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濟縣委書記
有記載的兩次。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在東經110°15′00″~110°45′33″和北緯34°44′50″~35°04′50″之間,總建筑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1997年12月,鸛雀樓重修,2002年10月1日,鸛雀樓正式對游客開放。
北周時,宇文護為了鎮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黃河東岸建造了一座戍樓,作軍事瞭望之用,這便是后世所稱的鸛雀樓。
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為延緩敵兵攻城,金軍守將侯小叔下令焚毀鸛雀樓及附近的蒲州浮橋等軍事設施。
至明初時,鸛雀樓故基猶存,后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
改革開放以來,重修呼聲日益強烈。
1992年7月,永濟縣召開了鸛雀樓復建方案論證會。會議由國家建筑學家鄭孝燮、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主持。論證會肯定了規劃方案,初步選定樓址。同年9月,山西省計委、旅游局將“關于申請復全國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項目建議書的報告”上報國家計委和旅游局。
1992年9月,近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
199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的《登鸛雀樓》詩原件托山西省委轉送永濟縣委。同年6月,運城行署“關于復建鸛雀樓的請示”由省長胡富國批閱:“先立項,同意上報。”同年8月,國家旅游局局長孫鋼到永濟考察鸛雀樓新址,并對“修復方案”提出修改意見。
1994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到永濟視察,現場詢問鸛雀樓的重建情況,并察看樓址。同年7月,山西省常務副省長劉澤民與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劉毅考察鸛雀樓項目,提出了國家、省、地方各拿1/3進行投資建設的意見。
1996年1月,山西省計委下達“關于復建永濟市鸛雀樓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并對樓址、建筑面積、總投資、三方籌資額、形制等作了具體規定。同年5月,“山西永濟鸛雀樓復建工程指導委員會”成立。同年6月,永濟市政府開始鸛雀樓占用灘涂土地的劃撥兌換、附著物補償等工作。同年7月,鸛雀樓復建指揮部委托山西省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對復建設計初步方案修改完善,并按設計編制圖紙、設計說明、工程做法、工程預算等。同年8月,永濟市召開鸛雀樓復建方案修改審定會,從四種仿唐和三種仿明方案中,選定仿唐第三種方案。
1997年4月,山西省計委對永濟市鸛雀樓工程初步設計作了批復。同年5月,永濟市政府組建了“永濟市鸛雀樓景區管理處”。同年12月,山西省計委批準了鸛雀樓復建工程開工的報告。同年12月31日,永濟市在鸛雀樓復建工地舉行“奠基開工儀式”,時任山西省副省長薛軍等領導為工程開工奠基、剪彩。
1998年3月,鸛雀樓復建工作列入運城地區重點建設項目。同年11月,“鸛雀樓主樓工程招投標”在普救寺進行。
2000年5月,鸛雀樓復建工程列入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同年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中國圓明園研究會會長馬瑞田先生在對唐代彩畫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承擔鸛雀樓唐代彩畫設計工作。同年12月31日,鸛雀樓復建工程主樓結構封頂,永濟市舉行隆重典禮。
2001年1月《永濟市鸛雀樓景區詳細規劃》在太原進行專家評審。同年3月,鸛雀樓景區列入山西省“十五”期間建設的“十大旅游景區之一”。同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太原視察期間,應山西省委,省政府之請,為鸛雀樓題寫了樓名匾額;同月29日,省委書記田成平來鸛雀樓工地現場辦公。同年9月14日,省長劉振華來鸛雀樓工地現場辦公。
2002年4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來鸛雀樓視察;同年4月2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任建新來鸛雀樓視察;5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來鸛雀樓視察;同年7月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來鸛雀樓視察。同年6月,“山西永濟鸛雀樓旅游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303萬元。同年7月5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來鸛雀樓視察。同年9月19日,鸛雀樓試開放慶典活動與2002山西永濟世界情侶月活動同時舉行。同年10月1日,鸛雀樓正式對國內外游客開放。
2004年7月底,鸛雀樓內部陳設已基本完成。[8]
2. 永濟鎮書記
李雪峰(1907-2003)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
1907年1月19日生于山西省永濟縣,1925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學院,在青年學生中組織和領導了讀書會和書報合作社,與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發行部取得聯系。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學教育學院學習,他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1932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互濟會,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山西互濟會黨組書記等職。1934年至1935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傳部部長,領導和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1月至1937年1月,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參與組織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1月,任直中特委書記、中共平漢線省委宣傳部部長,他發動和組織群眾抗日、指導“冀西民訓處”,組建冀西游擊隊。還根據周恩來同志指示,率領一批平漢線省委干部進入山西省太行山區,與129師會合,開始了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參與組建晉冀豫省委,任省委組織部部長,對開辟抗日根據地作出很大的貢獻。
