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耳杯套盒(漆耳杯圖片)

1. 漆耳杯套盒

1. 漆耳杯套盒

漢代漆器,在戰國時期生產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漢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 壺、鈁、樽、盂、 卮、杯、盤等飲食器皿,奩、盒等化妝用具,幾、案、屏風等家具,種類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飲食器皿為主的容器。另外漆器還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壺、漆鈁等,并出現了漆禮器,以代替銅器。

  漢代漆器,在戰國時期生產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漢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 壺、鈁、樽、盂、 卮、杯、盤等飲食器皿,奩、盒等化妝用具,幾、案、屏風等家具,種類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飲食器皿為主的容器。另外漆器還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壺、漆鈁等,并出現了漆禮器,以代替銅器。漢墓出土還有漆棺、漆碗、漆奩、漆盤、漆案、漆耳杯等,均為木胎,大部為紅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繪紅色或赭色花紋。漢代漆器的造型比戰國更豐富,從實用出發,如漆奩、漆盤、漆案考慮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積以及圖案紋樣的多樣統一,裝飾花紋形象抽象化,使人見到的是線的動感。漢代漆器是實用和美觀結合的工藝品典范。

  漢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鮮艷,花紋優美,裝飾精致,是珍貴的器物。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漢代宮廷多用漆器為飲食器皿。有些漆器上刻有“大官”、“湯官”等字樣,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書寫“上林”字樣的,則是上林苑宮觀所用之物。據新莽時期的漆盤銘文,當時長樂宮中所用漆器,僅漆盤一種,即達數千件之多。貴族官僚家中亦崇尚使用漆器,往往在器上書寫其封爵或姓氏,如“長沙王后家般(盤)”、“侯家”、“王氏牢”等,作為標記,以示珍重。作為飲食器皿,漆器比青銅器更具優越性,故為漢代統治階級所愛好,制作極精細。

  漆器在各地漢墓中多有出土,一般已腐朽,也有保存較好的。保存較好的現由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鳳凰山和云夢大墳頭等地漢墓出土的漆器,而且數量大,種類多。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器數量大,品種多,眾多的器形說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廣泛使用。其中尤以內裝七只耳杯的“漆耳杯套盒”最為人稱道。

  漆耳杯套盒”套合嚴密,充分利用了盒體內的有效空間,是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范例。漢代的崛起對于漆器工藝的發展可以說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在東漢時期,道家的上位德行論與儒家的個人修養觀大行其道,并受到統治者的接受!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工藝品與建筑風格我們可以看到漢代崇尚的古樸,簡約之風,以及其裝飾圖案的樸素、沉穩,而漆器以其穩重樸實,大氣磅礴的紅黑色調;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實用特性;以及光彩照人又不失古韻的特殊色澤,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喜愛與推崇!

  漢之后漆器工業開始走向微衰,漆器質量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瓷器的興起

2. 漆耳杯圖片

2. 漆耳杯圖片

學名杯把。

又叫手柄、握柄、把手、把柄。早在龍山文化時期,杯子就已經有把兒了,還是標準的現代簡約風馬克杯式。商周時飲酒的酒器,有一些也是帶把手的。漢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當于把的功能。另一種鐵定有把手的杯子,叫卮,是一種產生于戰國末期的酒器。

杯子的把手叫杯把,杯子是一種專門盛水的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一般容積不大。或在古代喝茶的杯子被稱為蓋碗。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

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無論是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根據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分為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木杯等。

3. 漢代漆耳杯套盒

上菜的。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鑿的方法制成,這種制作方法稱為斫(zhuó)木胎。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紋相似的漆案,其中一件出土于槨室的北邊箱,出土時,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盤,盤內盛有炭化或腐爛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還放了二件飲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雙箸。有趣的是,與案在同一個邊箱的文物,西為漆屏風、漆幾、繡枕及一些美容用品,東部則是侍俑、歌舞俑等照顧主人生活或為其排解寂寞的“奴婢”,而該箱室的四壁,還張掛了絲織帷幔。無疑,該箱室是轪(dài)侯夫人生前日常生活場景的模擬,這件漆案則是擺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

