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酒桌上又出現了另外一種飲酒的說法“我正在吃頭孢”,吃了頭孢就不能飲酒。催眠藥,會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而酒精,會增強這種抑制作用,因為,服用降壓藥后,再喝酒,酒精會增強降壓藥的效果,引起頭痛等癥狀,甚至是休克現象,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1.頭孢菌素類藥物。
1、人吃了什么藥怕喝白酒?
第一種:感冒藥因為,很多感冒藥中,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在體內轉化過程中,易產生有毒的代謝物質,與體內的還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護因子結合,才能降低毒性,一旦喝酒,會消耗大量谷胱甘肽,致使對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謝物,無法與谷胱甘肽結合,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第二種:消炎藥如果,在吃頭孢等抗生素類消炎時,一定不能喝酒,
否則,易出現“雙硫侖反應”,導致胸悶、氣短、口唇紫紺、心率增快、幻覺、恍惚,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而導致死亡。并且,要注意,喝酒后5天之內,也盡量不要吃頭孢類抗生素,也可能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第三種:鎮靜催眠藥現代人,失眠是常有的事情,很多人甚至需要借助藥物來幫助睡眠。而吃了催眠藥的人,不要喝酒,催眠藥,會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而酒精,會增強這種抑制作用。
兩者聯用,嚴重的會引發呼吸抑制,使血壓降低、嗜睡、昏迷甚至死亡,第四種:降壓藥現代人,高血壓十分常見,多數需要靠藥物來穩定血壓。而吃降壓藥的人,不能喝酒,一定切記,因為,服用降壓藥后,再喝酒,酒精會增強降壓藥的效果,引起頭痛等癥狀,甚至是休克現象。此外,部分的降壓藥,與酒精一起使用,還可能也會使血壓急劇性的升高,
2、吃了頭孢能喝啤酒嗎?吃了藥多久才能喝酒?
“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酒桌上道一聲“我是開車來的”已成為婉拒飲酒的充分理由。現在,酒桌上又出現了另外一種飲酒的說法“我正在吃頭孢”,吃了頭孢就不能飲酒?頭孢 美酒,是致命毒藥還是只是拒酒托辭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先來聊聊酒精的代謝之路:無論是白酒、紅酒或者是其他酒類飲品,其中主要的成分都是乙醇,乙醇經口進胃,再通過胃粘膜吸收入血,絕大多數隨血液循環最終到達肝臟,在這里,乙醇先被肝臟里的代謝酶轉化為乙醛,繼而變為乙酸,最后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間代謝產物―乙醛,具有擴張血管、心跳加速、神經緊張等作用,是引起“醉酒”的重要原因,評價酒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肝臟對乙醛的處理能力,能將乙醛迅速轉化為乙酸者,就可以“千杯不醉”;反之,難以代謝乙醛者,往往會“逢杯即醉”。不少人試圖通過多喝酒來增長酒量,其實,乙醛代謝的能力完全取決于先天遺傳背景,頻繁的“酒精考驗”并不能讓乙醛轉化加速,只不過讓人體更加熟悉和適應乙醛中毒狀態,反而不利于身體健康,
有一種反應叫做“雙硫侖反應”:通過之前的簡要科普,我們不難了解到:乙醛濃度過高會引起醉酒癥狀。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乙醛蓄積呢?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見的原因當然是過量飲酒,大量乙醇在短時間內進入血液,造成乙醛濃度迅速升高,猶如滂沱大雨誘發山洪爆發,另一種情況則是相對少見,卻更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雖然飲酒不多,但由于某種外界原因造成乙醛代謝障礙,導致乙醛濃度升高,這就是本文主角――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本身是一種戒酒藥,能夠抑制乙醛向乙酸的轉化,服藥后即使極少量飲酒也會出現面部潮紅、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從而使嗜酒者建立起對酒精的厭惡反射,最終達到戒酒的目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很對藥物也和雙硫侖具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同樣會導致乙醛蓄積,誘發中毒反應。最常見的莫過于大家非常熟悉的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美唑、頭孢替安等,
此外,甲硝唑、替硝唑、沙丁胺醇、氯霉素、酮康唑、胰島素等常用藥物也有誘發雙硫侖反應的副作用。雙硫侖反應大多發生在飲酒后半小時內,其嚴重程度與服藥劑量、飲用酒量呈正相關,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結膜充血、視力模糊、惡心嘔吐、頭痛頭暈、步態不穩、煩躁不安等癥狀,少數人甚至出現休克、肝損傷、心肌梗死乃至死亡,癥狀輕微者可以自行恢復,但對于病情嚴重者,則需要即使給予催吐、洗胃、利尿、吸氧等治療,促使癥狀盡快消失,預防嚴重后果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