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哪三個月(春天是哪三月份)

1. 春天是哪三月份

1. 春天是哪三月份

三四月份是春季。

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指立春至立夏期間,含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春,代表著溫暖、生長。春季,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

從節氣意義上講,我國春季的開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春季的結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在歐美,春季從中國的春分開始,到夏至結束。在愛爾蘭,2月~4月被定為春季。

2. 3月是春天的什么時分

2. 3月是春天的什么時分

農歷三月,傳統上叫窉月,又叫櫻筍時、鶯時。一年中的第三個月份。三月又叫辰月、季春、桃月、桐月、蠶月。

3. 三月屬于春天什么時候

3月31日是屬于春天的季節。以2022年為例,2022年的3月份是屬于春天的季節,并有節氣驚蟄,春分的。這個時段是萬物復蘇,小溪流水,小草鉆出了地面,樹技吐新芽,一些冬眠的小動物蠢蠢欲動,開始跑出來活動。還有燕子飛回來找到自已家,那么鳥百鳥爭鳴,一派生機勃勃的春的景象。

4. 春天是哪三月份開始的

就我國而言,入春有兩個概念,即一個是天文上的入春,一個是氣候上的入春。天文上的入春時間是統一的,也就是都在立春這一天之后;而氣候上的入春,時間各地都不相同,一般南方地區入春時間要比北方地區入春時間要早一些,尤其華南、東南一帶地區,入春時間會更加早。

若是天文上的入春,那么我國各地早已經迎來了春天,我們現在要著重來講一講氣候上的入春。所謂的氣候上入春是指,氣候上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達到10℃以上,達不到這個標準,都不算是真正的入春。這么看來,我國此時一些地區已經是春季了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南方地區。南方大部地區一般進入三月份之后都會啟動入春模式,2019年截至到3月12日,重慶、武漢、南昌、福州等地區已經進入春天,相較于往年,已經是提前6天左右了。而貴陽、長沙、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區還沒有入春,就歷史數據來看,一般在3月中旬左右,也就這兩天了。不過,有個地區比較特殊,那就是海南地區,一般現在都在討論“入春”,但海南已經在說“入夏”了,而且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海南已經達到了入夏的標準,即已經成功“入夏”!

現在來看看北方地區。北方大部地區現在還沒有達到“入春”的標準,不過,就往年入春數據來看,近期秦嶺淮河線附近的北方城市也要迎來春天的腳步了。預計這兩天西安、鄭州、石家莊等將會入春。而北京、天津、銀川等地區在3月下旬的時候會迎來春天。再往北一些像太原、北京部分區域、山東部分等要等到3月末4月初才入春。剩下的北方地區可能要等到4月中旬之后才入春。

5. 春天是哪三個月份

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3月,中國習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十、十一(冬)、十二(臘)月”一共三個月。

在南北半球所處的時間不同。按氣象意義劃分,在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標準說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標準說是11月21日~2月18日)。

按節氣意義劃分,冬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從氣候學上講,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擴展資料:

中國南北地區冬季氣溫的差異:

1、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距離遠,地理角度來說是南方低緯度北方高緯度,相差30多度。太陽在北半球冬季時直射南半球,導致南方太陽輻射強度和日照時間都強于或者長于于北方,溫度較高。這個是緯度位置的原因,緯度位置不同導致太陽輻射不同。

6. 春天是三月到幾月

春天,又稱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春天可分為:初春、仲春、暮春。

初春、仲春、暮春是根據農歷月份劃分的,三個一起代表的整個春天。一般每年立春就在正月前后,所以初春指的是正月,此時;仲春般指的是農歷二月,代表春季的第二個月;暮春是春天的結束,指的是農歷三月。

初春是指立春至驚蟄這一個多月,唐代詩人《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是早春、初春的景色。仲春,是指驚蟄至春分這半個月左右,這時的氣溫要比初春高。

仲春即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月。因處春季之中,故稱仲春。仲春在24個節氣中屬于驚蟄、春分兩個節氣。