  五個小漆盤盛有不同的食物,漆卮(zhī )為飲酒和飲水器,箸(zhù)為竹筷。先秦時期,人們進餐時大部分用手取。到秦漢時開始使用竹筷,東漢飲食時使用筷子就更加普遍。這種輕便的小型食案在漢代墓葬中出土頗多,為陳舉進食而用,類似托盤的作用,為了便于當時人們“席地而坐”進食器具低矮才適宜的習俗和便于“舉案齊眉”,所以漆案具有案面較薄、造型輕巧、四沿高起構成了“攔水線”防止湯水外溢、墓葬中與食具同出等特點。

4. 漆器雙耳杯

秦代漆器以生活日用品為主,有的模仿動物形象和青銅器、陶器的器形。器物中以耳杯最多。耳杯從春秋戰國以來就很流行。秦代的耳杯均為橢圓形、新月形耳、平底,形制大致相同,但規格有別。圓漆盒、雙耳長盒、圓奩等也都是秦代漆器中常見的品種。

5. 漆耳杯套盒特點

1酒文化:賦予貴州白酒發展根基

貴州人好飲酒、善釀酒,并非短時期而形成,從酒類考古來看,貴州深厚的酒文化源遠已經延續千年。

在平壩飛虎山發現的泥質灰陶器,距今八千年;而在威寧中水吳家大坪采集到的小口細頸單耳陶瓶和長頸壺兩者均說明,距今六千年,貴州的先民早已有了酒或類似于酒的飲料生產與飲用。

普安青山鎮銅鼓山出土的圓底小陶杯和青銅微型小酒杯,斷代到春秋戰國;在清鎮牙瓏壩等秦漢時期墓葬中亦出土的品種繁多的各式酒具,尤為亮眼的是黑地朱紋、銅耳鎏金的麻胎漆耳杯;在平壩金銀鄉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陶罐,其腹部還具有銘文:“永元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為古沈四瓦,奄面小口,中可都酒,行賀名祠,古沈直而從釀酒文字記載來看,貴州酒文化之豐厚,更令人驚奇。苗族古歌《犁東耙西》和《兄妹結婚》中幾處提到酒的情況來看,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時期,貴州的苗族先民就會釀酒。《舊唐書》載“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說明唐代時,貴州釀酒已相當普遍。明代萬歷,湯顯祖曾《春酒篇寄帥思南》一詩提到貴州醞酒的豐富,“黔中微外若椒蘭,何如漢署老祠官……況復南中多醞法,無事東朝給酒媒。”清朝初年,許績在《滇行紀程》中說:“貴州……所釀酒亦甘芳入妙,楚中遠不及,而天下未有舉為褒譚。”貴州人早已釀出好酒,而超越九州。

可見,豐厚的酒文化,為后來貴州白酒發展奠定了根基

2紅色文化:賦予貴州白酒發展動力

貴州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富集,它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活動時間最長的省份之一。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道路踐行中,紅軍在貴州歷經4個多月的行程,途徑68個縣(市);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貴州偏西南一隅,是退守進攻的戰略大后方;人民政權建立后,在歷時一年半的剿匪斗爭中,大小戰斗4246次,戰斗遺址遍布全省。

在國家劃定的革命老區中,貴州有35個縣(市),占全省行政區域的39.8%,這在全國是罕見的。在全國僅有的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中就有“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黔西紅色旅游區”。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更成為紅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精彩華章。

民族文化:賦予貴州白酒發展特色

3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一省包含了全國56個民族。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貴州全省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計1240余萬,占全省總人口數的35.70%。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和人口比重分別占全國的第四、第五位”。因此,在文化上就呈現出復雜、多元的民族文化。

貴州為什么少數民族豐富?就地理區位,貴州西與云南接壤,北與四川毗連,東與湖南為鄰,南與廣西隔河相望,為四方必經之路,方便了民族融合。具體而言,漢族自北而南,氐羌民族自西而東,苗瑤民族自東而西,百越民族自南而北,元代又從云南遷來蒙古、回、白等民族,他們從四面八方進入貴州,相互對流,互為穿梭,于是形成了“又雜居,又聚居”、“大雜居、小聚居”

