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酒廠地址,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的白酒怎么樣

1,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的白酒怎么樣

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的白酒一般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機構: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范圍:生產白酒所屬行業:飲料制造業 - 酒的制造區位信息:安徽 - 碭山相關連接:安徽飲料制造業 - 安徽酒的制造 - 碭山飲料制造業 - 碭山酒的制造聯系方式:企業: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有限公司 聯系人:黃保勇 區號:0557 電話:8021629 傳真:8021629 郵編:235300 網站:http://www.4885.com/ent-457341.html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城關鎮 碭城民主西街32號 【我要修改"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有限公司"的信息】 【我要添加新的公司信息】

安徽省碭山宴嬉臺集團的白酒怎么樣

2,碭山縣的經濟建設

1950年,全縣建立臨時互助組433個,入組農戶8310戶,占總農戶9.44%;入組人口35000人,占總農業人口9.70%;耕地75000畝,占總耕地7.35%。1951年成立常年互助組一個,入組農戶25戶,120人,耕地360畝。至1954年,全縣臨時互助組發展到3154個,入組農戶2474戶,占總農戶27.56%;入組人口113600人,占總農業人口28.51%;耕地298770畝,占總耕地23.01%。常年互助組2376個,入組農戶23087戶,占總農戶25.71%;入組人口109813人,占總農業人口27.56%;土地303000畝,占總耕地23.32%。臨時互助組實行收益歸已,以工換工。常年互助組,采取出勤記工,多用工多付款,多出工多得款。對發揮人力、畜力、地力,戰勝災荒、發展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 1952年,試辦隴海、聯民兩個初級農業生產全作社。至1956年,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79個,入社農戶21215戶,占總農戶22.33%;入社人口89103人,占總農業人口21.73%;耕地276219畝,占總耕地21.24%。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20個,入社農戶69093戶,占總農戶72.71%;入社人口305361人,占總農業人口74.48%;耕地974250畝,占總耕地74.92%。1957年,因有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收入下降,曾出現少數社員鬧退社的現象。 1958年9月,將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6個人民公社,全縣實現了公社化。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公社下轄若干生產大隊,生產大隊下轄若干生產隊,公社和生產大隊分別設立管理委員會,生產隊設隊委會。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以公社為經濟核算單位。開始時大辦食堂吃飯不要錢,生產大隊改為營、連、排、班編制,搞生產集體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勞力統一調配,進行“大兵團作戰”。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生產連年下降,糧食總產量1958年為1.9億斤,1959年1.85億斤,1961年1.45億斤,1962年1.11億斤。 1961年9月底,將6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5個公社,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確定了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三級(公社、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生產隊)為基礎的體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964年糧食總產量回升到1.56億斤,1966年糧食總產達1.71億斤。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由于“左”的思想尚未肅清,僅有少數生產隊實行大包干到組,小段包工定額管理,把部分農作物(棉花、玉米、山芋等),包產到戶。1980年9月,縣委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提高了對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認識,擴大了“包產到戶”的范圍。至1982年,才真正沖破阻力,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聯產承包責任制仍堅持土地公有制度,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生產隊除留少量土地外(以備補給增加的人口),其余土地按人包產到戶。承包戶只有使用權,不準買賣。 收益除繳農業稅和集體提留,其余歸承包戶個體所有。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1983年,農業總產值23258萬元,糧食總產4.27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農業總產值24026萬元,糧食總產量4.40億斤。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戶和新經濟聯合體,至1985年,全縣有專業戶2158戶,其中種植業897戶。