7. 三月份是什么春季

三到五月份是春季。春季又稱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我國在北半球,北半球:3月、4月、5月為春天,6月、7月、8月為夏天,9月、10月、11月為秋天,12月、次年1月和2月為冬天。南半球則相反,南半球的春天是九到十一月。

8. 春天分別是哪三個月份

春:春節(月初)

路神(月初五)

元宵節(月十五)

二月二龍抬(農歷二月初二)

寒食節(每四月四清明節前傳說節紀念春秋介推)

清明節(每四月四或四月五)

夏: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夏節)

秋:七夕(農歷七月初七稱乞巧牛郎織相)

秋節(八月十五叫團圓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重九")

冬:祭祖節(十月初謂"十月朝"稱"祭祖節")

冬至(冬至俗稱"冬節"古代隆重節)

臘八節(臘月重節十二月初八)

(臘月二十三稱""民間祭灶)

除夕(三十"除夕")

9. 3月份是春天?

春季是四季的開始,通常在陽歷的2月、3月、4月三個月份,每個月份有2個節氣,2月有立春和雨水,3月有驚蟄和春分,4月有清明和谷雨,是故,春季有6個節氣。

一、立春(2月3-5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表示春天來了。在古時對農業來說,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和煦的東風代替了嚴酷的北風,冬天的寒冰逐漸解凍,河水又開始潺潺流淌,地氣上升了,草木欣欣然透出了綠意,蟲蟻也蠢蠢欲動,整個大地逐漸蘇醒。  

立春之日,距離上一年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大約十五天左右,通常會出現在農歷的正月初幾,但有時也會出現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也有立春這天恰巧是元旦的,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但這種情形十分難得,所以諺語說:“百年難遇歲朝春。”二十四節氣是農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據的節歷,所以立春在民國以后被政府頒訂為“農民節”。

立春在古代曾有許多有趣的節禮習俗。  

在這一日,古代的皇帝須齋戒沐浴,率領文武百官舉行祭典,一則迎春,一則勸農,鼓勵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農務。他們祈求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萬不要下雨,因為晴天將預兆這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如果是雨天則預兆這一年氣候反常、五谷歉收。  

南北朝時,在立春這天,人們把彩絹剪成燕子的形狀,佩戴在身上,用燕子的歸來表示春臨大地,家家戶戶將“宜春”兩個大字貼于門上。  

立春還有“打春牛”之俗。打春牛是一種策勵農耕的儀式,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天后,變得懶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稱為“打春牛”。春牛通常是由土做成的土牛。人們把土牛打碎了,牛肚子里露出預先藏好的另一只小土牛。這時,四周圍觀的百姓爭著上前搶奪打碎的春牛,據說春牛角上的土能使農田豐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里則宜于養蠶,牛眼之土還能和藥治病。而城里更出現了賣“小春牛”的販子,土塑的小牛站在彩紙雪柳纏繞的欄座上,四周還點綴了土塑的百戲雜耍人物,讓人愛不釋手。  

明清時,各地的人都在立春這天打春牛,唯一例外的是江蘇的徐州人。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打春牛的話,萬一被蝎子咬了就會不治而死。  

在北方,立春這天要吃生蘿卜或春餅,稱為“咬春”,街頭巷尾一整天都是賣生蘿卜的小販,半夜里還可以聽到他們那“賽過脆梨”的咳喝叫賣聲。  

等過了這些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等熱鬧有趣的立春節俗后,大家都知道春天來了。

二、雨水(2月18-20日)

雨水是正月的中氣,為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這時大地正吹著和煦的春風,高山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從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濕氣加重,自然雨水也多了,因此繼立春之后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  

雨水是農民最盼望老天恩賜的禮物,在春季里,綿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將是豐收的一年。陽光與雨水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農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春季的雨水不夠充沛,將導致無法順利耕種,這一年的收成就會大受影響,因此,此時此刻,只有綿密的雨水,才會帶來豐收的希望。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雨水節氣時,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升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發生。  

雨水不是節日,所以一般百姓在雨水這天沒有任何過節的禮俗。對農夫而言,雨水這天最宜種稻和移植柑橘了。所以農諺說:“雨水種落水(稻)。”也有:“雨水節,接柑橘。”

