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縱觀我國酒的演變史國內哪些酒獨占鰲頭
縱觀我國酒的演變史,國內哪些酒獨占鰲頭?縱覽在我國酒的演變史,繼瀘州汾酒五糧液茅臺以后,誰可以長期領先:一、遠古時期,制酒萌芽期初顯在遠古時期,那時候還沒發生原始農業,大家以“采收業”為主導。到各種各樣水果豐收季節,采收中的各種各樣美味可口果實吃剩,用器皿盛裝下去。各種各樣糖分高水果在所難免與空氣中酵母觸碰,便將食物中的糖份給發醇成乙醇。這時候的新鮮水果,聞上來散發出一股獨特的香氣,這便是遠古時期制酒萌芽期的初顯,那時候的酒應當視作是水果酒。二、河姆渡文化,出現純糧酒純糧酒的出現,是河姆渡文化與我國農耕文明一起發生的。中國社會發展成河姆渡文化,出現最初農耕文明,大家逐漸栽種糧食作物。獲得后堆積糧食作物難免會遇到長霉的現象,長此以往,這種發霉的糧食作物反倒釋放出一陣陣香味,在這個時期,出現純糧酒。三、進到人類發展史,酒曲制作促進了黃酒黃酒是中國歷史悠久的酒水種類,是人類發展進入文明行為以后,伴隨酒曲制作的出現,催生出了黃酒釀制。商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在這個時期,大家理解了“酒曲制作”技術性。資源豐富的長江河段有豐厚沖盈的大米,這也為黃酒的釀制帶來了糧食作物基本。酒曲制作的誕生,也意味著真真正正釀酒業的出現,大家此后理解了制酒的核心技術。四、唐朝的蒸餾技術,出現了純糧酒在純糧酒問世以前,黃酒引領風騷了近2000年的時間也,到唐朝,伴隨蒸餾技術的誕生,出現了純糧酒。在唐朝以前,大家食用的是黃色的酒釀,近視度數比較低,口感也非常的混濁。有些人想到了根據分餾的方法純化口感,這類意外的發現,便造就了現在的白酒蒸餾技術性,出現了純糧酒。由于酒精熔點比較低,其實就是70度以上,分餾之前先揮發出來的是乙醇,這便是最初原漿白酒。根據分餾,提升了酒的度數、回應了酒質地,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純糧酒。五、瀘州汾酒五糧液茅臺相續交替目前,進入白酒業的“東漢”階段,各種各樣香型純糧酒三國爭霸,你方唱罷我出場,只一個“亂”字了得。建國初的幾十年間,尤其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瀘州老窖酒曲一直引領風騷,是白酒業持續發展的根基。到八零年代,來源于杏花村的清香型汾酒在多年時間內,長期領先,以“汾老大”自詡了數年的時長。進入九零年代,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白酒與重金屬污染的搖滾音樂一起,占據著白酒業的江山半壁,達到濃香白酒的頂峰。進入21新世紀,愛喝醬香酒的人越來越多,茅臺又緊緊掌握著白酒業“武林主宰”地位,沒人可以超越。
2,70年代的中國十大名酒
中國十大名酒,是指: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特曲、西鳳酒、汾酒、古井貢酒、董酒、洋河大曲、郎酒等十大白酒品牌。1、茅臺酒,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茅臺酒是中國的傳統特產酒。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同時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也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歷史。2、五糧液,四川省宜賓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國白酒,有著3000多年的釀造歷史,堪稱世界最古老、最具神秘特色的食品制造產業之一。五糧液運用600多年的古法技藝,集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等之精華,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下釀造而成。3、劍南春是中國傳統名酒,產于四川省綿竹市,因綿竹在唐代屬劍南道,故稱“劍南春”。劍南春酒的前身劍南燒春,是正史記載的大唐御酒。《唐國補史》劍南春入載正史劍南春榮膺“大唐國酒”并被錄入《唐國補史》、《德宗本紀》,成為載入正史的當代中國名酒。4、四川瀘州老窖(jiào)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濃香鼻祖,酒中泰斗”。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發源于古江陽,是在秦漢以來的川南酒業發展這一特定歷史時空氛圍下,逐漸孕育,興于唐宋,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舉世無雙的酒文化。