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白酒怎么樣,一方諸侯和封疆大吏哪個大

從表意來看封疆大吏和封疆大官效果差不多。“善化勞文毅公為封疆大吏二十年,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和提督,都屬于封疆大吏,封疆大吏,一般指封建時代管轄一省或數省的長官,由于歷朝歷代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強化,所以封疆大吏的職位也在不停的變換,如在不同朝代刺史、節度使、總督、巡撫都能成為封疆大吏。

1、為什么叫封疆大吏而不是封疆大官?

1、為什么叫封疆大吏而不是封疆大官?

我覺得一個典故或者詞匯要流傳下來,要滿足幾個條件。一個是準確表達意思,一個是利于傳播,大官和大吏,我覺得大眾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從表意來看封疆大吏和封疆大官效果差不多,從傳播性來看,封疆大吏明顯更有優勢,因為押韻啊,聽上去朗朗上口。上千年來,文人墨客和普通老百姓都能夠傳頌,一定是在文章中不失文采,并且朗朗上口的,

2、清廷劇里的封疆大吏到底指的哪些人?怎樣才能稱為封疆大吏?

清代俗稱的封疆大吏,是指地方上最高的軍政長官,因為賦予一方的民政、軍事權,類似于中國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所以尊稱為封疆大吏。具體而言,在清代一般是總督、巡撫以及東三省的駐防將軍,可以稱為封疆大吏,清代將全國內地的最大行政單位是行省,每個省設巡撫為最高民政長官,一些沒有總督節制的省份(諸如山東),巡撫也同時兼轄軍事。

這種地方最大行政單位的長官,就可以稱為封疆大吏,在設巡撫的同時,清政府設總督節制一省或多省的軍政要務,《清朝通典》稱為“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自然也是封疆大吏。清末在內地之外,關外的東北地區由駐防將軍節制,即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由于關外屬于滿洲地方,這三個駐防將軍統管民政、軍事,權力與駐防于內地、只管轄所在地區八旗軍政的駐防將軍有很大區別,因而也可以算是封疆大吏。

3、一方諸侯和封疆大吏哪個大?

一方諸侯是分封到地方,擁有一地的人口、土地、財賦、軍隊,可以自選官吏,就是獨立王國,沒有人制約他,皇帝也無法剝奪,而封疆大吏呢,比如清朝的總督,封疆大吏里最大的,他只有地方的行政權,可以節制提督,自己能直接調動的軍隊只有一兩千人,皇帝一句話,你就啥都沒有了,總的來說,一方諸侯僅次于皇帝,是皇帝都無法剝奪的存在,而封疆大吏只是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吏。

4、清朝滅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封疆大吏,一般指封建時代管轄一省或數省的長官,清代薛福成所著的《庸盦筆記》第二卷《勞文毅公善居危城》一文寫道:“善化勞文毅公為封疆大吏二十年。”勞文毅公,指曾在咸豐和同治年間當過兩廣和云貴總督的勞崇光,說其是“封疆大吏”倒也名副其實,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像勞崇光這樣級別的“封疆大吏”,總共設了9位,分別是云貴、兩廣、湖廣、四川、陜甘、閩浙、兩江、直隸和東三省。

那么,清朝滅亡后,這些人都去哪兒了呢?根據他們在辛亥之后的行為和遭遇,大體有主要有6種結局,殉國辛亥革命中,第一個為清殉國的封疆大吏是閩浙總督松壽。松壽,字鶴齡,滿洲正白旗人,1907年授閩浙總督,《清史稿》評價他“不務赫赫名,然律己以廉,臨下為寬,為時論所美”,說明他不管是做人還是為官,口碑都還不錯。

武昌起義爆發后,福建的新軍也積極響應,推舉第十鎮統制孫道仁為都督,革命軍要求松壽及其手下的八旗軍繳械投降,被松壽拒絕,雙方展開激戰。兵敗,松壽在他的總督署后面高開榜畫像店吞葉子金自殺,與松壽不同,趙爾豐、端方二人是被殺。趙爾豐,字季和,漢軍正藍旗人,他長期在川藏任職,擔任過川滇邊務大臣、駐藏大臣,在邊境治理上頗有建樹。

其上級領導錫良贊賞他“果毅廉明,公而忘私”,1911年3月,趙爾豐接替兄長趙爾巽任四川總督。趙爾豐,來源/《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第1卷他的運氣并不好,此時因清廷打算將鐵路收歸國有,四川正興起保路運動并漸成燎原之勢,趙爾豐本人對清廷這一決策也是頗有微詞,他同情川人的保路行為,認為他們“爭路爭款理正當”,并與下屬官員聯名向朝廷建言,請求變更收路辦法,準予暫歸商辦。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