三、驚蟄(3月5-7日)

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這一時期氣溫不斷上升,大地陸續解凍,桃花即將開放,樹上的小鳥開始鳴叫,春雷乍響,蟄伏過冬的各種動物與昆蟲都被驚醒,開始出來活動,因此該節氣稱為驚蟄。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鶯)鳴;三候鷹化為鴻。”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階段。在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同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零攝氏度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三至六攝氏度,江南為八攝氏度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十至十五攝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也有“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的農諺。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及時進行修剪,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樹、梨樹、蘋果樹等要施好花前肥。

四、春分(3月20-21日)

春分是二月的中氣,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時序到了春分這一天,太陽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晝夜長短相同,就連南北兩半球的晝夜也一樣長,此日正好將春季九十天等分,故稱之為春分,過了這一天,白天逐漸比夜晚長了。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就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閃電。  

據說春分時下雨,秋天的時候才會有好收成,春分前后,農人盼雨,因此才會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后插秧”的農諺。如果春分不下雨,表示節氣亂了秩序,不但秋時收成不好,人還會容易得病。  

春分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三月下旬華南北部平均氣溫多為十三至十五攝氏度,華南南部平均氣溫多為十五至十六攝氏度。高原大部分地區冰雪已經消融,旬平均氣溫約五至十攝氏度。我國南方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十八至二十攝氏度左右。南方除了邊遠山區以外,平均十年內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十二攝氏度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  

但是,春分前后華南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五攝氏度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五、清明(4月4-6日)

清明是季春三月的第一個節氣。時序到了季春,春光明媚、草木碧綠,大地一片欣欣向榮,不但一切生物顯得清凈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給人氣清景明的感覺,因此稱之為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又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傷身,所以大家應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鍛煉身體。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儀式。

六、谷雨(4月19-21日)

清明之后的第十五天是谷雨,這是暮春三月的中氣。谷雨,這兩個字具有雨生五谷的特殊含義。  

我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鴻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便可以在桑樹上見到戴勝鳥。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氣節。谷雨后氣溫回升速度加快,農業生產進入繁忙時期,雨量開始增多,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長。谷雨時期天氣溫和,水池中開始出現浮萍,桑樹也長出了翠綠的新葉,江南許多地區開始采桑養蠶,農夫早已在田里播了種、插了秧,極需大量的雨水滋潤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生長。谷雨時期雨水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雨水適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對古代農業的影響。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不足,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作物后期產量。漁民也特別希望谷雨這天下雨,據說若這天下雨,當年的魚肯定豐收。  

在江南地區,牡丹花又稱“谷雨花”,因其在谷雨時節開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諺。凡有花之處,士女游觀,宴飲賞花,號曰“花會”。山東、陜西等地,民間多貼厭蝎符于壁,符咒曰:“谷雨日,谷雨日,奏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逆蝎千里化為塵。”

10. 3月份是春天嗎?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氣溫各不同,在不同的時節養雞戶需要注意的重點也有所不同,根據月份不同,每個月的工作也都有側重點,那么,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養雞戶要注意的工作重點分別是什么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1 月:是一年中較冷的月份,雞飼養中應適當增加玉米等能量飼料的比例,以增強雞體抗寒能力。在管理上,要注意雞舍保溫,盡量使雞舍氣溫維持在 10 ℃ 以上;同時也要兼顧通風換氣。在每天午間氣溫高時打開門窗,以排出有害氣體。另外要注意光照時間,產蛋雞應每天 5 時開燈, 21 時關燈,使光照時間不少于 16 個小時。

  2 月:氣溫有所上升,雞的產蛋率也有所提高。此期疾病少,要抓住時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雞群產蛋率。如果此時產的蛋做種蛋用,應注意飼料營養全面,適當添加 VA 、 VB 、 VC 等,同時應加強病源凈化。