5、西鳳酒,陜西省鳳翔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西鳳酒古稱秦酒、柳林酒,是產于鳳酒之鄉的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的地方傳統名酒,為中國四大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蘇軾詠酒等諸多典故。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于一體,以“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凈悠長”和“不上頭、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獨特風格聞名。6、汾酒,中國傳統名酒,屬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被譽為最早國酒,國之瑰寶,是凝聚著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和勞動成果。7、古井貢酒是亳州傳統名酒。產自安徽省亳州市,屬于亳州地區特產的大曲濃香型白酒,有“酒中牡丹”之稱、被稱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貢酒在中國釀酒史上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始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和釀造方法進獻給漢獻帝劉協。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海內外的一致贊譽。古井貢酒先后四次蟬聯全國評酒會金獎,榮獲中國名酒稱號。1988年在第13屆巴黎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登榜首。8、董酒產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董公寺鎮,是中國老八大名酒,貴州省僅有的兩大國家名酒之一。 1957年,董酒廠與茅臺酒廠一樣由解放前的小作坊組建為企業,所釀之酒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四次蟬聯“中國名酒”稱號,并榮獲國家金質獎章,其生產工藝和配方在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在蒸餾酒行業中獨樹一幟,被國家權威部門永久列為“國家機密”。2008年8月由國家主管部門正式確定“董香型”白酒地方標準,而董酒則是國內“董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9、洋河大曲,江蘇省宿遷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據研究洋河制酒始于兩漢而興于唐宋。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鎮在漢朝時早己是個釀酒的名地。洋河大曲以優質黏高粱為原料,再用小麥,大麥,豌豆培養的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以美人泉之水釀造而成。洋河大曲屬濃香大曲白酒,酒液澄澈透明,酒香濃郁清雅,入口鮮爽甘甜,口味細膩悠長。洋河大曲被中國和日本公認為東方的洋酒,曾多次榮獲“國際名酒”和入選中國八大名酒行列。10、郎酒,四川省古藺縣二郎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郎酒地處赤水河畔二郎鎮,地處醬香白酒釀造優質地帶。赤水河自古有“美酒河”之稱,孕育了中國兩大醬香白酒,茅臺和青花郎。此外郎酒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儲酒溶洞——天寶洞,醇化生香,陳化老熟。擴展資料:1952年,白酒進行了建國后第一次全國性評比。這次評比不但誕生出首屆“中國四大名酒”,也奠定了中國白酒的濃、清、醬三大基本香型(還有一個“其他香型”,或稱“兼香型”)。進入到60年代,白酒標準開始從企業標準走向地方標準,比如當時四川省制定的四川省濃香型白酒技術標準、貴州省制定的醬香型白酒地方標準。70年代末的第三屆中國名酒評比,給中國白酒帶來了深遠影響——香型成為白酒能否進入到中國名酒序列的重要指標。中國白酒行業迎來了全國性標準,也迎來了“香型定盤”時代。