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有哪些知名的食品企業讓調查呢好麻煩哪位大神知道詳細點
2,邯鄲哪個縣發展最快
武安、峰峰礦區、涉縣
涉縣近幾年發展很快,高速有幾條正在建帶動不少經濟,也弄不少文化和特產吸引不少投資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業為主,各行業全面發展的新興城市,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全市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502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53.65億元,財政總收入4.12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河北省“十強”縣(市)之列。 武安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礦產有5大類、23個礦種,其中煤、鐵、石灰巖、非金屬資源尤為豐富。煤炭總儲量23億噸,其中地方占有儲量3.13億噸;鐵礦總儲量5.5億噸,礦體104處;石灰巖遍及全市,總量達700多億噸。 交通、通訊便利,投資環境優越。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國道、省道貫通全境,全市412個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邯長鐵路穿境而過,境內鐵路總長118公里,越境鐵路達5條,火車站點18個;全市城鄉電話總容量達5萬余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市區建成面積達15平方公里,形成居民區、貿易區、工業區、文化區的總體格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先后榮獲“全國城市規劃管理先進單位”和“市容環境管理優秀城市”稱號。 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形成冶金、煤炭、建材、機械、電力、輕工、化工、食品八大行業、20多個門類、800多種產品。年產鐵礦石600萬噸,鐵精粉500萬噸,煤炭300萬噸,水泥200萬噸。擁有武安市宏泰泵業有限公司、武安市醫用膠廠、武安市交通工業集團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全市有20多種產品榮獲省部優稱號。矸石電廠熱電聯產工程、焦化廠供氣、水泥廠回轉窯改造、市啤酒廠12萬噸擴建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為武安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肉雞、生豬、板栗、花椒、香菇等10大主導產業年產值達8億元。其中蛋雞、生豬、干果、香菇已初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經濟格局。畜牧業年產值達6億元。1999年糧食總產20.6萬噸。 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 武安磁山是七千年前“磁山文化”的發源地,她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有機的聯系了起來,是黃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娘湖自然風景區位于武安市西北30公里處,這里峰奇石怪,川幽谷深,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特別是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傳說,以及趙匡胤的手跡,更是噲灸人口,引人入勝。定晉巖禪果寺位于京娘湖東側五公里處,是武安歷史上悠久的古寺廟建筑,其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勘稱一絕。摩天嶺風景區位于武安市西部深山內,這里奇峰摩天、林泉深幽、深峽蔽日、古寺傳鐘,是一處剛剛被開發的處女地,有如世外桃源。 改革開放以來,武安市政府十分重視改善投資環境,在執行國家和省有關鼓勵外商投資政策的同時,制訂了一系列本市鼓勵海內外客商進行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及其它方式投資的政策規定。武安市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武安人民古道熱腸、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熱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和客商到武安考察投資,興業發財,攜手發展。
涉縣
反正不是臨漳
3,簡答中國原始彩陶發展情況
1953年首次發現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采,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見彩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陜西西安出土)。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帶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帶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葫蘆形人面紋彩陶瓶(陜西臨潼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甕、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 葉紋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1924年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見彩圖螺旋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甘肅永靖出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于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于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發源于距今約10000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臺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并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甕、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甕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甕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向往。 詳見: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9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22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