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武松在景陽岡喝的米酒頂多十來度度的樣子,跟今天喝啤酒似的。所以在景陽岡下的酒店里,武松總計是吃了四斤熟牛肉,加十八碗酒。武松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獨行。
古代的酒在現在等于現代的多少度?
中國就文化源遠流長,釀酒歷史可追溯的夏禹時期。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蘗兩種酒母,到了漢代,以蘗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曲。2003年,陜西西安市北郊發現三座漢墓,其中一號漢墓年代為西漢,出土一件保留有26公斤西漢原酒,通體鎏金,鳳鳥紐的漢代酒鍾;根據取樣分析測試,西漢原酒的度數僅有4度左右,酒色為翠綠色,為唐前我國古代谷物釀酒的標準成品色澤。
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北宋釀酒業在用曲方法上采用了“連渣拌飯法”,即把米淘洗干凈,蒸成飯,令其極冷,然后連同曲渣一起投入,充分發揮曲渣中有益霉菌的作用。四時用曲各不相同,春冬釀造周期長,曲要搗作小塊子,像骰子或皂子大小,如此則發酵有力而使酒味醇濃;秋夏釀造周期短,則曲要略細些,為的是曲和米能很快接觸而使酒成熟的快。
度數可以達到11-18度蒙古帝國境內地區間文化貿易交流,對于中國釀酒業最大的貢獻,即是自中亞阿拉伯傳來,有確切證據存在的蒸餾酒與蒸餾技術。這種酒,被蒙古人稱為“阿剌吉酒”,另有“阿里乞”,“軋賴機”等稱謂,其原名為波斯語“Araq”。自夏商以來,由于酵母菌無法在高濃度酒精下持續發酵,所以造成酒度一旦達到20度左右,則無法提升,而蒸餾法可以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具有不同揮發性的特點,把最易揮發的乙醇蒸餾出來,將酒液的酒精濃度最高可提高至70度。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對于酒的生產記載了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釀酒法,所收錄的實際上是漢代以來的釀酒法。用曲釀酒師我國古代的特色,在古代,曲被用來看作發酵的引物,釀酒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先將酒曲制作成這種引物。古代用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先將酒曲泡在水中,當曲中的酶制劑溶解出來并活化后過濾酒曲,再投入米飯開始發酵,這種方法被稱作浸曲法;另一種是將酒曲,搗碎成細粉后直接與米飯混合。
第一種方法使用時間比較早,漢代至北魏時期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大概是從谷芽浸泡糖化發酵轉化而來。古代浸曲之水根據不同的時節分別處理,冬季釀酒取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要將水煮沸,冷卻后浸曲。根據時節,水溫,確定浸曲時間,以保證浸曲效果。由于古代大多會選擇這種曲釀法,所以釀造出來的酒度數比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樣子,所以千杯不醉還是有可能的。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等于現在多少白酒,有什么依據?
我的看法是,武松喝的十八碗酒,也就相當現在的1-2斤白酒的量。這里最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是釀酒技術。武松生活的年底是北宋,那時候,我國的釀酒技術其實還是自然發酵技術。現在農村里很多人家釀米酒,其實也就是發酵技術。發酵技術釀造的酒,其實度數很低,一般就是幾度的樣子。所以,假設三碗酒有一斤,那么武松也就是喝了6斤酒。
準確是6斤發酵酒,那時候應該是黃酒。而南宋或者元代時期,中國慢慢出現了蒸餾技術。也就是出釀出了蒸餾酒,俗稱燒酒。這種酒的度數基本接近了現代的白酒。度數應該不會下于40度。所以,元代以后,中國人喝酒的器皿也變小了很多,就是因為酒的度數高了。所以說,武松喝的6斤發酵酒,攝入的酒精含量可能也就跟現在1-2斤白酒的酒精量差不多。
《水滸傳》原著中,武松景陽岡喝的酒度數真的很高嗎?
根據《水滸傳(120回)》的說法,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喝了15碗酒(外加4斤牛肉)。原文:“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綽了哨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走出門前來笑道:“卻不說‘三碗不過岡’!”手提哨棒便走”。《漢書·食貨志》上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中國古代到南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十四,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后就過濾而得。當時主流的酒有糧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黃酒。酒精度大約在6-10度,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武松喝的酒雖然是村酒,但是根據原文店小二的描述“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和武松喝了一口的感覺“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
”可見,店中招牌“透瓶香”可能會超過10°,但是絕對不會超過14°。傳統的曲藥發酵法不可能得到14度以上的酒,因為14度乙醇是酵母生命的臨界點,過此則酒化停止。武松喝了18碗,大概就是喝了4.6斤米酒。以酒精含量10°來計算,對比市面上常見的53°的茅臺酒,大約相當于喝了1斤左右,不會超過1斤半。另外,用常見的8°啤酒來對比,大致喝了7到8瓶。
武松景陽岡打虎,當時喝的酒相當于今天什么水平的酒量?
