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區(qū)積善之家酒業(yè)商行,關于靜的勵志名言

1,關于靜的勵志名言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靜的 勵志 名言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關于安靜的名言   1、世界在龐大的 雨水 里變得安靜。變得孤單。變得寂寞。變成了一個讓人悲傷的星球。——郭敬明   2、人只應當忘記自己而愛別人,這樣才能安靜、幸福和高尚。——列夫·托爾斯泰   3、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老子   4、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老子   5、明天又要變身為空中飛人啦哎,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徹底安靜下來,找個陌生的城市好好放肆的玩一玩。——權振東   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7、打算安靜的生活一段時間,給自己準備了很多功課,關鍵心靜!——趙薇   8、我所希冀的名聲只是讓人知道我曾安靜地度過一生。——蒙田   9、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   11、徹底放棄無益的希望的人,在不斷增長的安靜中得到補償。——吉辛   12、有恬靜的心靈就等于把握住心靈的全部;有穩(wěn)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揮自己!——米貝爾   13、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迸發(fā),其源泉是靜靜的回想的感動。——王爾德   14、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老子   15、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老子   16、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寧靜中積累起來的情感。——華茲華斯   17、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8、不要去想未來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來說,這不是當務之急,目前急的是要使自己的心安靜。——三毛   19、我乞求的是寧靜,不是休息。——羅鐵   20、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莊子    關于靜的 名人名言   1. 夜寂靜,寒聲碎 —— 宋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2.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 唐 · 杜甫《垂老別》   3.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 —— 唐 · 杜甫《秋興八首》   4.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 唐 · 王勃《詠風》   5. 又是一鉤新月、靜方櫳 —— 宋 · 程垓《南歌子·荷蓋傾新綠》   6.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 唐 · 王維《鳥鳴澗》   7.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宋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8.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 唐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9. 東風靜、細柳垂金縷 —— 宋 · 萬俟詠《三臺· 清明 應制》   10.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 先秦 · 佚名《氓》   11.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12. 夜闌風靜縠紋平 —— 宋 ·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13.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 唐 · 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14. 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zhuǎn)池心闊 —— 宋 · 吳文英《滿江紅·翠幕深庭》   15.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 唐 · 劉長卿《聽彈琴》   16. 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是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 宋 ·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17. 歲見梅追和一首,終恨有兒女子態(tài)耳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靜 —— 宋 · 向子湮《卜算子·歲見梅追和一首》   18. 人初靜 —— 宋 · 張先《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   19.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 唐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0.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 宋 · 柳開《塞上》   佛家名言關于心靜   1、 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2、 人不如我意,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   3、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 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5、 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   6、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7、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 千悟萬悟悟不到,原來一句佛名號。   9、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10、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1、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2、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13、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4、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15、 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16、 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17、 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18、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19、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關于靜的勵志名言

