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城屬于山西哪里(山西午城鎮)

1. 午城屬于山西哪里

午城鎮,位于山西省隰縣、蒲縣、大寧三縣交界處,下轄13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素有“梨果之鄉”的美譽。金為午城縣治所,元廢。舊稱北五城,因位處五河、五縣之中心,取“午”表示正中之意,故名。1949年屬隰縣一區,1956年設午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2001年水堤鄉并入。地處黃土丘陵區。產玉米、谷子、小麥、高粱、豆類、花生、棉花、胡麻。有玻璃、釀酒、紙制品等廠。209國道、臨大公路經此。

2. 山西午城鎮

隰縣讀:xí xiàn。隰指低濕的地方,出自《國風·邶風·簡兮》:“山有榛,隰有苓”,意思是:山上有榛子,低濕的地方有茯苓。隰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縣政府駐龍泉鎮。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隰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隰縣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溝,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處黃土鎮紫荊山1955米,最低處午城鎮上胡城村770米。截止2013年,隰縣轄3個鎮:龍泉鎮、黃土鎮、午城鎮,5個鄉:城南鄉、陽頭升鄉、寨子鄉、下李鄉、陡坡鄉,98個村委、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3. 山西什么城

上黨是山西省長治市的一個區,位于山西省東南部,不是17座城。

4. 午城屬于山西哪里管

土穴窯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發生在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兩岸的黃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文化為標志的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為標志的父系氏族社會的新石器晚期,黃土高原窯洞不單成為這兩種文化的內容,而且發育得相當成熟——“呂”字形窯洞居室已經出現。

黃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圓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陜北,發掘出的穴居遺址已發展到具有內外兩室的“套間”性質,呈“呂”字形,石板鋪地,料礓石粉抹墻,還建有我國最早的壁爐。在山西省石樓岔溝有仰韶文化穴居遺存,平面呈方圓形,中央有灶,入口處小,已有了門的雛形。

內蒙古涼城園子溝發現了龍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遺址,其中橫穴28座,3間為一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間”雛形。新石器時代正是恩格斯所說的從母權走向父權,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此也正是以陜北軒轅黃帝陵為標志的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先民們就這樣經歷了從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釀成了土窯洞的出現。

特點/陜北窯洞 編輯

陜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于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陜北取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窯洞民居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

地坑式窯洞在地面挖坑,內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窯洞是沿山邊及溝邊一層一層開鑿窯洞。土坯拱式窯洞以土坯砌拱后復土保溫。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地坑式窯洞也見于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如河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常常是整個村莊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遠遠望去,只見村莊的樹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窯洞頂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種植莊稼。甘肅東部也有這種地下街道。從西方環境建筑學家的觀點看來,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系、采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相關穴居/陜北窯洞 編輯

陜北建造窯洞,最早應該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后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墻。明末清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

人類自結束筑巢而棲的高空生活后,擇洞而居成為繁衍生息的最佳途徑。洞穴定居標志著人類利用大自然跨入了新的紀元。陜北窯洞則是人類定居方式的活化石。穴居和窯洞有直接聯系。天然洞穴不必營造,是猿人本能的棲居之所。因為人類祖先在掌握能夠鑿穴的石器工具后,受到這種空間的啟發才發展到人工穴居階段。人類祖先住天然洞穴的歷史比住窯洞的歷史要長得多。窯洞這種人類居住形式在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上,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證實在從母權走向父權的整個過程中,恩格斯關于“最激烈的革命”和“英雄時代”的論斷對居住的穴居文明的偉大貢獻,從而展現窯洞的歷史淵源。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歷經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半穴居——窯洞民居的各個發展階段,直到今天。