武松打虎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北宋時期的酒其實都是釀制的米酒,所含酒精度數一般在10度左右,而我們現在的白酒是蒸餾酒。武松在井景陽崗山下小酒館里一連喝下18碗,大概就是喝掉9斤的米酒。按照10度的酒精含量,9斤的米酒相當于喝掉450ml的酒精。武松在景陽岡喝的米酒頂多十來度度的樣子,跟今天喝啤酒似的。
武松打虎為什么要喝酒?如果不喝酒,能不能打的死老虎?
武松喝酒與打老虎完全是兩碼事,不管喝酒沒喝酒,老虎都存在,武松都要過景陽崗,遇到老虎就會被打死。至于喝酒只是個人氣魄的展現,也是打虎之前故事的鋪墊,直接打死老虎太單調,喝酒如同加佐料,打虎過程更吸引人。水滸傳中的好漢大多能喝酒,如酒店有好酒不拿出賣給,必有一場大鬧:“灑家又不少你銀兩,為何不賣與我!"嚴重時連酒店都會被砸,即使是帶罪在逃都不知收斂。
這就是水滸英雄的特色之一。沒有酒,好漢形象將大打折扣。武松來到景陽崗下,腹中正饑渴,恰遇有一酒店,上有一酒旗飄動,旗上有“三碗不過崗”幾個字。瞧這廣告打得,有這上等好酒,對武松的誘惑力太大了,沒得說,趕緊入店,好酒好菜盡管上。店主給他滿篩一碗酒,武松一口飲下大呼過癮。店主連篩三碗后,就不再給篩了。這下武松敲桌子了,又不少你銀子干嘛不篩酒?店主說明原由,原來景陽崗有只老虎,經常傷人,多喝有風險,過崗須謹慎。
古人真厚道,“三碗不過崗"還真不是廣告詞,而是溫馨提示。但武松正吃得興起哪里肯罷?“三碗不過崗"只是針對普通人,武松卻喝了三六一十八碗才罷手,而且不聽勸阻直接要過崗。古人真厚道,決不嚇唬人,崗上真有老虎,而且走來一陣風。武松在醉臥中都被風吹醒了。老虎才不管你喝酒沒喝酒,直接赴了過來,把個武松嚇得跳將起來,酒都做冷汗出了。
還好,武松有根哨輥,迎面一棍打去,偏偏打在樹桿上,因下力太猛哨棍斷成兩截。唯一的武器廢了,這也太讓人絕望了。說那武松也真是非常人也,有武器似乎也依賴武器,沒有武器了反而激發出超人的能量,赤手空拳打老虎,只見他一只手把老虎頭部按在地上,一只手揮拳砸向虎頭,一下兩下直到打死為止。我猜那西門慶就不知道這個過程,否則他就不會太在意武松手上的那把刀。
武松拿刀來殺他,他用手虛指一下,突然一腳將武松的刀踢飛到了窗外,武松沒有了刀,西門慶這下膽壯了,左手虛指一下右手一拳打過去,沒想到武松順勢一手抓住他胳膊一手抓住他腰部,舉過頭頂直接仍出窗外,然后飛身跳出窗外,拾起刀割下他的頭。西門慶比老虎差太遠,對付他有刀無刀跟本沒關系。其實刀也罷,輥也罷,酒也罷,那都是陪襯,否則故事單調,即不驚險也不曲折又有啥味?要體現武松絕地反擊的剛猛膽色,酒必不可少,而武器則可有可無。
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酒,吃兩斤熟牛肉,古人的食量這么大嗎?
打虎前,武松吃了四斤熟牛肉。不是兩斤。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武松道:“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水滸原文寫的很清楚。店小二先切來了兩斤熟牛肉,后來又切了兩斤。所以在景陽岡下的酒店里,武松總計是吃了四斤熟牛肉,加十八碗酒。四斤熟牛肉 十八碗酒。這個食量算不算大呢?實話說,這個飯量不算小了,但也在人類正常范圍內,并不夸張。因為首先,武松吃的時間長。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離縣城還遠。正是晌午時候,武松走得肚中饑渴,望見前面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
”他餓著肚子,晌午(中午)開吃。吃到什么時候結束的呢?吃到下午才結束。付賬走人后,出門才走了四五里路,太陽就快落山了。走進店里去了。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大約走了四五里路,來到岡下,看見一棵大樹,樹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寫著兩行字。武松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伙過岡,請勿獨行。
”武松看了,笑道∶“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拖著哨棒走上岡來。這時天快晚了,一輪紅日慢慢地落下山去。晌午,我們就當是中午12點。太陽落山,我們就當是下午5點半。出門還走了四五里。這點路程,我們就當武松走了一個小時。綜合算下來,武松在酒店里吃肉喝酒,至少吃了有四個小時。
這是什么概念?這就是今天的人,吃自助餐的標準姿勢嘛。扶墻進,扶墻出。中間吃的時間還賊長。如果說,一個人平時一頓的正常飯量是一碗飯加上一盤菜。那換成不吃早飯,吃四小時自助餐,飯量起碼可以翻兩到三倍。第二點。武松吃的熟牛肉,看起來很多,挺嚇人的。但其實肉類食品不撐肚子。慢慢吃,很多人都能吃得下四斤熟牛肉。
根據出土文物顯示,北宋的一斤,約等于現在的640克。因此武松的四斤牛肉,就是2560克。大概相當于現在的五斤。熟牛肉的密度當然比水要高了。跟水的密度比起來大概是1.25:1。所以2560克的牛肉,換成體積,估計大概就是2000毫升左右。具體來說,一斤差不多就是這么多。讓正常人吃下五盤,當然不容易。但別忘了,武松沒吃早飯,且一頓飯吃了四個小時。