2,關于佛教行善的詩句

1.有關描述善心善舉的詩詞句 古代中國的慈善,無論是官方的慈善還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體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動機,它們是善心的特殊體現(xiàn),既是慈善義舉(善舉)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為延續(xù)的保證。 作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體為國家政府,其慈善動力源于“民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會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為其執(zhí)政宗旨,所謂“惠及庶民”、“惠鮮鰥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寧。 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是此義。此種思想為儒家所承繼。 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舉措。孟子推崇“仁政”,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謂“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關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話就是“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進一步得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⑩這是“民為邦本”的極致表達。 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11)的慈善內(nèi)容。歷代統(tǒng)治者在災荒之年注重救濟災民,扶危濟困,建立“社倉”、“義倉”以穩(wěn)定糧食市場,幫助災民度過災年,前文所述種種官方慈善形式無不出乎“民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慮。 民間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以親緣、族緣、鄉(xiāng)緣為紐帶的人際親情。 譬如范仲淹創(chuàng)設的義莊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圍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內(nèi)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間慈善發(fā)展到以紳商為主體成立各種民間慈善組織,慈善所及范圍已有突破親緣和族緣等人際親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觀念,慈善救濟對象大有擴張。 這種民間慈善的動力根源是儒家“仁者,愛人”的觀念及其延伸,所謂“親親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觀念即為此。其內(nèi)在動力是“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 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無任何功利意識。它是一種純粹的對于人之同類命運的同情關懷,其行為所發(fā)亦是自然而然,全無功利念頭。 宗教類型的民間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當?shù)挠绊懀鸾逃壬酢7鸾痰牟际┐壬啤⑵斩缺娚腔诒娚杂蟹鹦缘摹胺鹁墶薄? 民間的親緣(包括族緣、鄉(xiāng)緣、)和佛教的佛緣的對象在空間上不同,佛教的佛緣是天下眾生,是普遍的;而親緣是特殊的。在中國古代,這兩種“緣”相互補充,因而既可以救濟族內(nèi)的貧困者,也可以救濟陌生人、路人。 可以說,基于親緣和佛緣的道德意識是中國古代民間慈善的基本動力機制。 佛教慈善的動力源于佛教的“因果報應”和“業(yè)報輪回”,一個人的禍福果報是由他本人的“業(yè)”的染凈、善惡決定的。 《妙法圣念處經(jīng)》卷一說:“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按照佛教理論,行善業(yè),得善報,即佛教所謂善得福報的“福田”觀念。 《大正藏經(jīng)》八十五卷《像法訣疑經(jīng)》說:“我于處處經(jīng)中說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行不善業(yè),得惡報,來世墮入畜牲、餓鬼道,下地獄受盡煎熬。 這種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中的“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意志結(jié)合,如《尚書·商書·伊訓篇》所言:“惟上帝無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進而得出如下結(jié)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也即所謂“福因慈善得,禍向奸巧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佛教的“因果報應”相結(jié)合,就成為中國傳統(tǒng)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動力機制。 道教亦有類似的積善修德和因果報應相結(jié)合的思想,主張行善成仙。葛洪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言,愍人之苦,賑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行善成仙甚至具體到行善數(shù)量與成仙級別掛鉤。“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且須連續(xù)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千善,乃復更起善數(shù)耳”,“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 (13)無論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觀念,還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誘導,事實上都成為宗教慈善的內(nèi)在動力機制。 客觀地說,宗教的慈善動機似乎并非那么純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為了成仙。 但慈善行為本身卻并非希望受惠者回報于己。就此而言,此種慈善動機并非主體現(xiàn)實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對超驗力量的敬畏。 2.描述“善心善舉”的詩詞句有哪些 1、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滿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觀 2、 儒家所尚者,行善與文章。 用舍何嘗定,枯榮未易量。 干求便黽勉,得失是尋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長。 -----《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猶有身世憂。 暑不辦寒計,朝始為夕謀。 海若挾風伯,掃蕩數(shù)十州。 錢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雖偶不死,生涯殊茍偷。 米價不少減,錢刀何所求。 長女亡六載,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藥,嫁奩將焉籌。 五男喪其幼,余皆隱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3.積德行善的禪語句子 積德行善的句子 1,人生在世,根本無法預測自己未來,一味的追求物質(zhì)財富只會加重精神負擔。在短暫的人生中,只有清心寡欲、積德行善、以苦為樂的態(tài)度才能活出生命的瀟灑與豁達。 2,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快樂的人也不一定成功,但每一位快樂的人都能活的很幸福,修善心,傳善言,修善行,結(jié)善緣,積德行善、快樂永遠。 3,不是做每一件好事都是有回報的,但不做好事一定沒有回報。所以,只要堅持做好事,總有一天會有回報的,更何況做好事的動機原本就不應該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應該是積德行善! 4,今天又過了一關,以后要多做好事,積德行善,讓運氣更好一些。 4.有關佛教的詩句 題義公禪房 (唐)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禪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經(jīng)》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摘自《金剛經(jīng)》 嗓子落滿了紅塵,江河在琴弦上走調(diào)。《倉央嘉措詩傳》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佛經(jīng)》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佛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jīng)行由品》 佛學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處的空靈和重生的力 5.與佛教有關的詩句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東坡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宋。無門慧開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靜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云遮天。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關于佛教行善的詩句

3,經(jīng)典佛教語錄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語錄了吧,語錄是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語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佛教語錄195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jīng)典佛教語錄1   1、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 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   2、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3、 四種往生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于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于平日發(fā)心皈命于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為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4、 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5、 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   6、 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7、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8、 念佛當發(fā)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fā)愿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zhuǎn)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shù)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9、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10、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11、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12、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13、 人不如我意,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是我無德。   14、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 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16、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7、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8、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19、 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20、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21、 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2、 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23、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24、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5、 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26、 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帲Z言相問處。   27、 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8、 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9、 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30、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31、 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32、 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33、 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34、 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5、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36、 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7、 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8、 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佛教語錄   39、 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40、 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41、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42、 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43、 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44、 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45、 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6、 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7、 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8、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49、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50、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51、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52、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53、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54、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5、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56、 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57、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8、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59、 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60、 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61、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62、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63、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64、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65、 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66、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67、 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68、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9、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70、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71、 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72、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73、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74、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75、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76、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佛經(jīng)名言   77、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78、 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   79、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80、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1、 千悟萬悟悟不到,原來一句佛名號。   82、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83、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84、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85、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86、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87、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88、 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89、 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90、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91、 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92、 見色起淫心,報之在妻女。   93、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9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95、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9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97、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9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99、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100、 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   經(jīng)典佛教語錄2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2.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7、佛曰:一切皆為虛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8、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9、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0、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11、佛曰: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2、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3、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15、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shù)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xiàn)了。 21.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22、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23、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24、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zhí)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 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諸多痛苦。 25、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   27、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8、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執(zhí)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zhí)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zhí)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30、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經(jīng)典佛教語錄3   1.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2.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3.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產(chǎn)生變質(zhì)、變遷、消失的現(xiàn)象。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察覺出它的不完美。   4. 當面吳娘夸善舞,可憐總被腰枝誤。——王國維《蝶戀花》   5.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6. 所求的眾生都渴求安樂。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眾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寧。   7.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8.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9.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10.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秦觀《望海潮》   11. 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2.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3.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qū)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14.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15. 余暉灑下,三千斑白的青絲在微風中搖曳,點點白光,折射出歲月滄桑。   經(jīng)典佛教語錄4   1、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4、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6、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7、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8、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9、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0、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1、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12、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3、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16、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17、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19、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20、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21、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22、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23、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24、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25、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26、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2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28、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29、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30、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31、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2、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33、廣結(jié)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34、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35、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36、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37、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38、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   39、應作如是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4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41、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4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4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44、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45、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46、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   47、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48、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49、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5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佛教語錄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