4健康文化:賦予貴州白酒發展潛力

這里獨特的生活環境,促進了健康文化的形成。貴州地處山區,在農耕時代,相對于適宜生活的平原地區,此處生活條件較為嚴苛,以民族醫藥為核心的貴州健康文化就是在少數民族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

同時,豐富的本草資源,也為健康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黔地無閑草,夜郎多靈藥”,作為全國四大中藥產區之一的貴州,中藥材品種達4802個,居全國第二位,中藥材產量達165萬噸,居全國第三位,有著“天然藥物寶庫”美譽。

因此,善用本草,幾乎是貴族少數民族的基本文化風俗,尤其體現在養生健康的醫學保健方面,他們非常擅長將本草與釀酒進行融合,從而獲得具有健康價值的酒品。的分布狀況。

6. 漆耳杯套杯

一、漢晉酒具

酒具在我國出現較早,如東漢時有瓷耳杯,它是按照漆耳杯的造型所仿制的。

漆耳杯是一種酒杯,多用托盤盛放。東漢時期的托盤很大,一個托盤可以放好幾只耳杯,而后托盤逐漸減小,里面所盛放的耳杯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東晉時期的托盤中僅僅有兩個耳杯,以后又發展成一個耳杯,最后二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盞托”。

此外,晉代還有一種非常形象的鴿形杯,它不但可以飲酒,還可以用來觀賞,設計非常巧妙。

二、隋唐五代酒具

隋代的酒具中比較多見直口杯。

唐代的短嘴執壺,又名為“注子”,是唐代非常有名的酒注。

五代時期的執壺較唐代容量更大,而且壺底由唐代的平底改成圈足,壺身以橢圓形居多。

三、宋元酒具

宋代酒具中以執壺、梅瓶、倒流壺、鴛鴦轉香壺、玉壺春瓶最具特色。

其中執壺的壺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和柄等高,柄也比較長。

梅瓶是當時貯藏美酒的一種酒瓶,上面多寫有“醉、鄉、酒、海”四字和“清、沽、美、酒”四字。

倒流壺是北宋時期耀州窯的得意之作,當入酒時酒可不溢出,設計新穎奇巧。

鴛鴦轉香壺,是宋代皇室中所用的一種特殊的酒壺,因為它可以在一個壺中倒出兩種美酒來。

玉壺春瓶是宋代一種非常實用的裝酒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之瓷。玉壺春瓶造型優美大方,其中元代的玉壺春瓶承襲了宋制,圈足外撇,體形多瘦長。造型除了最為常見的圓形之外,還有特殊的八方形。

四、明清酒具

明代的酒具幾乎各朝都有一定的特色,其中洪武時期主要有青花執壺和釉里紅執壺等。

永樂時期壓手杯是最為知名的一種酒杯。此外,永樂瓷酒具中還比較多見青花竹節壺,以及青花釉里紅高足杯等。

宣德時期比較多見青花高足杯和青花執壺,以及白地紅彩高足杯和仿哥釉執壺等。

成化時期比較多見高足杯,撇口杯、臥足杯、雞缸杯、馬蹄杯等。品種主要有青花、釉里紅、斗彩、紅彩、白釉、仿哥釉等。

弘治時期的黃釉小杯是明代最為知名的作品。

正德時期比較多見釉里紅小杯和白釉雞心壺等。

嘉靖時期比較多見執壺、小杯、高足杯等,品種涉及青花、黃釉、白釉、五彩、斗彩茄皮紫釉等。

隆慶時期比較多見青花杯、斗彩杯、白釉杯和黃釉杯等。

萬歷時期比較多見執壺、壓手杯、高足杯、八方杯等,品種主要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

