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裴城酒廠,梨林鎮裴城村到東天江多遠

1,梨林鎮裴城村到東天江多遠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駕車路線:全程約18.7公里起點:濟源市梨林鎮裴城食...1.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行駛4.1公里,右轉進入S3092.沿S309行駛1.7公里,直行進入S3093.沿S309行駛200米,過左側的南村約120米后,在第1個出口,朝濟源方向,右轉進入S3094.沿S309行駛12.2公里,過右側的西軹城村約300米后,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終點:東天江牙科

梨林鎮裴城村到東天江多遠

2,濟源的歷史沿革

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西周、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后屬晉國,再后屬韓、魏。秦代(前221-前206) 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漢代(前206-220) 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 。三國時代(220-280)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北魏后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并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 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元代,王屋縣并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準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 、濟源縣。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濟源的歷史沿革

3,濟源這個城市怎樣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為鄰。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總人口66萬人;其中市區面積2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66平方千米,城區人口18萬人。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原屬新鄉地區,后劃歸焦作,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副地級城市),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5個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屬于河南省直管市。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郵編:454650 代碼:410881 區號:0391 拼音:Jiyuan Shi  城市名片  ● 愚公故鄉  ● 濟水之源  ● 籃球之鄉  ● 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之一  ●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  ★ 國家衛生城市  ★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 全國文化模范市  ★ 全國體育先進市  ★ 全國籃球城市  ★ 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  ★ 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 省級文明城市  ★ 河南省園林城市  ★ 河南省雙擁模范城市  ★ 河南省人居環境獎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屬河內郡。 1942年7月,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58 年,濟源的蟒河治理工程受到國務院表彰。 1965年秋,“引沁濟蟒" 工程開工建設;1966年7月,總干渠通水。繼而孟縣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000多萬個,劈掉300多個山頭,建成長100余公里的總干渠和160余公里的29條干渠,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等媒體均有報道。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準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 1991年,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沁北電廠在濟源開始籌建;2002 年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在濟源境內的工程量占工程總量的80%。1996年7月,國家重點工程焦枝鐵路濟( 源) 襄( 樊) 段電氣化復線工程開通。 1996年12月,經河南省委批準,濟源從1997年元 月1日起實行省直管體制。 1997年1月,國家重點工程——侯月鐵路復線與焦 枝復線在濟源境內交匯工程——疏解區復線自動閉塞工程竣工。  社會經濟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城市規劃區面積5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籃球城、文化城、新行政區、世紀廣場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設施一流。  濟源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濟源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眾多,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一期、濟焦和濟洛高速公路等已經竣工,西霞院水庫、濟晉和濟運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河口村水庫、沁北電廠二期可望年內開工,這些項目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對推動濟源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層次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在18個省轄(管)市中,人均GDP排第2位。  近年來,濟源的城市建設始終者以“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強化管理、爭創一流”為指導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五創建”活動(創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強力推進城市化進程,1990年以來連續7次榮獲河南省城市“三優杯”競賽優勝獎,先后榮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  城市建設  本著“建設山川秀美新濟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的指導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則,我市對城市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躍上新水平。累計建設各類城市項目1289個,完成投資135億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間,完成了環城公路、世紀廣場、新行政區、污水處理廠、籃球城、湨河治理、新濟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品位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2005年,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41個,年度投資12.5億元。完成了愚公路、濟源大道、湯帝南路、太行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五路一橋”建設和文昌路、工業大道、新濟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綜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網15.89公里、供熱主管網8.15公里、供氣主管網13.52公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廁33座、垃圾中轉站33座,新增園林綠地5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7.6%,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稱號。啟動了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工作。完成小城鎮建設項目60多個,部分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城市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8萬噸,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氣工程,形成年產機焦35萬噸、日產煤氣18萬立方米的生產規模;日供生產、生活用氣8萬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已開始向城區部分單位和居民供熱,供熱管網正向市中心延伸;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先后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轉站、40座水沖式公廁和一座日處理200噸的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垃圾處理率達70%,城區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現象。  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余公里,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余畝的世紀廣場,并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余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余公里, 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余畝的世紀廣場,并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余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  現在,濟源市將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機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化率達到60%以上,市區人口達到50萬以上,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標。  交通通信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 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 310 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 107 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游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準,主要進出口及旅游路高標準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準,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旅游概況  濟源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托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游、辦大旅游”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游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并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游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 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里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于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后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后,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余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圣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游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于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筑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筑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余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筑“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幸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回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莊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莊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余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莊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莊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于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莊居委會、小劉莊居委會、三莊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莊居委會、段莊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余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于1992年11月25日,位于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莊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莊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莊居委會、宋莊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于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莊村、任莊村、白澗村、王才莊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后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莊村、靈山村、小莊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莊村、交地村、圪針莊村、北喬莊村、康村、郭莊村、南莊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于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后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莊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莊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莊前村、尚莊后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莊村、王寨村、西正村、董莊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莊村、谷堆頭村、古楊樹莊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余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莊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莊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莊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莊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莊村、泥溝河村、柏樹莊村、橋凹村、趙禮莊村、王禮莊村、邱禮莊村、中禮莊村、大郭莊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莊村、曹凹村、齊莊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莊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后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于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莊村、棗林村、衛莊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莊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莊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莊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莊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莊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于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余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余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莊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谷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后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于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莊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莊村、馬場村、蔣莊村、蓼塢村、泰山村、校莊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于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后村、沙西村、良莊村、小官莊村、小南莊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莊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莊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后榮村、前榮村、蕭莊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莊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于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莊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巖溝村、林仙村、曾莊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余人 代碼:410881200  位于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藥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后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莊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莊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于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莊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莊村、高莊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莊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莊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于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莊村、石匣村、羅莊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洼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莊村、麻莊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莊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莊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莊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后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于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莊村、官洗溝村、圪臺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莊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濟源這個城市怎樣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