1938年初至1947年11月,先后任晉冀豫省委書記、中共太行分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太行區黨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負責領導太行根據地地方黨的工作。他廣泛發動民眾,組織抗日武裝,在太行山根據地的對敵斗爭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他在太行山工作戰斗了10年,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戰勝了敵人和困難,使太行根據地聞名國內外。
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隨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先后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受命組建了第一屆中共河南省委,兼任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政委。
1949年6月起,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土改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央中南局黨校校長。參與領導了中南地區的剿匪反霸斗爭、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恢復城市經濟三大運動、荊江分洪工程和武漢鋼鐵廠初建等工作,為解放初期的中南地區各項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54年11月,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共中央中南地區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工業工作部部長。為我國大型國有工交企業黨組織的建設,協調中央工交部門與地方黨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為蘇聯援建的大型工業項目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9月當選為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參加和領導我國國有企業制度的建設工作,深入東北工業基地的廠礦企業,實地調查研究,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參與制定在企業中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分工負責制”、“職工代表大會制”等管理制度。
1960年9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兼北京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農村基層,抓緊組織農村抗災自救,緩解和減少了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有力地貫徹了中央經濟調整的方針政策。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部憲法和“工業七十條”、“農業六十條”的制定等工作。
1966年6月兼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1967年1月至4月,到天津工作。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河北省軍區第一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四人幫”迫害,被隔離審查8年之久。1983年6月他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1985年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被補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是中共七大代表,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黨的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列席了黨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他寫的文章:“尊嚴”等許多。
2003年3月15日4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李雪峰(1907—2003) 1907年1月生,山西永濟人。曾用名張青巽、張柏楓。1933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革命工作,相當于大學文化。1934年起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傳部部長。1936年2月起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1937年1月起任中共直中特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起任中共冀豫晉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1938年2月起任中共冀豫晉省委書記,8月起任中共晉冀豫區委書記。1942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委員。1943年10月起任中共太行區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治委員。1945年3月起任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駐會委員。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起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委員。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48年5月起任新組成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1949年3月起兼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河南軍區政治委員,5月起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常委、辦公廳主任、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辦公廳主任、組織部部長。1949年12月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1年7月至1954年任中南局第二副書記。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1954年9月、1959年4月相繼當選為第一屆、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5年1月至1956年1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主任。1956年1月至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工業工作部部長。