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酒喝多少酒量才算好
一般來說白酒50℃以上,能喝7--8兩,保證自己頭腦清醒的,酒量算可以。白酒,外文名:Baijiu(Chinese Baijiu),是中國酒類(除了果酒、米酒外)的統稱,又稱燒酒、老白干、燒刀子等。中國白酒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淀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制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2021年1月1日起,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正式執行,稅則第22章的稅號為2208.9020,中文列目名稱是白酒,對應的英文是:Chinese Baijiu。
2,武松的酒量放到現代他能喝多少白酒
武松的酒量放到現代,他能喝多少白酒?小伙伴們驚呆了,憑什么說武松的酒量只有這么一點點?其實這個酒量放到現在,也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量了。雖然早幾年,網絡流行拼酒,從1斤起步,最終流行過7斤哥,拿臉盆喝酒的,但那些都是玩命的,喝完了直接進醫院,臟器衰竭,救回來,這輩子也廢了。而武松的這個酒量是喝完不傷身,是可以打老虎當然量。所以總的來說還是神人一個。現在重點講講武松這個酒量是怎么算出來的。北宋時期的酒其實已經多樣化了,不只是單純的釀造酒,也有早期的蒸餾酒了。但是普通民眾喝的仍然是釀造酒居多。至少在《水滸傳》里面也是喝的釀造酒居多,因為那是很多酒都有點渾,所以必須篩來喝,篩出去的就是釀酒殘渣。而釀造酒一般不會超過12、3度,低點的也就7、8度。所以好漢們喝這種酒本質上是跟喝啤酒或者喝飲料是沒有什么太大區別的。武松喝的最大的量是30碗。也就是“醉打蔣門神、義奪快活林”的時候,施恩怕誤事,吃飯的時候沒有給武松酒吃。結果武松的二桿子脾氣上來了,每逢一個店必須要吃3碗。沿途10來家店,所以至少是喝了30碗。宋朝的酒碗現在都有實物,寬口淺底,實際上一碗也就相當于現在的2兩。也就是說武松喝了6斤10度左右的酒,實際上喝下去的純酒精也就6兩。把這酒精量還原到現代的白酒,武松相當于喝了1.07斤的56度純糧酒;或者1.58斤的38度純糧酒。但是記住實際這并不是武松真實酒量,因為“五分酒量,十分裝醉”,武松實際并沒有醉。所以武松真正的酒量,是在景陽岡喝的那“三碗不過岡”。普通人喝三碗就醉了,武松入口也覺得比別的酒有勁。所以這個酒并不是普通的釀造酒,而是早期的并不成熟的蒸餾酒。實際度數在20多度。由于技術不過關,所以這個酒并不穩定。武松喝了18碗,走路直飄,最后風一吹,倒在了石頭上就睡著了。這就意味著武松喝了3斤6兩地20度白酒,終于達到了武松最終的量了。這也就是喝了7.2兩的純酒精。換算成如今的白酒,相當于1.3斤的56度純糧酒,不到2斤的38度純糧酒。
3,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他能喝多少白酒
根據《水滸傳(120回本》的說法,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喝了15碗酒(外加4斤牛肉)。 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綽了哨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走出門前來笑道:“卻不說‘三碗不過岡’!”手提哨棒便走。 圖一:三碗不過岡提醒您:出行注意安全 下面來看一下,這15碗酒代表的酒量。 酒是什么酒? 故事說的是宋朝,但其中的細節參照了明朝的社會生活,包括酒在內。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間,當時已出現《大宋宣和遺事》話本,描述了宋江、吳加亮、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 《水滸傳》被認為是成書于元末明初,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是《京本忠義傳》(100回版本,保存于上海圖書館),大約刻印于明朝嘉靖年間。 因此,可以認為其中描述的酒,其實是按明朝初期人們對酒的認知來定義的。 1. 白酒 在“智取生辰綱”故事中,提到了“白酒”。 眾軍看見了,便問漢子道:“你桶里是甚么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道:“挑往那里去?”那漢子道:“挑出村里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那漢子道:“五貫足錢。”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 白酒就是濁酒,這是采用傳統釀造方法,未經過濾的米酒。因為帶有米渣,所以顏色呈乳白色,故此又被稱為白酒。陳放較久的濁酒,顏色轉黃,稱黃酒;如利用竹炭或木炭來進行過濾,濾出米渣等雜質后,就形成透明無色的清酒。 2. 老酒 書中,酒家很自豪地解釋自己家釀的酒堪比老酒,這里的老酒指的是黃酒。 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做‘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問。” 黃酒沒有經過蒸餾,酒精含量通常在14%-20%之間,經長期陳化的黃酒,稱老酒。 15碗酒有多少? 根據北宋時期出土文物,一只碗的容量大約是200毫升,即4兩。武松喝15碗酒,就是喝了6斤(3升),不說酒量的話,水量也相當驚人。 圖二:宋代吉州窯斗笠碗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3公斤的黃酒下肚是什么樣的感覺…… 黃酒好喝,但也有副作用 眾所周知,黃酒溫熱后飲用最好,而且書中武松來到景陽岡是在冬季(初冬時宋江來到柴進莊上,認識了武松,大約1個月后分別,之后武松趕路到了陽谷縣地界)時節,還未到開春,這時不可能喝涼酒。 只見店主人把三只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個人理解為店主人是將酒放在鍋釜類容器中加熱并保溫,溫度是在40-45℃,這時的酒口感最好。 但是加熱后的黃酒,比起未經加熱的黃酒,容易引起其中雜醇油的揮發,被人體所吸收,造成酒后“上頭”。 (注:雜醇油是一種高級醇類混合物,通常在制酒發酵時期產生,可以配合酯香增加酒的香氣,較乙醇對人類有更強的毒性和麻醉作用,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易醉,而且引起頭痛。)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說黃酒綿甜爽口,但后勁大的原因。 所以說,即便是喝黃酒,武松的酒量也是相當大的,超乎普通人。 最后是彩蛋:為什么武松喝的不可能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白酒? 中國元代,蒸餾酒被稱為燒酎。 酎,源自中國上古漢語,指經過二次以上制造過程的烈酒, 燒,則是形容它的口感辛烈。 明代之后,在中國改稱為燒酒,但在日本仍然保留了燒酎的稱呼;因其顏色透明,有如露水,又稱露酒。 雖然同為燒酒,但中國制的酒精濃度遠比日本及韓國的更高,日韓兩地本土并不流行產酒精濃度過高的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