  3 月:氣溫穩步提高,雞的生理機能更加旺盛,產蛋率也迅速提高。因此,此月要在保持高產蛋率上下功夫,飼料要全價,各項管理制度要保持相對穩定,防止產生應激而降低雞群產蛋率。如果蛋雞 3 月份產蛋率上不去,全年就不可能取得較好的飼養效益。

  4 月:是雞群生活最適宜的時期,溫、濕度等環境最有利于產蛋。此月可淘汰病、弱、殘等不產蛋雞,加強疾病預防工作、勤除糞、勤消毒。有條件的雞場(戶)要搞好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疫病的抗體監測,發現異常立即免疫,也可以進行預防性投藥。

  5 月:天氣更加溫暖,要注意搞好清潔衛生,雞舍要天天進行清掃,飼飲用具要天天洗刷。定期用抗毒威等消毒劑消毒。 5 月青綠飼料比較豐富,散養雞可適當飼喂,既降低成本,又提高產蛋率和孵化率。

  6 月:氣溫上升較高,要注意飼料保管,防止發霉變質。此時應進行調整飼喂,日糧中適當提高蛋白質飼料比例,降低能量飼料比例。每天可適當增加飼喂次數 4~5 次。為保持雞舍干燥、清潔,每天應清掃 1~2 次,雞籠下撒些生石灰,以起到吸水消毒作用。飼槽、飲水器要勤洗勤曬,保持清潔衛生。做好防暑降溫準備工作。門窗應適當開啟,安裝好排風扇。一般本月末種雞停止孵化,要及時把公母雞分開,因為受精蛋不如無精蛋好保存。中國蛋雞肉雞網。

  7--8 月:這二個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對蛋雞產蛋最不利,又加之陰雨天氣增多,高溫、高濕對蛋雞群更加有害。因此,這二個月的工作重點是防暑降溫。雞舍內要安裝排風設備,舍內空氣應能流暢自如;雞舍前面最好有高大樹木,或搭建遮陰涼棚,飲水也應清涼。同時應保證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飼料品質應提高,多增加魚粉、豆粕等高蛋白飼料;要選擇早晚涼爽時間進行喂料。如果這二個月飼養管理得當,并配合使用抗熱應激添加劑和精心管理,蛋雞暑期仍可能取得較高的產蛋率,可為全年的高產高效打下基礎。

  9 月:暑期已過,氣溫漸涼,雞群經過夏天的消耗,身體疲勞,產蛋逐漸下降,有的蛋雞可能開始停產換羽。但是,如果此月加強飼養管理、增加飼料蛋白質和礦物質、維生素的飼喂量,可使換羽期不明顯,維持較高產蛋率,提高經濟效益。此月應加強秋季季節性疾病的防治,如雞痘、白冠病等,如果這些疾病防治不當,都可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同時,要加強消滅蚊蠅,加強對大腸桿菌、雞新城疫等疾病的防治工作。

  10 月:天氣逐漸變涼,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晝夜溫差大。此時應開始加強保溫,盡量使舍內溫度變化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光照時間保持在 16 小時以上。同時應注意燈泡的光照度,只要管理得法,雞群產蛋率會穩定上升。

  11 月:天氣已轉冷,在搞好保溫的前提下,要注意通風換氣。雞舍地面應保持清潔干燥,雞舍糞便要及時清掃,要特別注意防止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在雞舍內的積蓄。總之,進入 11 月份后,為使雞群有較高的產蛋率,在保溫、光照管理、飼料供應上要充分滿足雞群需要,飲水溫度也應與舍溫相近。

  12 月:此時天氣已完全進入冬季,天寒地凍,晝夜溫差較大。對雞群危害最重要的寒流侵襲,常易引起感冒、慢性喉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此月要注意搞好御寒保暖工作,日糧中應增加能量飼料比例,加大飼喂量。要定期飼喂禽菌靈、喹諾酮類藥物預防性藥物。這些技術對保持高產蛋率都有好處。如此月溫度過低,可利用火爐、火墻、暖氣設施等增溫。白天要適當開門通風透氣,晚上要關嚴門窗以利保溫。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雞舍前搭建斜坡式塑料大棚,充分利用日光來增溫。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