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釀造技術總結與分析論文,高粱白酒釀造論文

1,高粱白酒釀造論文

原料粉碎,預處理,糖化,蒸餾,發酵
我國的白酒發酵技術雖源于黃酒,相對于黃酒歷史而言,白酒的生產技術還很不完善,故現代對白酒的發酵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響最大的改革是全面總結了“煙臺操作法”,這個操作方法借鑒了酒精工業的麩皮曲及酒母制作兩個關健技術,并結合傳統的白酒工藝,形成了一套較為規范的操作法。當時總結了其特點是:“麩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溫入窖、定溫蒸燒”十六個字。 由于濃香型酒在名優酒中的產量最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許多工廠和研究機構對濃香型大曲酒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溫發酵,對發酵溫度曲線進行部結,提出了前期緩升,中期挺堅,后期緩落的策略。 此外還采用回醅發酵,即長期反復發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帶新醅,進行發酵的措施。或采用回糟發酵。有的也采用回酒發酵,成品酒依次分為頭級酒,二級酒,三級酒。二級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發酵,再次蒸餾,可將二級酒變為頭級酒。

高粱白酒釀造論文

2,白酒釀造論文

白酒又名燒酒或火酒,是世界七大蒸餾酒之一,具有其獨特的工藝、風格和優異的色、香、味,在食品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酒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飲料,必然要進入世界市場流通。國外白酒酒種的最大特點是酒度低,我國白酒要更大規模的走向世界,必須要向低度化發展,以適應國外的飲酒習慣。同時,對于具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來講,發展低度白酒還可以節約大量的糧食,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白酒香味成分與風格  白酒的風格,就是白酒的香氣和口味協調平衡的綜合感覺,與其所含主要香味成分有直接關系。白酒中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約占總重量的98%,而呈香呈味成分僅約占2%,卻決定著酒的香氣、香型與風格。構成了白酒的不同典型性。  酸:是形成白酒香味的主要物質,也是形成酯的必要條件,沒有酸就沒有酯。白酒中主要的有機酸有乙酸、己酸、乳酸和丁酸等,其和為總酸的90%~98%。  酯:是具有芳香性氣味的揮發性化合物,是白酒中的主要香味成分,對形成各種酒的典型性起著決定性、關鍵性作用。  醇類:在白酒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白酒中醇甜和助香劑的主要物質,也是形成香味物質的前驅物質,醇和酸作用生成各種酯,從而構成白酒的特殊芳香。  羰基化合物:對形成白酒的主體香極為重要,其中酒香與醛類化合物的含量及種類有密切關系。  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在白酒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含硫化合物、醚類以及其它化合物的香味特征有待進一步研究。  2.香味成分在白酒中的地位和作用  構成食品風味的物質基礎是它的組分特征,白酒的風味形成也離不開它的香味組分。白酒中除水和乙醇外,還含有上百種有機和無機成分,這些香味組分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它們共同混合在一個體系中,彼此相互影響,共同制約著白酒的風味。王忠彥等根據香味成分含量的高低,把白酒中除去乙醇和水的其他成分分為色譜骨架成分和微量成分。  色譜骨架成分是質含量大于1mg/100ml~2 mg/100ml的成分,屬于白酒的色譜常規定量分析指標,是中國白酒的主干成分,其存在決定著中國白酒的香型及酒質。  微量成分,即非色譜骨架成分,其揮發性極差,在白酒中含量極低。它們的數量之多,來源之復雜,為白酒的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同時微量成分的研究對白酒品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3.白酒低度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飲酒習慣正悄然發生變化,對白酒口味的追求也由烈變淡。入世后白酒關稅的下調使價格低得多的威士忌等洋酒大量涌入,而國際上流行的白酒大多在40%vol左右,可加冰和碳酸水飲用,且質量較高,對我國白酒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面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白酒業帶來的沖擊,應從兩方面看待我國白酒近50年的變化和發展,一方面,這50年中國白酒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中國白酒業正處于一個新的轉型期。  從人們的酒類消費習慣來看,最近幾年,38%vol~45%vol的中度白酒已經成了市場的明星。由于世界各國普遍將40%vol以上的酒精飲料定為烈性酒,并征收高關稅,因此加入WTO后,為了開拓世界市場,國內白酒業應把重心轉移到開發40%vol以下的低度白酒。
可以到專業的白酒網站上了解一些資料 對論文的編寫還是有幫助的 此消息來自中國納庫交易網

白酒釀造論文

3,釀白酒技術

因為酒曲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蘗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蘗本身中的淀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 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曲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 對霉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曲的種類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關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蘗"。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曲實際上是從發霉的谷物演變來的。酒曲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曲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曲仍廣泛用于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于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曲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曲是發霉或發芽的谷物,人們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適于釀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曲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曲的種類和制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曲的種類: 一 酒曲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制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曲(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曲(如米曲霉接種的米曲,根霉菌接種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種的酒曲)。 二 酒曲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曲分為五大類,分別用于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于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于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于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曲,用于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霉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酒曲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曲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蘗,或曲蘗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谷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后會發霉或發芽, 發霉或發芽的谷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谷物和發芽的谷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蘗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谷物和發霉的谷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谷物稱為曲,發芽的谷物稱為蘗。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松散狀態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長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曲, 其制法是將原料(如面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后,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注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制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蘗技術為代表, 我國的酒曲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曲種類增加;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曲制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曲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制造技術比較復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
請問:您需要那一檔次白酒的釀造技術,可與“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輕工系”聯系。他們在白酒生產技術培訓方面很有經驗的。

釀白酒技術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