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酒都用什么做,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

1,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

  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以及方法:  米酒,酒釀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見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山東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龍巖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紅曲稻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白酒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淀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  酒曲的使用  用酒曲釀酒是我國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將其看作發酵的引物。在古時,釀酒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先將酒曲制成這種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當往往決定釀酒的成敗。因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極易污染雜菌。

{0}

2,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

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酒曲,酒曲是用糧食制作的。用酒曲釀酒是我國的特色,這也是我國釀酒與西方釀酒文化的不同之處。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這用來谷物發酵的引物。而古代釀酒較為重要的就是把酒曲制作成這樣的引物,酒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釀出的酒質的好壞。然后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的,不向現在會認為加入一些化學元素在里面,正因為是天然的,就非常容易受到細菌污染,所以古代釀酒防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釀酒環節。說起酒曲,還不得不說下酒曲的生產,早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存在,而且系統全面的介紹過,在宋朝的時候,酒曲制作工藝已經到達非常高的水平。現代酒曲用途主要還是在黃酒和白酒,這兩種酒是主要是利用酒曲釀制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人工按照配方合理勾兌的。

{1}

3,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薯干等。還有果酒,使用各種含糖分、或含淀粉較高的水果釀造。米酒,酒釀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見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山東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龍巖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紅曲稻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白酒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淀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以粟(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總稱,有時也稱為梁,現在也稱為谷子,去除殼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為最佳原料)為原料釀造黃酒。宋代出現的蒸餾酒,使用糯米、粳米、黍、秫或大麥等原料酒曲首先要準備原料,比如大麥、小麥、豌豆等。將這些原料按比例分配好,磨成粉混合。在粉料中加入水攪拌,拌勻,在曲模中踩成曲坯,一定要踩的平整、飽滿。然后把曲坯放進溫室,蓋上蘆葦,將溫室調高溫度,讓它長霉。等到一定的時候,打開溫室的門窗,晾曬曲霉,晾曬2至3天,每天翻曲一次。晾曬后,再封閉門窗,將溫度調高,進行翻曲。這時候溫度36至38度,叫做潮火期。潮火過后,繼續將溫度升至44度至46度,為期一個7/8天,每天都要翻曲一次。待高溫期結束后,有50%~70%的曲已經成熟了。最后,降低溫室的溫度,低火維持3、5天,待全部成熟后,可出房了。過程步驟比較多,時間也需要很長,但是這樣精心釀制出來的酒曲,品質好,釀出來的酒香。

{2}

4,古代的酒是怎么釀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做出了一種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釀出來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綿長。幾千年來,酒曲一直是中國酒釀造的秘訣。現今,并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樣釀造出美酒的。1: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曲,經過蒸煮后,更有利于發酵,在傳統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后,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酵的過程。晾曬糧食的地面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遺址一共發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疊。晾堂旁邊的土坑是酒窖遺址,就像一個個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發掘出了8口酒窖,內壁和底部都用純凈的黃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2: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后期發酵。經過窖池發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工藝采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3:蒸餾酒——在清代層面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考古學家最后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4:蒸餾酒釀造技術——以此推斷,在清代,這里生產的就是蒸餾酒,而且技術已經和現代釀酒技術十分接近。專家對水井坊幾口老窖池的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分離到紅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5:濃香型的酒——中國的蒸餾酒分為濃香型、清香型和醬香型等等,水井坊釀造的酒屬于濃香型白酒,是中國蒸餾酒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在釀造技術上最大的特點是用泥窖釀酒,成為中國釀酒工藝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它的發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這里才能產生非常好的濃香型的酒。由于目前發掘的面積有限,第三層以下還沒有深挖,因此,在遺址的下面很可能還埋藏著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遺址,不同歷史層面的廢棄、啟用的真相也許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掘中給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5,我國古代白酒制作過程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請稍等一會兒哦,馬上為您查詢相關信息 您好,白酒的制作需要經過碎料、配料、潤料及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及加水堆積、入缸發酵、出缸蒸酒等過程。 為您補充: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驢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后用電磨磨成過標準篩的原料。二、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夏季一般為25%的輔料,冬季為30%的輔料。三、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使糧充分吸收水份,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視面濕而不粘,有經驗的釀酒師傅憑手感一捏就能感覺出來。四、蒸煮糊化將面楂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鍬和菠萁將面楂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后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內無生心,由有經驗的釀酒師用手捻來感覺蒸煮程度。 補充:五、冷散將蒸好的面楂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倒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視溫度達到夏季為20—22℃為宜,冬天為16—18℃為宜。六、加曲、加水堆積將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為常溫,用木鍬進行翻拌,使之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后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于1—2小時。 補充:七、入缸發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缸的間距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間,水份含量在55—57%之間,酸度在0.8—1.1mol/g之間,糖份在0.5—0.6。Be′之間,發酵周期一般為21天。發酵時要掌握酒度的變化,一般應遵循“前緩升、中挺、后緩落”的原則。即入缸后,溫度逐步上升,發酵中期,溫度應穩定一個時期,然后到發酵后期,發酵溫度緩慢下降。前緩升:一般入缸到6—7天溫度升至25—27℃,酒醅發甜,說明發酵正常。中挺:從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溫度降升至32—34℃,連續四天。后緩落:從入缸12天到21天,溫度逐漸下降,每天以下降0.5℃為宜,出缸時酒醅的溫度降至26—28℃,發酵好的酒醅應有不硬、不粘的感覺,色澤呈紫紅色。 補充:八、出缸蒸酒發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準、細、勻、薄、平”的原則進行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進行操作,流酒時蒸汽應按照“中酒流酒,大氣追尾”的原則進行操作,接酒時應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憑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接酒一般接到0°。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成熟。 以上就是白酒制作過程 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幫到您的話,希望給個贊哦,謝謝謝謝謝啦親 更多7條 

6,古代的酒是怎么釀的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于軒轅黃帝,一 說始于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后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蘗。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蘗釀酒和人工曲蘗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蘗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蘗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后。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淀粉種子可以充饑,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后,貯藏的谷物就更 多。由于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谷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谷物,形成了天然的曲蘗,遇到水以后,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制造曲 蘗的方法,并用于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蘗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說酒源于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蘗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蘗分為曲、蘗(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于是,人類把用蘗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蘗分家。  醴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秦以后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于曲蘗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么用蘗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蘗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并蘗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蘗(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蘗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蘗作醴的方法。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蘗(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蘗這一方法。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于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谷物,然后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馀人為輩”雖有夸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并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于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曲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后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涂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涂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并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么,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過去,由于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于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于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后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曲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后。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于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制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游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制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蘗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制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