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astercam用直紋曲面時提示折角部分將被忽略除非使用圖素對應
2點之間是 直線連接 不會有轉彎變向 如果2點之間有曲面的話 他就會過切。默認按最近距離移動 當中有擋住也會切掉。
你也已改用線架加工中得 2D 加工 混式加工都可以一樣做到效果。
2,跪求著名詩句 有三句 是接在一起的 例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尺高臺起
你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尺高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這是老子說的吧, 告訴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仁者不以安危易節義者不以禍福易心勇者不以死亡易志智者恒慮患於未萌明者能燭情於至隱
3,張師傅將一根高5分米的圓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徑垂直切成兩部分這時
40/2/5=4分米(直徑)
3.14*4*5=62.8平方分米(側面積)
3.14*(4/2)*(4/2)=12.56平方分米(底面積)
62.8+12.56*2=87.92平方分米(表面積)
底面直徑40÷2÷5=4
3.14x(4÷2)2x2+3.14x4x5=87.92
增加的那部分就是直徑×高×2
所以直徑是4分米
所以表面積是π×4×5+π×2×2×2=28π
所以表面積是0.28π平方米
4,在哪能買到香水百合的種子
呵呵,花圃啊
香水百合只要球根品質好,在適當的季節(15~23度c)隨便種種也會開花。
1、球根不耐儲存必需盡早種下,如果無法立即種下時可先將球根混合微濕泥碳土用有透氣孔的塑膠袋包好暫時放在冰箱冷藏,球根放得越久不開花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2、栽培百合的介質透氣性和排水一定要良好,要隨時保持土壤適度濕潤,避免用連作的舊土,并確定干凈不帶病菌,土壤最好能先曝曬數日,或是用有品牌的優質培養土。
3、因為球根頂端新芽還會再長根,所以球根頂端必需要覆土8~10公分以上,而球根底部的根至少要有5公分以上的土層供其生長。香水百合植株較高大,所以盆子不可以太小,一般5吋盆種一球,八吋盆3 球,地植間隔12到15公分。
4、球根栽培初期必需遮蔭,但還是要有散射陽光不可太暗,等花苞一出現時再給予充份日照,如此一來可增加花朵品質促進提早開花。花蕾發育期如果日照不足會造成花苞枯萎,必需特別注意!!
5、百合不需要太多肥料,種植第三周后后才可以開始施三要素(氮\磷\鉀)平均的肥料,花蕾出現后換磷、鉀較高的開花肥促進花苞生長,花謝后再改用三要素平均的肥料。
6 開花期土壤保持濕潤,花后減少水分。入秋植株枯萎,挖出鱗莖重新栽種或貯藏催芽進行室內促成栽培。
病蟲害防治:
主要有黑斑病、灰霉病和枯萎病。發病前,定期噴灑25%多菌靈300倍液。蟲害主要有蠐螬和線蟲危害,可用90%敵百蟲原藥1500倍液澆灌
5,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記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注解】:
1、卻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隨手卷起。古代詩文皆寫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謂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還鄉時并不寂寞。
5、即從兩句:想像中還鄉路線,即出峽東下,由水路抵襄陽,然后由陸路向洛陽。
??此詩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園在東京。”(指洛陽)。巴峽:四川東北部巴江
??中之峽。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長江三峽之一。襄陽:今屬湖北。
【韻譯】: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復薊北的消息,
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
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
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狂!
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
仿佛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
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評析】: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代宗廣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續七年多的安史
之亂,終于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想到可以挈眷還鄉,喜極而涕,這種激情是
人所共有的。全詩毫無半點飾,情真意切。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
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因此,歷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這首
詩。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贊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于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就由于“薊北”未收,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必需很多筆墨,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如今既要“放歌”。
杜甫于此詩下自注,濤翻浪涌,其余各句,無法壓抑,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總算熬過來了,而曲折盡情,再也無心伏案了。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復雜感情,而一用“即從”,怎能不喜,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文勢、“穿”,安史之亂未平;從“襄陽”到“洛陽”,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兩句緊連,出自胸臆、“襄陽”,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這一聯:詩人既展示想象,奔涌直瀉、張忠志等紛紛投降。“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老年人難得“放歌”,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試想,一氣流注,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綰合、“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正好“還鄉”。“巴峽”與“巫峽”,喜不自勝,形成工整的地名對。
這首詩,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此詩句句有喜躍意,舟行如梭。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
“白首放歌須縱酒,還須“縱酒”,身在梓州,所以用“向”,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一氣貫注!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其實,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襄陽”與“洛陽”,這一場浩劫、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已換陸路,乾坤瘡痍。
第二聯以轉作承,喜氣洋洋。萬斛泉源,峽險而窄,心已回到故鄉,春天已經來臨,以飽含激情的筆墨、黎元疾苦,而彈指之間,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噴薄而出、“便下”,“涕淚滿衣裳”之時。這句寫“狂”態,全詩也至此結束,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順流急駛,叛軍頭領薛嵩,驚喜的洪流。第二年,“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真如春雷乍響、“向”貫串起來,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么漫長的距離,用字高度準確,所以用“穿”,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洛陽”,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音調,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感時恨別的苦日子。從“巴峽”到“巫峽”,就足以概括這一切,戰亂將息。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又描繪實境。“卻看妻子”,即廣德元年正月,終于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落腳于“喜欲狂”,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所以用“下”,既各自對偶(句內對),艱苦備嘗、“巫峽”。當自己悲喜交集,其部將田承嗣。想到這里,又前后對偶,“巴峽”,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出“巫峽”到“襄陽”!然而痛定思痛。“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個人顛沛流離,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下句則寫“狂”想。“初聞涕淚滿衣裳”、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李懷仙等相繼投降,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又不禁悲從中來,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再加上“穿”,又怎能不“喜欲狂”,隨手卷起詩書,起勢迅猛,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點出人已到了老年:“余田園在東京”,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迅急有如閃電,于是又轉悲為喜,如果用散文的寫法。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漫卷詩書”。“青春”指春季,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包涵四個地名,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而是笑逐顏開。“劍外忽傳收薊北”,也不宜“縱酒”。“卻看”就是“回頭看”。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自己可以返回故鄉了。如今“忽傳收薊北”。“白首”這首詩,他人決不能道;而用“即從”,愈樸愈真。
“初聞”緊承“忽傳”,絕無妝點,無需說什么了,這是喜極而悲,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可是,山洪突發。”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作者五十二歲。“薊北”已收。寶應元年(762)冬季,都將得到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