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立文言文的意思
立是站的意思,初是剛剛開始,兩者不相近。
2. 初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古漢語: 會意。
從刀,從衣。合起來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義:起始,開端 ◎ 初 chū 〈名〉 (1) (會意。從刀,從衣。合起來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義:起始,開端) (2) 同本義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說文》 初,舒也。——《廣雅》。按,謂展帛以就裁。初吉終亂。——《易·既濟》 名曰初慮。——《易·書大傳》 我生之初。——《詩·王風·兔爰》 初疾畏驚,見鬼之來。——《論衡·訂鬼》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桃花源記》 (3) 又如:初歲(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開始枯萎);初頭(起初;開頭);初化(變化之始);初末(始末) (4) 本原 [nature]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 (5) 姓
3. 文言文 初
解釋:
初罷的意思是,罷字有三個基本釋義:
1. 停,歇:~休。~工。~課。~市。~論(打消了打算)。~筆(停止寫作)。
2. 免去,解除:~免。~官。~職。~黜。
3. 完了,畢:吃~飯。罷 拼音:bɑ,bà 筆劃:10 部首:罒 五筆:lfcu 古語用法:可以罷官之無事者,去器之無用者。——《呂氏春秋·仲冬》 小民罷市。——《明史·海瑞傳》英文翻譯:cease, finish, stop; give up
4. 則初中文言文
是(shì,)shì①<形>對;正確。
《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而昨非②<代>這;這個;這樣。
《石鐘山記》:“~說也,人常疑之。”
③<形>凡是;所有的。
《游園》:“~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④<動>表判斷。
《琵琶行》:“同~天涯淪落人。”上,文言中有兩種音(shàng,shǎng,)shàng★1、<名>上面;位置在高處的。
《★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悵恨久之。”
《墨池記》:“新城之~。
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2、<形>等級高的;質量高的;上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大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賞。”
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領導的人。
《謀攻》:“~下同欲者勝。”
特指君主、帝王。
《周亞夫軍細柳》:“~自勞累。”
《東方朔》:“~偉之。”
4、<形>時間或次序在前的。
《屈原列傳》:“~稱帝嚳,下道歉齊桓,中述湯武。”
《陌上桑》:“東方千余騎,夫婿居~頭。”
5、<動>上升;登上。
《陳情表》:“郡縣逼迫,催臣~道。”
《游黃山記》:“十里,~黃泥岡。”
6、<副>向上。
《鴻門宴》:“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指,目眥盡裂。”
《趙威后問齊使》:“~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7、<動>獻上;送上;呈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乃敢~壁。”
《獄中雜記》:“獄辭~。中有立決者。”
8、<動>向上;走向。
《孔雀東南飛》:“~堂拜阿母。”
《柳敬亭傳》:“始復~街頭理其故業(yè)。”
9、<動>裝上;加上。
《馮婉貞》:“以槍~刺刀相博擊。”
10、<動>通“尚”。崇尚。
《史記·秦始皇本紀》:“~農除未,黔首是富。”★11、<名>古代對皇帝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家》“~使外將兵。”shǎng1、<名>上聲。漢語聲調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去入,則余病未能。”殆(dài,)dài①<形>危險,荒廢。《謀攻》:“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論語》:“思而不學則~。”②<副>近于;幾乎。《六國論》:“且燕趙處秦革滅~盡之際。”《雁蕩山》:“凡永嘉山水,游歷~遍。”★③<副>大概;恐怕。《★隆中對》:“此~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④<形>通“怠”,懈怠;懶惰。《商君書·農戰(zhàn)》:“農者~則土地荒。”知道(zhī,)zhī★①<動>知道;了解。《★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②<動>認識;識別。《★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馬也。”③<名>知覺;感覺。《庖丁解牛》:“官~止而神欲行。”④<動>感到;覺得。《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鴨先~。”⑤<動>交好;相親。《左傳·昭公四年》:“公孫明~叔孫于齊。”⑥<名>交情。《報任安書》:“絕賓客之~。”⑦<名>朋友。鮑照《鮑參軍集·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⑧<動>主持。