80年代,新、老八大名酒在第四屆中國名酒評比中實現匯合,中國名酒新、老八大名酒交叉形成了著名十大中國名酒。此后,隨著市場發展,中國名酒的陣營陸續擴充至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最終定格為濃香型白酒占據9席,清香、醬香型白酒各3席,小眾香型鳳香型白酒與董香型白酒各占1席,白酒大香型戰略基本成型。發展至今,國家標準白酒香型已經達到了11種之多,而非國標白酒香型也呈現出爆發性增長勢頭,諸如芝麻香型、特香型、馥郁香型、陶香型、陳香型、潤香型、蜜香型、和諧香型等等不一而足,當然,眾多所謂白酒香型中也不乏概念炒作嫌疑。白酒香型的市場價值,促使白酒行業的后來者在香型創新上不遺余力。白酒香型的品類價值既創造了品牌高度差異化,也開啟了企業商業藍圖。香型的市場價值,來自于香型成功實現了由技術識別走向市場識別、從技術參數走向消費參數。曾有一份對于全國白酒消費者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消費者經過白酒業黃金十年的市場培育,已經能夠對不同香型乃至同一香型的不同區域產品非常好的進行區隔,消費者能夠區別出不同的口感特點與品味價值。舉例而言,消費者甚至于能夠區別出來自貴州茅臺鎮7.5平方公里核心產品醬香型白酒與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的細微口感差異、醬香型白酒不同摘酒期產品不同品級等差異。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十大名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茅臺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糧液 (四川省宜賓市濃香型白酒代表)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劍南春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瀘州老窖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鳳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汾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井貢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洋河大曲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郎酒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網食品頻道>>中國白酒:“香型”的價值
3,概括中國近代釀酒業的變化
明清兩代,一直到清中葉,無論南酒北酒,還是黃酒為主流的世界。所謂北酒,是產于北方的各類黃酒為主的酒世界;而南酒,則是南方江浙為核心出產的黃酒。之后,由于社會財富逐漸縮減,戰爭不斷,糧食產量開始減少,黃酒在經濟價值上不如燒酒,逐步被后者所取代。目前只有山東、山西還有少量出產,以至于民國時代,當人們談到北酒,已經想當然以為是燒酒了。蒸餾酒的起源之謎中國蒸餾酒源起于何時?現今有東漢、唐、宋、元等若干起源說。其中,元起源說來源于舊說,有元朝人的記載為證,而東漢說、金代說,都是根據傳世文物或者出土發現所說,不過山東社科院的王賽時和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孫機都提出元代說比較可靠。縱觀史書文獻,自東漢以降,直到宋代,酒的蒸餾跡象也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過。唐宋時期有關“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于蒸餾酒范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谷物發酵酒。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于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后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后才賦予燒酒的官方稱謂。金代說來源于河北承德青龍縣西山嘴村1975年開河道時,所取得的一件蒸餾器,和現代的壺式蒸酒器物很像,當地文物部門也用此物做過試驗,但是出酒量非常少,而且酒精度很低,應該是當地的試驗不符合元代的取酒辦法。