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豐谷酒39年多少錢
豐谷清潮。源起(清.康熙39年)現在能值多少錢那
2,豐谷酒業總裁是誰
豐谷酒業總裁是:馬斌 先生
馬斌
3,豐谷酒怎么樣
可以,在綿陽和成都市那些地方賣的不錯,現在電視臺打廣告,品牌不錯,喝起來味道還是比較純正
4,苞谷玉米酒最早是從哪里發展來的有沒有相關的歷史故事呢
玉米是在1511年傳入中國,也就是說玉米酒頂多有500年的歷史。白酒的起源晚于黃酒。但起源何時說法不一。據金代出土文物,一套銅制燒酒名考證,其歷史最遲也在800年以上。最初的白酒是用麥黍、高粱、紅薯、米糠等糧食或其他果品發酵、曲釀、蒸餾而成的,等玉米傳到中國,這種高產作物馬上成了釀酒的主要原料。現在的玉米釀酒方法也是根據宋代的釀制方法逐步完善。至于說相關的歷史故事,真的很難找到。
是一回事。 玉米酒,也稱包谷酒,貴州某些地方也叫燒酒,玉米酒的度數有高有低,酒度25——40度不等,在中國酒文化版圖上,玉米酒的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塊。因為這些地方的主糧就是玉米,玉米酒早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的主打酒品牌。 主要是以玉米為釀酒原料釀造而成,玉米酒外觀橙黃色,澄清透明,無雜質異物,酒味醇香,味道甘甜。玉米酒營養豐富,香味沁人心脾,是中度甜酒產品的又一奇葩。因各地方的地理環境不盡相同,故玉米酒的生產流程也不盡相同。
5,西鳳酒是什么時候起源的
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西鳳酒產于陜西省鳳翔縣。鳳翔古稱雍,為炎黃文化和周秦文化發祥地和中國著名酒鄉,文化積淀十分豐厚。這一帶出土的6000年前的酒具正式拉開了中國酒文化史的帷幕,仰韶文化遺址有二十多處,龍山文化遺址更多,秦公大墓的發掘轟動世界,雍城遺址和蘇東坡任職鳳翔時興建的東湖園林等名勝古跡馳名中外。根據殷商晚期的尹光方鼎銘文和西周初年的方鼎銘記載,遠在3000年前這里出產的“秦酒”(即今西鳳酒,因產于秦地雍城而得名)就成為王室御酒。《史記·秦本紀》上記述的秦穆公賜酒為盜馬"野人"解毒, 《酒譜》記載的秦晉韓原大戰秦穆公獲勝后"投酒于河以勞師"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這里自古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產之酒為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湖柳、西鳳酒、女人手’’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譽。到了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遍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過境路人常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嘗西鳳酒為樂事。清末,西鳳酒就打向海外。1915年,西鳳酒榮獲巴拿馬賽會金質獎,遂盛名五洲。
這種酒出產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古稱雍州),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了。
6,甘肅瓜州的歷史由來
安西縣在歷史上因其生產蜜瓜獨具特色,在春秋時期就謂之瓜州。初唐時期,瓜州被作為行政建制的名稱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廢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3000余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置安西直隸廳,后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民國二年(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此縣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號)批準:同意將甘肅省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答案補充 瓜州縣(原名安西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東連中國石油城玉門,西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連,西北與新疆哈密市接壤。總面積2.41萬平方公...安西縣在歷史上因其生產蜜瓜獨具特色,在春秋時期就謂之瓜州。初唐時期,瓜州被作為行政建制的名稱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廢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3000余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置安西直隸廳,后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民國二年(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此縣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號)批準:同意將甘肅省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答案補充 瓜州縣(原名安西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東連中國石油城玉門,西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連,西北與新疆哈密市接壤。總面積2.41萬平方公里。現轄7鄉5 瓜州縣 鎮,總人口11.91萬,其中,農業人口近8.5萬,城鎮人口3.5萬,是一個農業縣。由于氣候原因,使瓜州形成了西棉、南牧、東糧三大農業區域格局,享有“糧棉基地”和“瓜果之鄉”的美譽,境內黃金礦藏和產量居全國第六位,是甘肅省重點產金區。已探明的有金、銀、銅、鐵、鋁、鉛、鋅等40余種礦產品,總經濟價值在7萬億元以上。境內盛產棉花、蜜瓜、小麥、葡萄,甘草,鎖陽、蓯蓉等,是“中國蜜瓜之鄉”和“中國鎖陽之鄉展開
