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哪些名酒?江蘇有“三溝一河”這四種名酒,其中洋河藍色經典最有名。三溝一河產于江蘇,慢慢壯大起來的企業,給很多人帶來了就業機會,給國家創收稅費,把江蘇酒,中國酒遠銷國內外,知名度不斷提高,影響力越來越大,《辭海》說白酒是“透明無色的各種蒸餾酒的總稱。
1、江蘇哪些白酒最出名?
江蘇白酒最有名的當屬“三溝一河”,即產自宿遷市泗洪縣雙溝鎮的雙溝酒業、產自淮安市漣水縣的今世緣酒業之前身高溝、產自連云港市灌南縣的湯溝酒、產自宿遷市洋河新區的洋河酒。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變化,“三溝一河”的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目前江蘇白酒市場的消費以這四大品牌為主,市場的選擇是歷史形成的,也代表了消費者的口碑,
2、蘇州橫涇燒白酒算是特產嗎?
橫涇(民國前稱“橫金”)燒酒,市場上早已絕跡,有如去年人面、明日黃花,但是在蘇州的釀酒史上,它卻有過值得稱道的一筆。清柳商賢《橫金志》載:“燒酒出在橫金者為貴,”從前是吳縣上榜的著名物產之一,馳譽四方。上世紀30年代,蘇州有十多家燒酒行,南浩街吳萬順(吳子深家開設),山塘街張信號,上塘街匯源,南新路德順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字號,資金雄厚,幅射面廣,老板吳、張、鮑、宣號稱行業的“四大家族”,他們都派員駐橫金收購燒酒,
民國時期,橫涇是吳縣第五區政府駐地的首鎮,下轄渡村、浦莊、石塘等12鄉,鄉民大多以釀酒為副業,各鄉生產之酒統冠名“橫涇”二字。渡村是主要生產基地,真是家家釀酒,戶戶養豬(酒糟可以為豬食,豬以“檔”為單位,一檔六只),釀酒致富者可謂比比皆是,橫涇燒酒選用地產優質米、麥為原料,老牌王德泰酒藥和純凈太湖水。
米麥經浸泡、蒸煮,冷卻后拌藥保溫發酵,后沖水、壓榨、蒸餾等工序,全部流程純然手工精制,真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其酒清如水,濃香四溢,辛而不霸,人喉感覺直線貫胸,令人精神頓起,深得好評,遠銷上海及江、浙、皖等地。上世紀20年代,上海一流酒店章東明家門首挑出一塊寫有“橫金燒酒”的金字宕牌,標榜名酒,橫涇鎮的萬森酒行在上海還辟有專用碼頭,足見產銷之旺。
解放前,燒酒行不置衡器而以量器“祖子”為單位,每祖80斤,所謂“祖子”乃青黃釉陶壇,壇身以藤片貼緊圍箍,左右上下有兩兩相對的四個把手,便于二人提升傾倒。零售也用量器“端子”,“端子”的主體其實就是一只自然生成制有一個手柄的竹筒,有一斤的、半斤的、四兩的,制作標準,決不會這家大那家小,想來是先把測定了重量的水類液體先注入竹筒,在內壁畫出“記認”后才小心斷截而成。
寫到這里忽然想到了燒酒的起源,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燒酒”條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明朝人當然不以“元時”為古,該條還記錄了“元時始創”的具體方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同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也說:“燒酒,元時始創其法。”因襲了《本草綱目》的說法,
直到今天,這個說法還有見現代文字。《吳縣文史資料》第九輯《橫涇釀酒業及其“土燒”》一文就寫道:“橫涇燒酒業始于元代,”最新出版的《情系太湖》一書說:“橫涇燒酒,始于宋代。”說是趙匡胤“崇尚節儉”,“酒禁甚嚴”,因此北方的專業釀酒戶不遠千里紛紛南下來到太湖之濱的橫涇,從事地下釀酒,宋人宋慈的《洗冤錄》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拔其毒”的記載。
這里說的“燒酒”,應該至少是經過蒸餾的高度酒,因為非此則不能消毒殺菌,清顧震濤《吳門表隱》說:“酒仙廟在橫金鎮,祀杜康、儀狄,宋元豐二年建,釀酒同業奉香火。”雖然沒有明言“燒酒”,但是未必不能作宋代橫涇酒業興盛,其酒當為燒酒的證明,方以智在宋·竇蘋的《酒譜》中讀到“棯酒燒春”之句,他認為“燒春”就是燒酒。
以“春”言酒,在唐人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證據,蘇軾的《仇氏筆記》引李肇的《唐國史補》說:“酒有郢之富水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裴硎傳奇》亦有酒名“松醪春,”不過,以上說的是不是燒酒呢?看來應該是,因為杜甫還有詩句說“聞道云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春”如果不指燒酒,一盞如何就能醺人?大家都知道,燒酒當然就是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