均攤下來,這就不算啥了。如果武松吃的不是熟牛肉,而是饅頭。吃四斤饅頭,還喝酒,那就有難度了。第三點。宋朝的酒,不是蒸餾酒。度數比現在的啤酒,也就高一點點而已。因此,武松的十八碗酒,實際也就是十八碗啤酒而已。并且最關鍵的是,根據出土文物來看。北宋的酒碗不大。差不多就是這么大。碗口直徑,一般也就是13厘米左右,七八厘米深。
這類碗,體積不算大。盛滿的量,比現在四兩的塑料杯子不會多多少。所謂十八大碗,擱今天估計也就是五到六瓶啤酒的量。就算武松實際用的碗要大一點,也頂多就是十瓶啤酒。實際五斤的肉,加上十瓶啤酒。看起來很嚇人。但還是那句話。慢慢吃,像武松那樣,一邊吃吃喝喝,一邊和店小二扯淡,喝撐了去撒尿回來再吃喝,再找店老板扯淡,前后反復四個小時。
在我國古代,酒的度數到底有多少度啊,武松打虎喝了18碗,這是真的嗎?
喝酒這件事可以說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了,中國制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根據神農本草記載,酒最早出現在遠古神農時代,最開始的時候,先民們是用果實釀酒。明確記載使用糧食釀酒,則是出現在殷商時代。到了西周,開始出現了管理釀酒的官職,釀酒開始以作坊的形式出現,并且迅速普及開來。酒的出現,給中國文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詞和故事。
比如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景陽岡打虎的時候,就曾連續喝下了十八碗酒。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梁山好漢的一個標配,一大碗酒,一口悶下,行俠仗義,就是江湖。說起古代的酒肆,和當今酒吧一瓶一瓶或者一杯一杯不同,是論壇賣的,包括現在博物館展出的帝王飲酒用品,酒器的體積也不小。如果是現在,讓你論碗或者論壇喝酒,那就等于是自殺。
為什么古人一說喝酒,就是論碗喝、論壇喝,甚至千杯不醉呢?古代喝的酒有多少度數呢?酒的核心是酒精,這是果物或者糧食中的糖類發酵產生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酒曲是在商朝出現的,那時候,人們制酒方法比較粗糙,得到的是濁酒,成本也不高,在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方法雖有所改良,也就是換了酒曲,但酒質不變,生產出的都是濁酒,所謂“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濁酒喜相逢”指的就是這種酒。
這種酒有很多的沉淀,度數也很低,大約是10度左右,和我們現在喝的啤酒差不多,甚至更低。到了周朝就有了過濾手段了,得到的就是所謂的清酒,因為清酒的制作程序更加繁瑣,所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千,清酒價格較高,很多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從秦朝到,魏晉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改善酒曲,漢代已經以麥子制作酒曲了,大麥、小麥等多種作物都在選擇之列。
到了唐朝,大米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研制出了由母曲直接培養制成的紅曲,紅曲糖化能力強,發酵效果好,可以制作8到9度的酒。酒曲的選擇越來越多,酒的種類和風味也越來越豐富,還有各種香料和水果制作的酒也流行起來,葡萄美酒夜光杯,說的就是葡萄酒。一直到宋朝壓榨過濾法都是主流,直到一種新方法的出現,這個方法就是把大米蒸好之后,冷卻拌入酒曲,可以據氣候和季節不同,控制酒曲的量,可以得到更加醇香的酒,也提高酒的一些度數,可以得到十幾度。
可以說,一直到這個階段,想要大碗喝酒或者武松一下子干掉十八碗,這是可行的,不會酒精中毒。不過到了元朝之后,就有游牧民族傳來蒸餾技術,隨后一點點完善,發展至今,蒸餾技術對于釀酒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蒸餾可以提純,使酒精度數大幅提高,而且變得可控。因此,到了明朝就可以生產出高達60度的酒了,酒的品質有了很大改善,已經比較接近現在的酒了。
不過在元朝,蒸餾酒成本較高,還是貴族專享,而且民眾也更青睞低度酒,所以雖然有蒸餾酒,但并沒有得到推廣。直到清朝,馬背上的滿族偏愛高度酒,蒸餾酒這個時候才流行起來,走進了千家萬戶。所以說,古人千杯不醉雖然是夸張,不過大碗喝酒,在明清之前都是可能發生的。畢竟古代的酒很多度數極低,有的甚至比不過現在超市賣的米酒,高度酒需要蒸餾技術,清朝之后才開始流行,如果這個時候再讓武松喝上十八碗,估計不但打不了虎,自己已經先去爪哇國匯報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