7,酒的來歷誰知道啊
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也足見酒之歷史之悠!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于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 傳說,發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當長工時,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飯放在樹洞中,時間久了,發酵成了酒。所以開始名叫“久”,后來才有“酒”字。增加“酒”的歷史典故
酒產生于何時,現已無可考。
約摸在原始社會的采集漁獵經濟時期,人類通過品嘗成熟后自然墜落在樹洞里、石縫中已發酵的野生果實,便發現了酒的稚物。
原始農業的文明發展,人們開始有了剩余“米糧”,這些屢屢“變質”的食物有的酸敗腐壞,有的卻形成可食用的米酒。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先民們開始觀察食物成酒的過程,探究其原因,并摸索之。
同樣關于它的發明創造,中國各民族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的傳說。《戰國策·魏策》二載:“昔者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這則傳說,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至少表明早在中國歷史的傳說時代已有酒產生。民間還傳說夏代的杜康,是造酒業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名句。可見當時的杜康酒按現代詞的表述已屬名優產品了。倘若今天我們要想知道中國古老的釀酒技術,恐怕已是十分困難的事了。但從《禮記·月令篇》中記錄的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蘗必時,湛炙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已不難看出古人對原料、投曲、浸煮、水質、器皿、火候等做酒之重要工藝環節,能提出如此之高、之明確的要求,這說明當時的釀酒法已趨向成熟。當時釀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類的低度酒,燒酒等高度酒的釀造,開始于元代,應緣于元代蒸餾技術的發明,此等發明使酒的生產有了長足之進步。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間始創其法。”當時還有了專門的燒酒作坊,米酒、果酒則民間早已有之。
酒的發展史 在我們的祖先尚為猿的時候,就已經和酒發生了關系。因為,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在堯時,酒已流行于社會。“千鐘”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與水差近。《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后,經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后酒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的核心之點,是說釀酒的程序,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蒸餾。所謂突破,其本質就是酒精提純。這一生產模式,已和現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間,直隸宣化對釀酒戶征收燒鍋稅,標志著白酒業的興旺發達。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著歷史興亡的腳步前進。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道:“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興也有酒,亡也有酒,確可謂經盛衰而無廢,歷百代而作珍。“酒之為禍久矣”,其實不然,人的品格優劣,是由生理基因決定的,與酒無干。善者為善,惡者為惡,有酒無酒,喝與不喝,都改變不了什么。智愚在人,我們無須對酒頌之過高,責之過重。我們對酒的態度,該是不禁不縱,有節有儀,趨其利處,避其弊端。
食物發酵后形成
“酉”字在甲骨文中是個象形字,其形狀像個罐形酒瓶。在古韻學中,“酉”和“酒”是同音、同韻、同義。其實,酉就是一個盛酒的罐形瓶。所以,“酉”就是“酒”。
按順序說,應該先是瓶,后是酒,或者說酉代表瓶和酒。凡“酉”字作部首的字,都與酒有直接關系。如“酵”,
是制酒中的化學酶素;“配”,則是指酒中材料的配置勾兌;“醞釀”,是造酒材料的發酵過程。還有醇、酗、酣、酬、酩、酊、醉……以“酉”為部首的一百多個字,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漢字家族,形成了一種古老的酉瓶、酉酒文化。可以說酉即瓶,瓶即酉;酉即酒,酒即酉;酒即瓶,瓶即酒。
在地支紀時中,“酉時”為黃昏時分,下午5時至7時,正是人們在一天的勞作之余,飲酒小歇,解除疲勞的時間。可見在上古時代,人們對酒文化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并實踐于生產、生活中。甲骨文中的酒有兩種寫法,一是酒,二是酉。“酉”之所以沒有三點水,是因為三點水所代表的“水”,放在“瓶”右邊的“瓦罐”里了。后人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酒是一種液體,所以又在酒的左邊加了三點水。“瓶”也是個象形字。瓶字左邊的“并”,在古文字學上,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兩個人合作把瓦罐豎著放平,以防液體流出。因原始陶器中的瓶有平底、尖底的,到了漢代演變為圓底,再后來才逐步發展為平底圈足。“瓶”字右邊的瓦,上邊的一橫代表瓶蓋,里邊一橫代表盛液體的水平線。因為當時有的瓶是尖底的,必須兩人合作,才能把尖底或圓底插入土內、豎著放正,使液體不至于流出。
酒的種類很多的 你沒問什么酒 不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