《國語·趙語》:“吾與之共~趙國之政。”zhì1、通“智”。智慧;聰明。《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則~明而行無過矣。”朝(cháo,zhāo,)zhāo★①<名>早晨。《★岳陽樓記》:“~暉夕陰,氣象萬千。”②<名>一日。《孟子·告子》:“雖與之天下,不能一~居也。”cháo①<動>拜見;拜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晨~上將軍宋義。”②<動>拜見君主。《★送東陽馬生序》:“余~京師。”③<動>受臣下朝見。《荀子·堯問》:“王~而有憂色。”★④<動>歸附;朝拜。《★鄒忌諷齊王納諫》:“燕、趙、朝、魏聞之,皆~于齊。”【又】〈動使動〉使……朝拜。《過秦論》:“序八州而~同列。”⑤<名>朝廷。《柳敬亭傳》:“是時~中皆畏寧南。”⑥<動>上朝。《趙威后問齊使》:“胡為至今不~也。”⑦<名>官府的大堂。《后漢書·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⑧<名>朝代。《陳情表》:“逮奉圣~,沐浴清化。”過(guò,guō,)guò①<動>走過;經過。《肴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周北門。”②<動>時間過去。《采草藥》:“花~而采,則根色黯惡。”③<名>經歷;過程。《蘇武》:“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④<動>超過;勝過。《齊桓晉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⑤<副>過分;過于。《陳情表》:“~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⑥<名>過失。《肴之戰(zhàn)》:“孤之~也,大夫何罪。”⑦<動>責備。《鴻門宴》:“聞大王有意督~之。”⑧<動>訪問;探望。《信陵君竊符救趙》:“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之。”聞(wén,)wén★①<動>聽見;聽到。《★木蘭詩》:“不~機杼聲,惟~聞女嘆息。”②<動>聽說;得知。《肴之戰(zhàn)》:“寡君~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③<動>報告;上報。《童區(qū)寄傳》:“愿以~于官。”④<名>見聞;知識。《屈原列傳》:“博~強志,明于治亂。”⑤<名>名聲;名譽。《論語》:“四十、五十而無~焉,斯亦不足畏也已。”★⑥<動>聞名;傳揚。《★出師表》:“不求~達于諸侯。”
5. 立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立乎其大者的意思,是要從大處找問題、尋通孔,把悶在虛無時代里的力量再一次透顯出來。
6. 始在初中文言文的意思
1.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才,方才——千呼萬喚始出來3.只,僅僅——始服一劑湯,便愈4.正,正在——露彩方泛艷,月華始徘徊5.曾經——有以為未始有物者
7. 初的文言文翻譯
1、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2、既克,公問其故。
——《左傳·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zhàn)》
3、既加冠。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8. 立文言文中的意思
省在文言文中的含義讀音:shěng①<動>減省;減少。《韓非子·用人》:“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②<動>免除;排除。《水滸傳》:“哥哥且省煩惱。”③<名>王宮禁地。后來用稱中央一級的官署。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④<名>中央之下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qū)。《大鐵椎傳》:“七省好事者皆來學。”讀音:xǐng①<動>察看;看。《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春游,覽省遠方。”②<動>探望;看望(父母或其他年輩比自己大的親屬)。《大鐵椎傳》:“北平陳燦省兄河南,與遇宋將軍家。”③<動>反省;檢查。《勸學》:“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④<動>醒悟;理解;懂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你不省得,林教頭是個性急的人。”⑤<動>記憶;記起。李商隱《野菊》:“細路獨來當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9. 初立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并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jié)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jié)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節(jié)前來,漢朝庭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唯恐受到漢的襲擊,于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jié)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擺列財物贈給單于。單于越發(fā)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