林業22戶,畜牧業123戶,漁業16戶,工業228戶,運輸業411戶,建材業33戶,商業飲食服務業331戶,其他97戶,從事專業勞動力3973人,年總收入1001.8萬元,其中專業生產收入760.4萬元。新經濟聯合體442個,其中種植業1個,林業2個,畜牧業5個,漁業32個,工業217個,運輸業33個,建筑業78個,商業飲食服務業33個,其他41個。有固定資產408.6萬元,從業人員5751人,年總收入1129.7萬元,當年分配357.2萬元。 私營個體  碭山縣手工業在清末民初時期,主要有土織、土紡、繅絲、磚瓦等業,集鎮手工作坊以鐵器、木器、竹器、銀器、銅器、錫器、印染、陶瓷、黃煙、縫紉、釀造等業為大宗,作坊規模大都2-5人,只有極少數廠家人數較多,開創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的三連義醬園,最興盛時,職工達70多人,是當時碭山縣最大的私營廠家。民國30年(1941)王子良、王王氏、武建威、陸昌石四家對股份辦的爐坊,至民國35年時有職工13人,在當時亦是碭山縣的最大作坊。民國37年底,6家煙店自行組織,辦起3家小型手工卷煙廠。民國38年春,以單成先、馮俊杰為首的9人,組織了木工運輸合作社,后改名為鐵木業生產合作社。1951年,群力、華達、新宿3家小型煙廠合并為公私合營的新宿卷煙廠。1952年4月1日,私營新生鍋廠同劉東山、楊金中兩家私營爐坊聯合成立了合作經營的碭山縣人民鐵工廠。是年,張宗賢將針、紡、棉、織、絲等碭城的18戶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成立了針織社。1953年,碭城相繼成立了兩個縫紉組,1956年,全面組織合作社、組。是年底,私營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全縣共建立集體經營、自負盈虧的手工業生產社、組16個,從業人員525人。 1978年以來,對個體經濟積極扶持,個體手工業有了恢復和發展,縣城集鎮有較多手工業者擺攤設點或走街串巷,直接為消費者服務,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方針的貫徹,農村出現了工業“專業戶”、“新經濟聯合體”,城鎮出現了工業“個體戶”和私人對股開辦的小型工廠,據統計,1985年全縣農村從事工業的專業戶有228戶,從事工業的勞動力有423人,工業收入122萬元,從事工業的新經濟聯合體有217個,從業人員有3264人,固定資產原值270.7萬元,總收入751.9萬元,純收入253.4萬元,稅金26.8萬元。 集體工業  縣辦集體工業1956年底,碭城鐵、木、縫紉、紡織、竹器、印染、黃煙、建筑、制秤、刻字、鐘表修理等行業的個體手工業者,95%以上的從業人員走上了集體化道路,組成11個社、組,共有職工419人,工業總產值85萬6千元,固定資產原值1萬5千元。1958年,12個集體所有制企業上改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同時將農村的集體企業劃給公社管理。1962年這12個廠、社又調整為集體所有制企業。1955年,屬二輕工業的被服廠、印染廠、鍋廠、木器廠、車輛社、鐘表社、竹器社、制鞋社等8個廠、社,共有職工392人,總產值91萬9千元,固定資產原值達19萬4千元。1976年底,屬二輕工業的通用機械廠、紡織廠、木器廠、服裝廠、竹器社、鐘表社、建筑社、二輕公司經理部等8個單位,共有職工1131人。工業總產值325萬5千元,固定資產原值125萬元,利潤總額14萬6千元。1984年,又進行了調整。1985年,屬二輕工業的木器廠、服裝一廠、服裝二廠、通機廠、標準件廠、紡織廠、線毯廠、鐘表社、二輕公司經理部等9個廠、社、部共有職工850人。工業總產值447萬4千元,固定資產原值207萬7千元,利潤總額15萬6千元。 國營工業  縣辦國營工業1952年2月,沒收吳忠烈私營印刷社,成立了國營碭山縣人民印刷廠,這是碭山縣第一家縣辦國營工業,當時有職工6人,廠址在現蔬菜公司門市部處(人民路175號)。設備僅有石印機、鉛印機各1部。年總產值8000元,有固定資產1000元。后又在碭城南關外辦縣屬國營石灰窯廠,當時有職工7人,設備僅有石灰窯1座,年總產值5000元,有固定資產1000元。1955年4月,開辦了地方國營碭山縣酒廠,廠址在碭城南關內,當時有職工19人,設備有酒池12個,鍋甑1個,年總產值14000元,有固定資產1000元,1956年。開辦地方國營磚瓦窯廠,廠址在李莊火車站南,當時有職工65人,年總產值13萬9千元,有固定資產1萬3千元,主要設備有磚瓦窯石灰窯各2座。 1958年,大辦工業,縣屬國營工業有:鐵礦采石廠、通用機械廠、五金交電廠、炸藥廠、化工廠、顆粒肥料廠、陶瓷廠、黃煙廠、光榮造紙廠、纖維加工廠、畜產加工廠、電廠、車輛廠、農業機械修配廠、木器廠、針織廠、麻袋廠、砂紙廠、膠木廠、毛紡廠、被服廠、三八被服廠、三八鞋廠、竹器廠、編織廠、廢品加工廠等26家。1959年下半年開始進行調整,至1963年,縣屬國營工業保存碭山縣電廠、綜合農具機械廠、拖拉機修配廠、磚瓦窯廠、釀造廠、黃煙廠和印刷廠7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工廠大都陷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1970年農機生產出現了繁榮景象,綜合農具機械廠改為農業機械修理制造廠(簡稱農機一廠),拖拉機站改為農業機械修理制造二廠(簡稱農機二廠),S195柴油機開始批量生產。是年,僅農機一廠就生產202臺。其他幾家縣屬國營工業生產也開始回升。1970年至1976年間先后辦起了水泥廠、橡膠廠、化肥廠、化工廠、磷肥廠。到1976年,縣屬國營工業有:農機一廠、農機二廠、橡膠廠、化肥廠、磷肥廠、化工廠、水泥廠、磚瓦窯廠、卷煙廠、酒廠、造紙廠、印刷廠等12家。職工共計1510人,工業總產值為1679.89萬元。 1978年以后,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縣屬國營工業作了調整,開展以提高產品質量和講究經濟效益為重點的企業整頓,并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使縣屬國營工業得到新的發展。據1985年統計,縣屬國營工業有16家(原12家中,造紙廠改為紙箱廠。新添果汁廠、磚瓦二廠、織布廠和供電業4家),10個行業(釀酒、果品加工、卷煙、紡織、造紙、印刷、電力、化學、建材、機械),職工3961人,工業總產值4328.7萬元,凈產值1386.3萬元,固定資產原值2704.2萬元,固定資產凈值1891.6萬元,定額資金平均余額1632萬元,利潤255.6萬元,稅金592.5萬元,上繳所得稅98.2萬元,企業留利127萬元。

碭山縣的經濟建設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