孫機發現,當時在蒸餾器出土的地方還出土了元代的滴水瓦,所以他傾向于認為這器物實際上不屬于金代,或者說就是元代舊物,如果按照元代蒸餾辦法,用釀造好的棗酒、葡萄酒,再用這件出土文物做蒸餾,肯定能蒸出很好的高度酒。斷此物為元代產物,則一切非常好解釋,文獻和實物構成了一套解釋系統。許多專家對照這件器物,發現與元人文獻中所描述的蒸餾酒器的形制及液態蒸餾方法相合。另外,除了單體器物,江西還發現了元朝釀制蒸餾酒的遺跡——李渡無形堂燒酒作坊遺址。除了有文物出土,舊史的記載均以元代為起點,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明清各地的黃酒從元進入明朝,雖然燒酒已發明,但喝的人還是不多。當時更明顯的對峙不是燒酒和黃酒,而是南方生產的酒和北方生產的酒的對峙,也是中國酒發展史上重要的南酒北酒時代。北酒地域廣闊,以京、冀、魯、豫為代表,地域廣大之外,生產工藝非常傳統,生產黃酒、燒酒和露酒都號稱尊尚古法,消費量也高;南酒以江浙為核心產區,一直厲行開發新產品,紹興黃酒實際上就不那么尊尚古法,包含很多新技術,清中期之后,北酒的名聲逐漸被南酒所取代。兩者地域風格的區別,成為那個時代酒世界的最大特征。當時黃酒在整個發酵酒行業中占據支配地位,釀造工藝更趨成熟和完美,有了時間較長、顏色較深、耐貯存的發酵酒,人們稱之為“老酒”,北酒中的不少“老酒”因為做工純正,在南方也很受歡迎。在北酒的體系中,河北誕生了許多經典的黃酒,其中滄酒、易酒都屬于典型的北派黃酒。在出產汾酒的山西,黃酒也高度流行。北方黃酒大都分為甜與苦兩種,如山西黃酒稱“甜南酒”、“苦南酒”;北京的黃酒稱“甘炸兒”、“苦清兒”;山東黃酒有甜苦之分。甜黃酒味有甜膩且焦煳味,并無酒意。苦黃酒味道近南酒,山東人通常喜歡喝后者。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已經不知道河北等地曾經是著名黃酒的產地,釀造工藝和遺跡都已經蕩然無存了。南酒則沒有這種甜苦對立的分別。從一開始,江南地區的黃酒制造就引進了新工藝,且程序統一,有統一的酒譜條例問世,不像北方各地自行其是。南酒很快能夠形成整體風格,逐步在北方推廣,到了清中期,南酒終于打敗了北酒,成為貴重禮物。南酒還有一個制勝原因,因為南酒運往北方,經歷寒冷不會變味,而北酒運往南方,碰到酷暑則會變質。南酒中著名的花雕、太雕、女兒紅的產地都屬浙江紹興府一帶。燒酒此時的表現如何?當時燒酒在承接了元代工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并逐漸影響了人們飲酒方式的轉變,汾酒當時已經很流行,當地人稱為火酒,凡是出產酒少的地方,在購買外地燒酒時,都會選擇汾酒,當時的甘肅巡撫就記載,市賣之酒,以汾酒為多。但是,燒酒并沒有動搖黃酒的支配地位。 戰亂與白酒的崛起統治者的愛好影響下層的接受方式,清朝宮廷很少飲用明朝人愛喝的葡萄酒,中國傳統的添加曲釀造的葡萄酒,到了清代逐漸廢棄,成為絕響。但燒酒開始流行,卻并不是由于口味影響,相反,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清初黃河治理,中下游“束水沖沙”,需要大量秸稈,導致了高粱種植面積增加。高粱作為食物口感差,但蒸餾出酒的品質卻比其他糧食釀造的更好,酒度也更高。于是釀制燒酒便成了消化這些雜糧最有效的途徑。北酒中燒酒的態勢開始超過黃酒,是在清代中葉后,社會上的飲酒風俗也開始向燒酒全面傾斜,王賽時認為,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清中期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也就是黃酒的酒度低,但價格高,且大量飲用不易醉。燒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飲用成本較之黃酒大為降低。與燒酒的擴張相對的,是這一時期的黃酒衰退。清末南北各省農民起義不斷,戰亂四起。紹興黃酒進京的運河線路與南下的陸路交通時常被戰事所阻斷,加之黃酒自身不便于顛簸與長時間存放,使得銷路嚴重受阻。燒酒因便于貯藏和遠途販運,酒業不發達的地區從外地買酒,便多會選擇燒酒。清中葉之后,戰亂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這時,黃酒的釀造原料黍米和糯米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是故黃酒產量隨之驟減。高粱不宜食用,釀酒反而能夠為百姓帶來額外的收入。燒酒經過數百年擴張,最終在清末達到產量上的高峰。現代中國與西南酒的機會民國初始,中國尚無名牌燒酒的概念,就算茅臺已經逐漸為人所知,但是大部分人覺得,那只是一種遙遠的昂貴的酒類,和他們的生活關系甚少。一般人更是如此。