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國際化表達和傳播上亟待由中國思維、中國語言向國際思維、國際語言轉變,要用世界聽得懂的方式來講好中國白酒的文化故事。中國的白酒在外國火不起來,一是因為外國人飲酒習慣與中國人不一樣,中國白酒走出去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推廣普及,讓人們對白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白酒也可與食物搭配,或者調配成雞尾酒,讓大家更易接受;推廣普及白酒文化,讓消費者了解白酒是什么,比如茅臺蘊藏了什么樣的文化,而不僅僅是概念的推廣。
1、中國白酒如何出口非洲?
當前,中非關系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建議建設等合作平臺,既是中非關系的重要支撐,又是中非合作與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需要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產品,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作為支撐,白酒作為中國文化中最獨特、最鮮明的符號之一,中國的酒文化滲透于整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完全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友好往來、交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白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飲料產業的32.1%、利潤總額的51%,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中國白酒的價值創造已超過威士忌,成為世界烈酒中價值創造最高的類別。中國白酒產量占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接近40%,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卻不到8%,且主要消費群體仍集中在海外的華人華僑,遠未進入世界主流消費圈和文化圈,
中國白酒“走出去”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標準問題。白酒是中國獨有的烈性酒品種,技術體系一直局限在中國國內,缺乏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這始終制約著中國白酒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二是政策法律問題。世界各國關于烈性酒管理的政策法律差別很大,各進口國按照本國法規將中國白酒歸類于不同品類酒精飲料,執行不同的進口檢驗和關稅標準,這導致中國白酒的出口成本較高,削弱了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是文化融合問題。酒類是文化屬性很強的商品,文化差異使得國外的主流消費群體對中國白酒不易認知和接受,肯德基國外的產品及口味與國內的相比大有不同,國內常吃的肯德基是針對中國人口味對產品進行相應改良,例如墨西哥雞肉卷變成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老北京雞肉卷。中國白酒在品牌度和產品知名度還未打開局面的情況下,“水土不服”的癥狀愈加明顯,可以借鑒肯德基“本土化”的策略,了解并學習非洲的酒文化,研究非洲人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特色,根據當地的文化來具體分析,考慮如何能在不改變口感、包裝的情況下,融入當地的文化元素,入鄉隨俗,走出一條“非洲特色化白酒”之路,
中國白酒走出去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推廣普及,讓人們對白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白酒也可與食物搭配,或者調配成雞尾酒,讓大家更易接受;推廣普及白酒文化,讓消費者了解白酒是什么,比如茅臺蘊藏了什么樣的文化,而不僅僅是概念的推廣。中國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國際化表達和傳播上亟待由中國思維、中國語言向國際思維、國際語言轉變,要用世界聽得懂的方式來講好中國白酒的文化故事,
2、俄羅斯人怎么看中國的白酒?
若是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給俄羅斯的“老毛子”哪怕是空投幾萬瓶,放了蒙汗藥的二鍋頭,估計他們還得說聲“謝謝啊”!俄羅斯人怎么看中國人的白酒?其實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以,俄羅斯人自然應該是不喜歡中國釀造的白酒,就好像中國的南北方,差異很大的民文習俗,飲食習慣;畢竟俄羅斯人,他們喝慣了高濃度的純粹酒精,那種辣味其實咱們中國人也喝不了,比如說90多度的伏特加,喝的特別攢勁,卻喝不慣中國白酒的那種醇香。
還有就是俄羅斯人喝酒喜歡大杯的,大口的罐,而中國的白酒漂洋過海,加上釀造工藝的復雜化,這價格上升速度太快了,且很多人覺得喝了第二天頭疼的厲害,還不如自己的十幾塊純粹酒精,相比較之下,還是自己國家的便宜貨適合自己,兩國的釀酒技術同樣都是“蒸餾”,卻還是有天壤之別,就像白酒在中國,給咱們自己的感覺,那就是白酒始創的祖師爺,從古至今就是酒文化的大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