原始穴居/陜北窯洞

上古人類的居住,抵御風寒雨雪,保護群落生民不受野獸毒蟲侵害,防洪、防濕、防潮、防瘴氣是其初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穴居大約始于5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是人類發展史上之一大飛躍。會用火,且會把火種保存起來,也才有可能在天然巖洞中定居下來。這“天然的石洞”即是原始初民最早的也是本能的居住選擇,仍為“仿獸穴居”。而利用工具鑿洞,則是在舊石器時代以后的事了。米脂縣山中有一尖形黃土錐,錐底有一洞,名為“貂蟬洞”,說貂蟬為貧家女,幼時即住在這個洞里。以此命名,是相傳呂布為綏德縣人,貂蟬相應的就成了米脂人,民間不是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說法么?這“貂蟬洞”或為天然的水潼洞,或為人工所掘,不是“仿獸穴居”即為極原始的人工穴居。此洞至今仍為牧羊人和田野勞作者避雨的所在,

192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發現了更新世中期,屬舊石器時代,距今大約七十萬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定名為“北京人”。北京人基本上具有現代人類的形態,已經把天然巖洞作為定居之所。龍骨山的頂部洞穴里,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八千年的人類頭骨,定名為“山頂洞人”。標示的正是這種原始初民本能的穴居選擇。199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鄭州榮陽催廟鄉王宗店村北的半坡上發現一面積達600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穴居遺址,出土舊石器約兩萬件,古脊椎動物化石約兩萬件,用火遺址17處,其中一處灰燼厚達3.5米,號稱“中國第二洞”。這對穴居是最好的證明。這一切足以說明窯洞民居的歷史淵源和黃土高原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

人工穴居/陜北窯洞

含“半穴居”:黃土高原既與人類伴生同長,那么,恰在一百萬年前,黃土高原的黃土已堆積到相當的厚度,只有裸露的基巖部分有巖洞可供居住,但數量很少。人工穴居大約始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人的智力和生產力已經達到利用大型的尖狀石器挖掘黃土洞穴的水平。考古學家在藍田公主嶺附近的平梁就發現了一件利用整塊石英巖爍石制成的長17厘米,寬9厘米的三棱大尖狀器。特別提及的是,處于黃土高原腹地的黃龍縣發現的“黃龍人”頭蓋骨以及與此相連帶的新石器時代黃龍石斧。“黃龍人”頭蓋骨在黃龍縣有兩次發現:1957年在楊家墳山的午城黃二亡和離磺土之間的層面上發現了距今3萬至5萬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21世紀伊始,該縣又發現了一具更完整的仍為距今3萬至5萬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經中國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鑒定,均屬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一種類型,定名為“黃龍人”。

“黃龍人”頭蓋骨的發現,對于研究亞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填補了我國人類史上的空白。而恰恰又在黃龍縣的米糧村又發現了新石器時期距今6000年以上的一件特大石斧。石斧長46米,刃寬24厘米,厚9厘米,重10千克,是目前全國發現的最大石斧。“黃龍人”和石斧的發現,說明了這樣三個問題:一是早在3萬年前,原始智人已經在黃土腹地的陜北生生息了;二是頭蓋骨又恰恰發現在古黃土即午城黃土和老黃土即離磺土之間的層面上,而這個層面又是掘穴為居的理想土層,這說明“智人”已達到了選擇土質的智慧水平;三是說明“智人”的后裔繁衍到6000年前,已經能夠打磨如此碩大而精美的生產工具了。推測遠古人類很可能就是利用這樣的石質尖狀器和碩大石斧開挖洞穴的。距今七八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發現了多處人類用以居住和藏物的圓形,橢圓形窯穴和筒形半穴居。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進入了人工半穴居的居住階段。人工土穴有和穴居土穴時期一樣的圓形者,亦有發展成為橢圓形、方形、長方形者。

保護措施/陜北窯洞

(一)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窯洞建筑群—延安窯洞賓館。對繼承和保護陜北窯洞,將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二)延安大學窯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受風雨侵蝕嚴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窯洞群保持原有風貌,由6排200多孔窯洞組成,將成為一個愛國教育的中心。(三)延安棗園、楊家嶺革命舊址的維護修繕。(四)米脂“三大園”的維護修繕。