北京的一般百姓,如果喝白干,買到好的二鍋頭也難,都是挑選山西人經營的大酒缸,酒缸上面是木蓋,就當桌子使用,幾家老字號的酒好,也就是保證其純,不摻雜鴿糞、紅鞏等強烈物質,摻水大概是難免的。金克木也說,不必拘于什么酒,任何一種酒喝長遠了,都好,他喝兩種白干,其中包括汾酒,還有蓮花白、茵露陳、五加皮、紅白玫瑰,喝長遠了,都覺得好。這是白酒尚未行銷全國的時代,也沒有一種名酒可以名重天下,人人皆知,而且渴望喝之的。辛亥革命后,盡管創辦實業成為一種新思潮,但是中國的釀酒業這種帶著濃厚鄉土基因的傳統行業還是比較小作坊制,加上政府控制,酒行業一直沒有大發展。民國政府如同清政府一樣加重酒稅的征收,有專門的征管機構,另外從海關的稅收記錄可知,酒類被歸于奢侈品一類,收取的稅費金額高達70%。稍遇災荒,各地方政府仍是以國民生計為主而頻繁實行禁止釀酒的政策,各個小作坊之酒難以行銷全國,也是自然的事情。政府的控制時緊時松。伴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為了清政府籌餉和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各地方政府放松了對傳統釀酒業的限制,西南各省的釀酒業得以逐步發展。到了民國年間,鹽業資本向釀酒業轉移的趨勢,又助推了這里的白酒業的發展。這一時期,西南白酒的發展成為中國現代白酒之路承前啟后的動力。清朝中葉以來,四川并未經歷長時間的大規模戰爭,入川的移民帶來的釀酒技術和消費需求結合本省原有的釀酒基礎,使四川的酒業生產能在晚清至民初繼續發展。民國時期四川酒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名酒,成為四川名酒史上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階段。瀘州大曲、綿竹大曲等大曲酒,在清代就已經是四川有名,并在全國開始為人所知。還有一些白酒在進入民國后漸有名氣,比如全興大曲、雜糧酒、郎酒和豐谷酒。1927年北伐戰爭結束后,中國經濟進入了“黃金十年”,茅臺酒卻仍然依靠鴉片貿易的繁榮得以往來于川黔之間。但這一時期的茅臺酒已經成為西南名酒,被很多名人國士所青睞。但是真正的大發展,還是民國政府遷都重慶之后。重慶當時聚集大批文化名人、專家學者,普遍開始喝大曲,馮亦代的朋友,一位留學回來的眼科專家,因為沒有洋酒,就用大曲來兌咖啡、橙汁做雞尾酒。西南的好酒,在一批文化人回到上海北京后,并沒有被忘懷,就這樣,逐漸有了全國的知名度。西南名酒的另一個機緣,來自于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臺渡赤水的時候,共產黨人在此種下了茅臺酒的情結,鋪墊了其日后的“國酒”地位。“外交禮節無酒不茅臺”之說其實起自民國,“西安事變”時,周恩來從延安飛赴西安,張學良宴請周恩來用的是他喜愛的茅臺;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飛赴重慶談判,蔣介石待客之酒也是茅臺。共和國的白酒天下新中國成立之初,燒酒仍沿用民國時代多種混亂的稱謂:高粱酒、土燒酒、汾酒、小酒等。當時白酒酒度由于無酒度表測量,更無統一標準,商場市肆也稱呼雜亂,叫作原干、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為了工業化的規范,新中國成立后,才將這種工藝和原料類似的燒酒,統一稱之為白酒。內地酒釀造作坊開始進行合作化改造,白酒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生產,工業化生產第一個問題是糧食供應問題,共和國的糧食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了統購統銷,酒廠非得納入計劃后,才能享受到糧食配給,所以小作坊逐漸倒閉或者關門,只有一些糧食特別富足的地區,還保留了一點合作制的小酒作坊,也不歸私人所有,傳統的中國師徒相授式的酒作坊開始納入了工業化體系。有了糧食的統購統銷,酒也被納入了統購統銷機制,和清末情況類似,酒精度高而相對更省糧的白酒逐步在全國推廣,而相比之下經濟價值不如白酒的黃酒,只在全國少量地區得以保留,例如紹興、江浙地區的酒風也為之一變。許多從前不喝白酒的地區,也開始飲用白酒。八大名白酒是1963年第二次評酒會評出來的:貴州茅臺酒、四川五糧液、安徽古井貢酒、四川瀘州老窖特曲、四川全興大曲、陜西西鳳酒、山西汾酒、貴州董酒。此次評酒會改變了此前白酒只有品種沒有品牌的歷史。在此之后,各地酒廠逐漸國有化,成了一家的天下。評上名酒帶來的現實好處,首先是流通許可的優勢。從剛剛解放起,因為運輸管制,如果不能進入計劃,沒有哪個產品能夠運銷到外地。第二個好處是,可以在糧食不夠的狀態下維持生產,無論是貴州茅臺,還是瀘州老窖,在困難時期,都還能有特殊供應的渠道,保證維持酒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