天啟時期以青花小杯比較知名。

崇禎時期以青花高足杯和小杯最為知名。

清代酒具中,以杯類器物的品種最為豐富,其中康熙時期的杯類器物品種主要有方杯、壓手杯、花卉杯、荷葉杯、鈴鐺杯、馬蹄杯、鍾式杯、雙耳杯、雞缸杯、公道杯、帶把杯、套杯、螭耳杯、高足杯等。品種涉及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五彩、青花五彩、斗彩、琺華、白釉、黑釉、金釉、銀釉、黃釉、紅釉、灑藍釉、綠釉、灑藍釉、豆青釉、白地紅綠彩、蓋雪紅加金彩等。

雍正時期的杯類器物品種主要有斗彩、粉彩、白釉、烏金釉、霽紅釉、霽藍釉、粉青釉、米色釉、綠哥釉、蛋黃釉、仿定釉、松石綠釉、天藍釉杯、胭脂水釉、青花紅彩、青花綠彩、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五彩、珊瑚紅地料、黃地綠彩、紫地琺瑯彩等。

7. 漆耳杯套盒介紹

最原始的酒杯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像貝殼、葫蘆、動物的犄角等,在石器時代已有之。典籍上曾記載,形容古代盛宴“觥籌交錯”的觥,最先即是用獸角制的原始盛酒器。爾后利用堅硬的瓜果外殼制飲具,最為典型的莫過于用葫蘆的外殼制成的酒瓢,這是廣泛應用于民間的原始飲具。從文字學角度切入,觚、觥、觶、觴等酒杯均有個“角”字,瓠、瓢、觚等酒杯均有個“瓜”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產生了正式的酒杯。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酒杯是陶制酒杯。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考古發掘了眾多的形制不同的陶土燒制的酒杯。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陶質酒器有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的26。4%。由此可見,酒在當時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至商代時,由于釀酒技術的逐漸發展成熟,已能用各種糧食制出不同品種的酒來,加之青銅文化相對發達,祭祀盛行,青銅酒杯應運而生。而且生產數量之多,品種之全,紋飾之美,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成為奴隸主階級舉行祭祀宴飲的“禮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了一種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征。當時社會上還出現了“長勺氏”、“尾勺氏”等專門以制作酒杯為業的氏族。

  酒杯的種類也發展到盛酒、溫酒、飲酒、貯酒等各種類別。這些酒杯形制端莊厚重,式樣沉雄敦實,古樸美觀。器身多以“饕餮紋”、“夔龍紋”、“鳥獸紋”、“蟬紋”裝飾,造型神秘獰厲,顯示出奴隸主貴族的尊嚴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擬自然界動物的立體形狀造成的酒杯,又表現出奴隸主階級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靈兇物保護的心情,如虎形酒杯、羊形酒杯、牛形酒杯、象形酒杯等。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青銅酒杯逐步向古樸、鮮明的漆器酒杯發展過渡,形制有樽、杯、壺、缶、舟等各式酒杯。至漢代時,漆制的酒杯已十分精致。漆制酒杯,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飲酒器具。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見的。

  在湖北省云夢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漢代,人們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間,里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體較矮胖。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杯變得較為瘦長。

  隋唐時代,隨著瓷器制造業的迅猛發展,瓷制酒杯逐步取代了其他質地的酒杯,成為最普及、日常應用最為廣泛的飲酒器具。

8. 漆耳杯是什么東西

哥么,弄點分啊!

漢代漆器,在戰國時期生產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漢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 壺、鈁、樽、盂、 卮、杯、盤等飲食器皿,奩、盒等化妝用具,幾、案、屏風等家具,種類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飲食器皿為主的容器。另外漆器還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壺、漆鈁等,并出現了漆禮器,以代替銅器。漢墓出土還有漆棺、漆碗、漆奩、漆盤、漆案、漆耳杯等,均為木胎,大部為紅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繪紅色或赭色花紋。

9. 漆耳杯用途

類別:漆器

年代:戰國

尺寸:口徑15.5×5、高4.5厘米

屬性:木胎

收藏: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鑒賞:該器呈橢圓形口,耳面上翹呈新月形。器表和口沿內側髹黑漆,器內髹暗紅漆。器沿內側、耳面及外側繪變形鳳紋,兩端外側飾變形鳳紋、卷云紋。器底飾有用銀粉描繪首尾相連的雙鳳。漆器造形優美,紋飾布局華麗玄奇。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