米脂“三大園”旅游資源開發,打造“米脂三大園”品牌。

1、俗云:“人是窯的楦子”,主人的悉心呵護使這些民居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從其原始形態保存意義上講,為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創造了良好條件。2、周邊大環境豐厚的烘托。富縣羌村杜甫所居土窯,志丹紅砂石窯,長城沿線束條拱屋頂柳笆庵,延安大學、米脂中學、榆林農校舊址窯洞群,府谷七星廟—磚收頂的民族融合穹頂,統萬城版筑技術等等,以其聯系緊密和互動為米脂窯洞旅游開發起到鋪墊和襯托作用。

3、人文旅游資源內涵豐富。民居修造為百年大計。歷來有許多講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門窗尺寸、內部擺設、合龍口、暖窯,都講究“風水”。

4、漢畫像石的現代解說。陜北土窯是“陶復陶穴”的繼承,但作為石拱窯,其具體模板至少可從陜北漢墓的石拱造型得到印證。漢畫像石在陜北的大量出土,內容之豐富,雕藝之精湛,世所罕有。發達的匠作技藝使米脂獲得“石半縣”的徽號,“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的石拱窯修造,從整體構圖到石獅、門墩、挑檐等石構件細部的精雕細刻,全憑石匠的眼力和手上的“錘子功”,實際上是兩千年汗畫像石的繼承和發展。

5、生態環境的未來意義。窯洞屬地下空間建筑類型。因其冬暖夏涼,不占或少占耕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省材節能,造價低廉,防火、防震、防輻射、防兵襲性能好,而具有了生態建筑的未來意義。窯洞不但不會消亡,且將大放異彩!

6、景點集中,交通便利。上述三處窯洞聚落,分別位于米脂城東十余公里的幾處溝岔上,有公路直抵景點。米脂地處210國道要沖。隨著火車客用的開通,三處窯洞旅游則有一定的客源。以米脂城為中心形成窯洞,漢畫像石、千佛洞、李自成行宮、革命文化的旅游小三角,又以榆林為中心形成榆林、白云山、米脂、統萬城旅游大三角,加上佛寺道觀游,民間藝術游,其內容是相當豐富的。

相關傳說/陜北窯洞 編輯

女媧造人的神話 (一) 一是說女媧做人,世上才有了人:一是說做得多,任務重,援引繩為工具,提高效率,大量地造人;還說這做人的材料是土,但因為土質土色的不同,所做的人分出了貴賤,高貴的人是用黃土做成的,如此,就把黃土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二) 有一天,女媧到河邊去玩,坐在河邊上用手去捏泥巴,首先她捏成圓的,然后又捏成長的,最后做成像她一樣的人。當她將這個泥巴人塑好放在地上時,這個泥巴娃娃就走起路來。有一天,小娃娃正在玩時,忽然有一個小娃娃睡下去就死了。女媧就想到,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必會死光。女媧想了個辦法,根據他們的愿望,將他們配成對,愿意去東邊的就走東邊,愿意去西邊的就叫他們去西邊。又過了不知多少年,這些人回來玩時,有的喊她“祖母”,有的喊她“奶奶”、“媽媽”。這時,各地到處都是人了。

(三) 傳說很久很久的時候,自從盤古開天辟地,塵世上一個人也沒有。女媧娘娘來到凡間,看見世上冷冷落落,就到河邊,把黃土和成泥開始造人。她照著自己的樣子,再用手一捏,鼻子耳朵長上啦,用指甲一劃,眼窩有啦,指頭一劃,嘴也有啦,吹一口氣,人就活啦,她捏呀捏呀,不知捏了多長時間,捏成了好多好多的泥人,都放在河邊太陽坡曬著。忽然有一天,天空吼雷閃電,下起了飄潑大雨,女媧娘娘緊拾掇慢拾掇,還是有一些泥人兒沒有拾到山洞里去,被雨淋得缺胳膊少腿,以后這些泥孩就成了世上的殘疾人。還有一些人被雨沖到河里變成了魚鱉海怪。

