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莫洛托夫雞尾酒)那么,這種酒為什么會在戰爭年代名聲廣為傳播呢?實際上,莫洛托夫雞尾酒并非是一種酒精飲料,而是二戰中土制燃燒彈的別稱。莫洛托夫雞尾酒由此惡名遠播,人們每每提及,都會感到戰栗不安。和“莫洛托夫的面包籃”相對的,芬蘭人民將這種土制燃燒彈稱為“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
二戰中,大名鼎鼎的莫洛托夫雞尾酒是什么?
伏特加是一種俄羅斯烈性酒,由于喝下之后有取暖的功效,因此在俄羅斯和北歐一些寒冷國家十分流行。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卻有一種酒的名氣比伏特加還要大,這種酒是以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來命名的,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二戰中的莫洛托夫雞尾酒)那么,這種酒為什么會在戰爭年代名聲廣為傳播呢?實際上,莫洛托夫雞尾酒并非是一種酒精飲料,而是二戰中土制燃燒彈的別稱。
說起來,這種武器雖然以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命名,但卻并非是蘇聯人發明的。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支持了共和派,而這種武器正是由共和派人士發明。他們將汽油、橡膠,白糖等物都裝在一個玻璃瓶中。在這種武器使用初期,還需要點燃瓶中延伸出的布條再進行投擲。到后來瓶中又加入了黃磷,可以直接扔向目標。瓶身破裂時,黃磷在空氣中會迅速自燃,并且瞬間點燃飛濺的汽油,殺傷力驚人。
在二戰中,多國軍隊都運用了這種制作簡單并且殺傷力巨大的武器,甚至一些國家將它作為了反坦克常規武器。莫洛托夫雞尾酒由此惡名遠播,人們每每提及,都會感到戰栗不安。(莫洛托夫舊照)那么,既然是燃燒彈,為什么會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呢?1939年,在蘇聯與波蘭結束戰爭后,蘇聯方面以芬蘭國界的炮火與防御工事太靠近列寧格勒為由,要求芬蘭撤出國界上的所有防御工事,并且要求芬蘭人將國界后退數十里。
在雙方交涉無果之后,蘇軍派遣轟炸機飛臨芬蘭上空,并在芬蘭全境進行轟炸。與此同時,蘇聯的地面裝甲部隊也全線推進芬蘭,發動全面入侵。由于蘇聯轟炸機的主要目標是芬蘭的城市區域,因而導致了大量芬蘭平民在轟炸中無辜喪生。國際社會對于蘇聯違反人道主義精神的行為,予以了強烈譴責。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竟然通過電臺發表聲明稱,蘇聯從未向芬蘭人民投下過炸彈,那些蘇聯飛機只是投下面包來救濟困苦的芬蘭群眾。
對于莫洛托夫歪曲事實的發言,芬蘭人民憤慨不已,他們用戲謔的口吻,把蘇聯投下的炸彈稱為“莫洛托夫的面包籃”。由于芬蘭軍隊武器落后,而且士兵人數被蘇聯絕對壓制,因此很快就在戰爭中陷入了被動。不得已,芬蘭只得借用了西班牙內戰中發明的土制燃燒彈。由于芬蘭沒有坦克,而蘇軍坦克又所向披靡,因此這種燃燒彈成為了芬蘭軍隊反坦克的重要武器,并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被莫洛托夫雞尾酒擊中的坦克)為什么這種土制燃燒彈,竟然是蘇聯坦克的克星呢?這主要是由坦克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造成的。首先,坦克的散熱問題很難解決,發動機溫度過高。一旦芬蘭士兵將燃燒彈扔到坦克發動機位置,坦克立馬失去動力不說,運氣不好還會造成爆炸。其次,坦克中有大量的潤滑油,一旦被燃燒彈攻擊,很容易擴大火勢。
同時,坦克中都是裝載有彈藥的,火焰擴散到上面,也會引起巨大的爆炸。這種土制燃燒彈的制造工藝并不復雜,大批量的制造也不怎么費勁。使用也方便,連婦女和小孩都可以使用。只要手法好、投擲準,基本上一個燃燒彈就可以毀滅一輛坦克,性價比非常之高。和“莫洛托夫的面包籃”相對的,芬蘭人民將這種土制燃燒彈稱為“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
為什么反坦克燃燒瓶,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瓶”?
因為當年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是蘇聯的外交大臣,蘇芬戰爭時期,蘇聯拿下邊這種集束燃燒彈轟炸了芬蘭城市而當蘇聯面對轟炸城市的質疑時,莫洛托夫表示我們這不是轟炸,而是從飛機上投投面包給芬蘭的饑民...然后這種集束燃燒彈就被芬蘭人冠上了“莫洛托夫面包籃”的諢號。然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芬蘭人也非常幽默的把簡易燃燒瓶冠上了“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名字用于反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