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60年11月至1966年12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1960年11月至1971年1月兼任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其間:1961年2月起任軍區黨委第一書記、書記。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6年5月至1967年初兼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1966年8月至1971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68年2月至1971年2月任河北省革委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68年3月起)。1969年4月至197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3年6月當選為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第八屆、九屆中央委員(任職至1971年1月),第八屆(八屆十一中全會增補)、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任職至1971年1月),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任中央軍委委員(任職至1971年1月),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15日在北京逝世。
3. 永濟縣委書記是誰
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出生,2003年3月15日去世,男,生于山西省永濟縣,1932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互濟會,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25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學院,在青年學生中組織和領導了讀書會和書報合作社,與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發行部取得聯系。
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學教育學院學習,李雪峰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
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山西互濟會黨組書記等職。
1934年至1935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傳部部長,領導和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1月至1937年1月,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參與組織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7年1月,任直中特委書記、中共平漢線省委宣傳部部長,他發動和組織群眾抗日、指導“冀西民訓處”,組建冀西游擊隊。還根據周恩來同志指示,率領一批平漢線省委干部進入山西省太行山區,與129師會合,開始了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參與組建晉冀豫省委,任省委組織部部長,對開辟抗日根據地作出很大的貢獻。
1938年初至1947年11月,先后任晉冀豫省委書記、中共太行分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太行區黨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負責領導太行根據地地方黨的工作。
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隨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先后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受命組建了第一屆中共河南省委,兼任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政委。
1949年6月起,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土改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央中南局黨校校長。參與領導了中南地區的剿匪反霸斗爭、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恢復城市經濟三大運動、荊江分洪工程和武漢鋼鐵廠初建等工作,為解放初期的中南地區各項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54年11月,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共中央中南地區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工業工作部部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型國有工交企業黨組織的建設,協調中央工交部門與地方黨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為蘇聯援建的大型工業項目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9月當選為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參加和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制度的建設工作,深入東北工業基地的廠礦企業,實地調查研究,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參與制定在企業中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分工負責制”、“職工代表大會制”等管理制度。
1960年9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兼北京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
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雪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農村基層,抓緊組織農村抗災自救,緩解和減少了三年困難時期帶來的影響,有力地貫徹了中央經濟調整的方針政策。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部憲法和“工業七十條”、“農業六十條”的制定等工作。
1966年6月兼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
1967年1月至4月,到天津工作。
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河北省軍區第一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四人幫”迫害,被隔離審查8年之久。
