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臺坤沙碎沙翻沙三者的區別
區別如下:區別一:原料破損率“坤沙”即是釀造原料小紅纓糯小紅粱約有20%的破碎率;“碎沙”是原料的100%破碎,將高粱打磨成粉末狀;“翻沙”和“竄沙”是用坤沙的丟糟加工而來的。區別二:生產周期坤沙”一年一個生產周期,重陽下沙開始新一輪生產周期,完全按照茅臺酒12987醬酒傳統工藝釀造:“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兩次投料”;“碎沙酒”生產周期相對較短,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磨碎的原料一般烤兩到三次即可以將糧食中的酒取完;“翻沙酒”和“竄沙酒”生產周期相比則更短。區別三:出酒率“坤沙酒”出酒率較低,五斤糧食出一斤酒;“碎沙酒”出酒率略高,約三斤糧食出一斤酒,與濃香、清香等其他香型出酒率相當。
2,什么是茅臺坤沙酒
所謂茅臺坤沙酒是指按照茅臺酒傳統工藝,采用原籽紅纓子高粱,在每年重陽節前后和酒曲按照1:1比例攪拌后(俗稱下沙),九蒸八曬七出:九次蒸煮,第一次蒸餾的原酒不要參入原料中,晾嗮,在釀造中,兩次投料,八次高溫堆積發酵(每次一周)八次下窖(每次一月),七次蒸餾取酒。取出的原酒窖藏三年,三年后勾兌調味,再窖藏一年,最后檢驗出廠。在遵義地區,“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最有名的即是當地產“紅纓子”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紅纓子高粱又稱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當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后產出的酒為“翻沙酒”。
3,茅臺的釀酒工藝起源于哪里
坤沙一詞,源自茅臺鎮“12987”工藝制作出來的坤沙酒,坤是當地的方言,沙,是指當地釀酒用的紅纓子高粱。坤沙酒,要歷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三年窖藏,缺少任意一個環節,都釀不出正宗的坤沙酒。而坤沙,代表的不僅是傳統的固態發酵工藝,更是堅持、穩當、固守原則的酒匠精神。坤沙也被稱作捆沙,意為捆住隨心所欲和滿頭雜緒,每行一步,都要克制和忍耐。從百年秉承的端午節前后制作酒曲,重陽前后取最清澈的美酒河水下沙,到三年窖藏和勾調,克己守則一直是每位酒匠人的必要修行。親自參觀過酒廠的酒友,會發現茅臺的酒坊里有很多必須遵守的原則。如進入之后不能帶明火,禁止吸煙,如果想進入酒窖,不能攜帶任何的電子設備……事實上,這些都是酒匠人自我約束用的,一瓶好酒的誕生,注定要摒棄很多東西。制作酒曲時,本就濕熱的空氣中,溫度會被調節至人體承受的極限,纖細的女子在酒曲上跳躍,踩踏,麥秸中飛出的蟲子附著在赤裸的皮膚上,也不見她們露出不適的表情。樸實的匠人為了快速降溫,赤腳翻覆剛出甑的滾燙酒糟,五分鐘不到,腳就被燙得通紅。而單是給酒糟降溫,一天就要重復無數遍。入甑蒸煮時,匠人們都要用特制的內窄外寬的簸箕,裝上酒糟,再平行抖動,篩糠一樣一層一層地鋪滿整個甑鍋。他們手臂上堅實的肌肉,就是這樣日積月累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