。這次下沙的投料量通常占總投料量的50%,

第二次投料稱糙沙,時間一般為第一次下沙后的一個月后。此后一年時間每個輪次只加曲,不再加高粱,“987”指的是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一年時間通過兩次投糧,生產7個輪次的白酒,再用7個輪次的酒進行陳釀再溝調,歷時5年方可出廠,“12987”工藝是醬香型白酒的典型工藝特征。該工藝的最大特點和區別于其他香型白酒的優勢是“三高三長”,

三高是指: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餾酒;三長是指:制曲時間長、生產周期長、儲存時間長。這些都是醬香型白酒的獨有工藝特點和優勢,另外,醬香型白酒的原酒必須經過三年以上的存放陳化才能用來勾兌,所以醬酒醅烤出來后必須經過“長期儲存”這一道工序。醬香型白酒也是所有白酒香型中可以保存時間最長而不變質一種香型酒,即便是成品瓶裝白酒只要貯存保管方法科學,放上五六十年打開喝也好喝,而其他有的普通香型瓶裝白酒,時間只要稍稍有點長酒味就會變得寡淡減弱,

茅臺酒對醬香型白酒的研究和香型命名功不可沒。醬酒香型的確立和三種典型體的發現就是由茅臺酒組織科研人員完成的,何謂醬香型白酒的三種典型體呢?即:醬香、醇甜和窖底香,通過查閱茅臺酒的廠志發展史等資料我們得知,1965年,在四川瀘州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臺酒技術員的季克良向大會宣讀提交了茅臺酒的該項研究成果,同年輕工部在山西召開的茅臺酒試點論證會上正式肯定了茅臺酒三種典型體的確立和醬香型的命名。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