“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傳說 壺口附近有“衣錦村”,說大禹是在這村里娶妻成家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村里有禹王廟,民間親切地稱其為“故夫廟”,是把大禹認親為“姑夫”,以此寄托對大禹的親昵和崇敬,而與此連帶的是,禹因治水勞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英雄事跡感動了天帝。天帝派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下凡察看災情,鐵拐李見人間一片汪洋,便把寶葫蘆朝黃河扔下去,黃水頓時收入葫蘆中。葫蘆和茶壺功能相類,也是“天下黃河一壺收”的一個說法。

黃帝與黃土高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司馬遷稱他有“土德之瑞”,故黃帝。聯系到五行、中央為土,只能說明黃土在居住中的偉大貢獻,因而衍出土和黃在方位文化和色彩文化中的信仰來。 陜北窯洞如同滿天星星散落在黃土高原的溝梁峁壑之間,這些窯洞受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俗影響,形成紛繁,千姿百態。但從建筑布局上可分為靠山式和溝式;從結構和建筑材料上可分為土窯、接口窯、磚窯、石窯等主要類型。

5. 午城屬于山西哪里的

臨汾特產一:永和條棗

  永和條棗是山西省臨汾的特色產品,臨汾永和種植條棗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距今又有兩千多年了,在唐朝就被列為朝廷貢品,臨汾永和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十分適合條棗的生長,所種植出來的條棗皮薄肉厚,核小味甜,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鈣元素等豐富營養。

臨汾特產二:大寧紅皮小米

  大寧紅皮小米是山西臨汾的特色產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臨汾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小米,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大寧紅皮小米在清代的時候就被列為宮廷貢米。臨汾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壤豐富,非常適合紅皮小米的生長,所種植出來的紅皮小米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豐富營養。

臨汾特產三:午城玉屏酒

  午城玉屏酒是山西臨汾的特色名酒,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據記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山西的優質名牌產品。午城玉屏酒選用糧食酒為基酒,在選用黃芪,白術,黨參等名貴藥材浸泡,再配以白糖調味,最后貯藏,這樣所釀制出的玉屏酒甘潤爽冽,回味悠長,具有和胃生津,延年益壽的功效。

臨汾特產四:浮山剪紙

  浮山剪紙是山西臨汾的傳統手工藝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浮山剪紙極具當地的民俗特色,外表粗獷且質樸,夸張性強,想象力非常豐富,創作也獨具匠匠心,圖樣種類繁多,有窗花,喜花,燈花,刺繡底樣等多種款式,形象生動,浮山因此也被稱為“剪紙之鄉”。

臨汾特產五:吳家熏肉

  吳家熏肉是山西臨汾的傳統特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創制于清末明初時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選用優質的豬肉味主要原料,為選用丁香,白芷,肉豆蔻等中草藥為配料,然后經過傳統的手工藝制作腌制而成,最后制作出來的熏肉色澤金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臨汾特產六:古縣核桃

  古縣核桃是山西臨汾的特色產品,臨汾種植核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起源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臨汾古縣地理環境優越,土壤有機含量高,水資源非常豐富,光照充足,特別適合核桃的生長,所種植出來的核桃片大豐滿,吃起來風味香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豐富營養。

6. 山西縣城有哪些

平遙縣,隸屬山西省晉中市,是文物大縣,有300多處文物古跡。五臺縣,是山西省境內東北部,四大佛教圣地。

洪洞縣,隸屬于臨汾市。懷仁縣,由朔州市代管,雁門關外,有清涼山旅游區。

汾陽縣,俗稱酒都,白酒和竹葉青酒基地。高平市,有無煙煤,上黨梆子戲曲之鄉。

7. 山西午城在哪里

還生產,隰酒還復來,陳香溢今朝,由山西午城釀酒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三春液”是以遠近聞名的午城白酒為基酒,精選12種微生物為糖化劑和發酵劑,歷經三年的潛心研制,采用傳統而又獨特的工藝釀制而成,由于水優、料精、曲好、貯存三個春秋而得名。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