1983年6月李雪峰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1985年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被補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擔任中共七大代表,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黨的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列席了黨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3年3月15日,李雪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4. 永濟村書記
約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護軍鎮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鸛雀樓。
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與元兵爭奪蒲州,“焚樓、櫓,火照城中。”從此,鸛雀樓毀于戰火,僅存故基。
1992年7月永濟縣邀請國家建設部、文聯、文物局、省計委、古建所、建設廳、黃管局的專家在永濟召開了鸛雀樓復建方案論證會。會議由國家著名建筑學家鄭孝燮、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主持。論證會肯定了規劃方案,初步選定樓址。
1992年9月山西省計委、旅游局將“關于申請復全國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項目建議書的報告”上報國家計委和旅游局。
199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將江澤民題寫的《登鸛雀樓》詩原件托山西省委轉送永濟縣委。
1993年6月運城行署“關于復建鸛雀樓的請示”由省長胡富國批閱:“先立項,同意上報。”
1993年8月國家旅游局局長孫鋼到永濟考察鸛雀樓新址,并對“修復方案”提出修改意見。
1994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到永濟視察,親臨現場詢問鸛雀樓的重建情況,并察看樓址。
1994年7月常務副省長劉澤民與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劉毅考察鸛雀樓項目,提出了國家、省、地方各拿1/3進行投資建設的意見。
1996年1月省計委下達“關于復建永濟市鸛雀樓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并對樓址、建筑面積、總投資、三方籌資額、形制等作了具體規定。
1996年5月 “山西永濟鸛雀樓復建工程指導委員會”成立。鄭孝燮、羅哲文等9位專家任顧問,行署專員黃有泉任主任,委員若干人。并成立了“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籌建委員會”市委書記石丙錄任主任,副主任由四大班子成員,地營以上企業領導擔任,委員有市各職能部門和相關鄉鎮主要領導擔任。籌建委員會下設指揮部,潘和平(市長)任指揮,張克讓(原人大主任)任常務副指揮,崔克信(市委副書記)、劉臨生(副市長)、仝毅(旅游局長)、王海雷(計委主任)、李滿屯(普救寺文管所長)、李益民(市黨校書記)任副指揮。后來(98年)補高思恭任指揮部成員。
1996年6月永濟市政府開始鸛雀樓占用灘涂土地的劃撥兌換、附著物補償等工作。
1996年7月鸛雀樓復建指揮部委托山西省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對復建設計初步方案修改完善,并按設計編制圖紙、設計說明、工程做法、工程預算等。
1996年8月永濟市召開鸛雀樓復建方案修改審定會,從四種仿唐和三種仿明方案中,選定仿唐第三種方案。
1997年4月省計委對永濟市鸛雀樓工程初步設計作了批復。
1997年5月永濟市人民政府組建了“永濟市鸛雀樓景區管理處”,李滿屯任主任(法人代表)。
1997年12月省計委批準了鸛雀樓復建工程開工的報告。
1997年12月31日,永濟市在鸛雀樓復建工地舉行“奠基開工儀式”,副省長薛軍、省旅游局局長王貓琛等領導為工程開工奠基、剪彩。
1998年3月鸛雀樓復建工作列入運城地區重點建設項目。
1998年11月“鸛雀樓主樓工程招投標”在普救寺進行。
2000年永市辦發[2000]13號文件:補充楊宏業同志為鸛雀樓復建工程指揮部副指揮。
2000年5月鸛雀樓復建工程列入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
2000年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中國圓明園研究會會長馬瑞田先生在對唐代彩畫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承擔鸛雀樓唐代彩畫設計工作。
2000年12月31日, 鸛雀樓復建工程主樓結構封頂,永濟市舉行隆重典禮。
2001年1月《永濟市鸛雀樓景區詳細規劃》在太原進行專家評審。
2001年3月鸛雀樓景區列入山西省“十五”期間建設的“十大旅游景區之一”。
2001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太原視察期間,應山西省委,省政府之請,為鸛雀樓題寫了樓名匾額。29日,省委書記田成平來鸛雀樓工地現場辦公。9月14日,省長劉振華來鸛雀樓工地現場辦公。
2002年4月11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來鸛雀樓視察;4月2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任建新來鸛雀樓視察;5月23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來鸛雀樓視察;7月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來鸛雀樓視察。
2002年6月“山西永濟鸛雀樓旅游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303萬元。
2002年7月5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來鸛雀樓視察。
2002年7月鸛雀樓內部陳設方案,由上海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湯偉康主持編制和開展設計工作。
2002年9月19日,鸛雀樓試開放慶典活動與2002山西永濟世界情侶月活動同時舉行。
2002年10月1日,鸛雀樓正式對國內外游客試開放
5. 永濟縣委書記黃
01
產業成長攻堅行動
突出工業產業分量,實施“雙百億產業成長計劃”“規上企業和企業稅收五年倍增計劃”,在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上下功夫,努力構建產業新格局,實現經濟發展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
圍繞“2+N”產業體系布局,重點培育新型裝備制造、商貿物流兩大支撐產業,全力培育成為百億產業;統籌做強集裝袋(噸包)、衛生防護、精細化工、大健康、電子商務、文化旅游、農業特色種植養殖深加工等N個特色產業,強化各類產業發展要素集聚,打造全縣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型裝備制造產業要突出軸承、農機重點,加快推進軸承園區擴區,爭列省級工業園區,在招大引強和轉型升級上發力,發揮好軸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作用,加大省軸承行業協會影響力,加快建設軸承大道;依托鎧特農機龍頭企業,完善配套產業鏈條引進和培育,用好校企合作平臺,引導萬利特種車企業加快升級,支持金環鋼構進一步做大做強,不斷豐富新型裝備制造產業內涵。
