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過年的活動是非常多的,有時小君真覺得,皇帝是在過年,還是在“折騰”。清朝皇帝還挺講究環保,只要這些門神沒有損壞,第二年還可以接著掛,有如早上七點開始在乾清宮舉行的和后妃們的家宴,這時,皇帝席位居中,皇后在皇帝席東稍后,妃嬪列席在東西,對面而設。
1、清朝皇帝喝什么酒?有什么依據嗎?
清代宮廷用酒的制度化,始于順治七年(1650),在內務府下設酒醋房,掌管御酒的釀造及貢酒的管理。記載中御酒的種類很多,如竹葉青酒、玉泉酒、葡萄酒、乳酒以及具有中藥成分的屠蘇酒、雄黃酒、苦露酒等,玉泉酒是清宮中經常飲用的白酒之一,因該酒用玉泉水所釀制,故名。宮廷中不僅飲用玉泉水,而且用玉泉山水釀酒,玉泉酒一般在春秋兩季由光祿寺釀醞署釀造,其配料主要有糯米、酒曲、花椒、酵母、箬竹葉、芝麻,
乾隆朝以后,清宮用玉泉酒的記載很多,有時內膳房還用它做菜。據檔案記載:乾隆帝晚膳經常飲用玉泉酒,乾隆時期的一次千叟宴就用了400斤玉泉酒。嘉慶帝有時一次飲用玉泉酒多達十三四兩,其一次壽辰設酒宴即用了340斤,慈禧太后時期,每天內膳房用玉泉酒1斤4兩。據統計,光緒十年(1884)共用8080斤玉泉酒,通化葡萄酒為清代宮廷貢酒之一,宮中經常飲用通化葡萄酒。
通化葡萄酒是以生長在長白山的山葡萄釀造而成,據清代史料記載:“葡萄有紫碧圓長之別,一種山產者,實小味酸,有黑白二種,其中小而深黑者,吉林用以充貢。”乳酒亦為清宮用酒之上品,乳酒是用牛乳或馬乳為原料經發酵制取的蒸餾酒,這種酒是蒙古人的日常用酒,其酒精含量很少。據《本草綱目》中記:乳酒始于元代,清制,張家口外馬群總管、盛京養什牧牛群,每年要送交乳酒2887斤;外藩蒙古每年進貢乳酒9小瓶。
這些酒由光祿寺負責管理,凡宮廷需用,均向光祿寺領取,據《內務府則例》載:每年清宮要向光祿寺領取乳酒160瓶,每瓶13斤8兩,共計2208斤。《康熙起居注》記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賜給隨行王、大臣、侍衛以及蒙古王公乳酒,與眾人歡聚暢飲的情形,六月二十一日,晴空萬里,微風清涼,一望無邊的蒙古草原,數萬馬匹往來其間,無有邊涯。
這一天清晨,康熙帝率領王、諸臣、侍衛于黃幄前閱視馬匹、駱駝、牛、羊牧群,隨賞賜眾臣及王公5000余匹馬,并奏樂賞諸臣等乳酒。康熙帝環顧一下王、大臣說:“此酒朕牧群內馬乳所蒸之酒,系牧馬首領送來,故于閱視牧群處與王及諸臣飲之,日色融和,又在塞地,爾等各寬心暢飲。”隨遣近侍傳諭滿洲、蒙古官軍,令飲之,眾人皆歡然喜悅,
2、在清朝,皇帝的宮廷宴會到底有多講究?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很多方面可謂是包容前朝之長,尤其是在藝術方面達到了巔峰的水準,比如說織造藝術、戲曲藝術等等,而今天所要說到的可以說是藝術,但卻又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吃!可能有人會疑惑,吃怎么能歸于藝術的行列?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吃,其實也是能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的。尤其是清朝宮里的宴席,是十分精致的,自然能夠被稱之為藝術品,
而被列為藝術品也足以看出里面有多少講究。清朝的筵席是沿襲著之前各代的規格的,但是在此基礎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正因為是皇宮里的宴席,規則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規章制度包括了筵席的名字、等級、地點、桌椅規格、進餐的順序等等一系列部分,甚至還包括了承辦筵席的單位,可謂是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地方,整個過程井然有序,不會出現差錯。
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文化上的繁榮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繁榮,而這些飲食文化可不僅僅只有食物本身,餐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這些美麗的餐具所體現的正是皇家氣派,有著皇家的豪華與尊貴,清朝宮廷里的飲食器具最常見的除了最為貴重的金銀器具外,也有骨、瓷、陶等等,無論材質如何,這些器具的造型都十分的獨特,除了能夠作為餐具使用外,裝飾也是一把好手,藝術氣息極其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