商貿物流產業要以金鳳市場、陶山市場、金龍建材市場遷建升級為契機,加快與中農批、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步伐,建設“一園兩中心”即以金鳳市場為主的現代物流園區、禽蛋冷鏈物流中心、雞蛋期貨運營中心,爭取列入省級物流園區布局和全省冷鏈物流產業節點,力爭建成落地雞蛋期貨車板交割庫項目,努力形成涵蓋禽蛋、建材、醫藥、服裝、日用食品等多品種現代物流體系。
要高標準籌備年終全市項目觀摩,盯緊瑞森新藥研發生產、成都尖峰旱雪、復合防火和智能調光玻璃、中潤集裝袋、鳴鶴軸承、華萊士雞肉制品專供生產加工等洽談項目,爭取“十一”前集中開工一批億元以上項目。全力推進中實智邦無紡布、晨光同創原料藥、金霸王日化等在建項目進度,加快圣奧化妝品、華清OLED發光材料、瑞伯特性板材等項目竣工投產,形成謀劃培育一批、招商引進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效一批的良好格局。
圍繞特色產業布局,堅持“抓大不放小、引新不棄舊、畝均論英雄”理念,聚焦“兩高三低”,發揮招商專班牽總作用,積極對接央企、500強、上市公司、行業領軍企業,力爭引進戰略支撐強、科技含量高的好項目,展現招商實效。同時,加大向上爭跑力度,加強溝通對接,抓住編制“十四五”規劃有利時機,讓更多的項目和工程進入上級盤子,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02
新型城鎮化建設攻堅行動
堅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理念,實施“東優西擴”總體戰略,突出縣城提能級、強龍頭,實現“新區引領、老城提升、新老融合、城鄉共促”格局。
精心布局編規劃
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抓好新老城區城市規劃設計,科學劃定生態、農業、城鎮區域,為館陶未來高質量發展留足空間。
精致縣城建設提品質
新城區建設上,全力籌備全市城鄉觀摩活動,加快推進106國道繞城段改建工程,力爭年底前開工,全面拉開城市框架,永濟水鎮項目10月底前一期商業完工;進一步完善新區頂層設計,合理規劃功能分區,有序推進縣城核心區西移。老城區建設上,要汲取8·15內澇災情教訓,圍繞陶山公園、棚戶區改造、金鳳街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系列重點城建工程,加快實施老城區改造升級,不斷補齊功能短板,提升城市服務能力。同時,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將新老城區和公主湖、永濟河、衛運河、南城公園等生態節點有機連接,構建15分鐘生態慢行圈,實現城鄉融合、生態融合。
精細管理上檔次
以“三城同創”為抓手,加速推進城區網格化、智能化城市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完成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創建。持續開展城鄉居民文明素質教育,破除陳規陋習,形成“人人動手參與、共建美好家園”的社會文明新格局。
精美鄉村建設補短板
堅持“一帶多點全面”指導思想,依托永濟河南北縱橫的區位優勢,沿河鄉鎮要成片聯村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打造永濟河生態農業旅游帶;以中心鎮和特色小鎮為支撐點,推進小城鎮建設,承接縣城發展要素,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增強集聚產業、人口能力,發揮中心鎮區和特色小鎮輻射帶動功能;全面推進全縣域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思路,有序推進中心村建設,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03
營商環境提升攻堅行動
深入開展“三創四建”活動,鞏固拓展“雙創雙服”和“三深化三提升”活動成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項目企業審批效率,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良好環境。
盯緊盯實開發區擴區重大事宜,加快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新能街、創業路、發展大道、紫陽大道、朝陽路等道路亮化提升工程,引導金融、通訊、物流等要素入區發展,完善供電、供水、污水管網、燃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提升開發區承載力。
全面處置“僵尸企業”,實現“騰籠換鳥”,有效盤活閑置資產。
嚴厲查處干擾企業生產、影響社會穩定的違法行為,全力打造風清氣正、開放文明的發展環境,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04
以“雙增收”(農村集體增收和全民增收)為重點的鄉村振興攻堅行動
農村集體增收方面
在扎實開展好集體土地回收再發包的基礎上,堅持“一村一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進知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充分利用我縣傳統產業優勢,開展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探索“支部+企業+農戶”的土地托管模式,建設果蔬標準化種植園區,推動要素融合、村企共建、抱團發展。組織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項目屬地村充分發揮地理優勢,積極與園區、企業對接,通過勞務中介,及時傳遞用工信息,增加集體收入。積極爭取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按照“圍繞重點產業、突出集群效應、集中連片推進”的工作思路,推進全縣集體經濟發展。發揮好現有扶持項目快速增收的效能。
全民增收方面
堅持多措并舉,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推進“一鄉一業(多鄉一業)、一村一品”,圍繞蛋雞、黃瓜、黃梨、大蒜、艾草、生豬、黑小麥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打造特色鮮明、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館陶農產品品牌,做大產業基地,做強新型經營主體,做優“館陶黑小麥”“彭艾”“館陶黃瓜”等特色品牌。依托現有特色小鎮,繼續擦亮鄉村旅游文化品牌,實施“文化+鄉村旅游”戰略,將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大運河文化等融入到鄉村旅游中,打造鄉村旅游獨特文化名片,促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聚焦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施優秀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促進群眾增收。
05
脫貧攻堅行動
堅持“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持續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等專項行動,全面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提高群眾滿意度,順利通過省脫貧攻堅調查,2020年底前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自2021年開始,進一步完善、推進精準防貧工作,把產業防貧作為最重要的抓手,做強做大蛋雞、黃瓜、黑小麥、晚秋黃梨、大蒜、艾草、糧食畫、軸承等特色產業,扶持壯大東汝阿膠、常艾坊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讓更多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吃上產業飯;把就業、創業扶貧作為最重要的手段,建設農村勞動力就業網絡平臺,加大勞務輸出、就近就業扶持力度,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教育、健康、住房、飲水等作為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強化鞏固提升,確保貧困現象不反彈、不回潮;進一步完善防貧救助措施,擴大防貧救助范圍,做到應救盡救,確保全縣群眾在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06
藍天碧水凈土攻堅行動
藍天攻堅行動
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要求,對涉氣工業企業實行生態環境監管差異化管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圓滿完成今年市定空氣質量考核目標任務,擺脫和摘除不合格縣的“黑帽子”。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用地結構,深化大氣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嚴控重點污染物深度減排,對化工、鑄造、磚瓦窯、電力、噴涂等重點行業和涉VOCs企業等,實施綜合治理,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全面推進清潔取暖、“散亂污”清零整治、工業企業達標排放、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管控,嚴控施工和道路揚塵,防治垃圾秸稈露天焚燒。
碧水攻堅行動
突出抓好重點河流綜合治理,秤鉤灣、果子園、北館陶三個考核斷面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深入推進工業污水達標治理、城鎮污水治理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嚴厲打擊水污染違法行為,縣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確保穩定達標。深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實現縣域全覆蓋。
凈土攻堅行動
土壤環境持續改善,完成全縣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建立全縣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以及耕地質量分類清單。強化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全縣受污染耕地、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加快實現安全利用。
07
民生改善攻堅行動
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集中辦成一批群眾期盼的惠民實事。
優先發展教育
謀劃舉辦全縣第二屆冰雪運動會,創建10所縣級冰雪特色示范校,謀劃新城區高中、小學建設,加快推進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改造升級;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常態招聘機制,著力培養優秀校長和教學名師。
提質公共服務
大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保障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完善交通布局,館蟬線、館峰線爭取明年實施。深入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醫共體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婦幼保健院順利通過省級終審。
抓好社會保障
強化困難群體、特困人員兜底保障工作,加快推進企業職工社會保險擴面,推動機關事業單位自收自支人員養老保險費正常征繳,下力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深化實施殯葬改革,加強移風易俗,推動殯葬事業綠色、科學、健康發展。
08
基層社會治理攻堅行動
積極探索以黨建為統領、以自治為基礎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深入開展“抓黨建、防疫情、促脫貧、保小康”活動,進一步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抓好村級班子和農村干部績效考核管理,獎優罰劣,抓實鄉鎮黨委書記星級化、農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農村黨員精準化、農村優秀青年系統化等“四化管理機制”,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進一步深化鄉鎮改革和綜合執法改革,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抓好農村“五位一體”組織體系建設,發揮紅白理事會等民間組織作用,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移風易俗。
加快城區9個基層組織社區建設,形成系統、有效、扁平化的治理體系,加強村(社區)自治機制建設,實行好黨員聯戶(網格員)制度。
09
底線夯實攻堅行動
堅持“不出事、再出彩”,全力做好做實底線性工作。
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要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措施,堅持“疫情不結束、排查不止步”,嚴格重點領域管控,人群聚集公共場所、農貿市場、藥店、門診等重點部位要嚴格落實各項常態化防控措施。加強對肉類加工企業、進口食品、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和物流環節的監管,密切監測疫情態勢,及時研判疫情,做好應急物資儲備。
抓好平安建設
牢牢繃緊政治安全這根弦,加強網絡輿情管控,壓實壓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深入推進“雙創四進”活動,依法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打好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決勝戰,確保完成“六清”任務;落實黨管武裝制度,不斷提升國防動員和應急應戰能力。
抓好信訪穩定
深入開展“一委一庭三中心”規范提升年活動,爭創一批“三無鄉”“三無村”,集中力量解決一批房地產、涉法涉訴、土地征遷、企業改制等重點領域信訪積案。當前,要把做好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安保和信訪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