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京劇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
劇究竟有多少年歷史?近年來京劇史研究者們的說法有三。有云:京劇有二百年歷史;有說近二百年歷史;也有說百年來歷史。持第一種說法者認為,研究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不應忽略京劇形成之孕育期,即徽班進京(1790年)后的這段時間。不研究、不弄清這段歷史,不可能對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有全面的、科學的研究和理解。持此觀點者認為應將徽班進京這段歷史納入京劇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之中,即從1790年徽班進京至今,有213年歷史。持第二種說法的研究者們認為,徽班進京時,其演出仍屬地方戲曲,而京劇的形成,是在徽班進京幾十年以后的清代道光年間,因此時徽班進京的演出,從演出樣式到表演風格與徽班1790年進京時的演出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標志著一個新劇種的出現。若從道光元年的1821年算起,至今有182年歷史。持此論者稱京劇有近200年歷史。持第三種說法的京劇史研究者認為,京劇藝術真正有自身完美的藝術形式、風格是在清代的同治·光緒年間,當時演員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王瑤卿。若從同治元年(1862年)計算,至今京劇有141年歷史。若從京劇形成的角度去論及京劇形成的歷史年代,以第二種說法較為妥當~
西皮是京劇的主要聲腔之一。西皮的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導板、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回龍、快三眼、娃娃調、反西皮等等。 西皮-版式特征 西皮特征 關于西皮二六板式名稱的來源一種說法是:西皮二六板式由過門而命名,因為這個板式的過門旋律是十二板的長度,十二是由兩個六組成,故稱為“二六”。另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板式的節奏不快不慢,屬二流節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戲曲聲腔之一,元代在江蘇昆山產生。明代至清中葉以前非常流行,對于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影響。也叫昆曲、昆山腔。 淵源與發展元代后期,南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系。這時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后,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歷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2,京劇的來歷是什么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后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二黃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后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 十九世紀初年(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戲藝人李六、王洪貴等進京,并參加到徽班中演出。漢戲所唱的聲腔除了二黃之外,還有西皮。西皮是源于甘肅、陜西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地區后,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的?;?、漢藝人的合作,二黃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響,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當時,昆曲雖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藝術水平較高和受到當權者的支持,在北京戲曲舞臺上仍占有較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北京還有秦腔、京腔(由弋陽腔進京后演變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戲,都擁有一定的觀眾。徽班為了與昆曲、秦腔、京腔等劇種相對抗,適應北京觀眾的需要,在藝術上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在繼承徽調和漢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戲曲的長處,特別是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藝術,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步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1840年(清道光20年)以后,京劇正式形成。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角色行當也發生新的變化,擁有了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其中,有被稱為老生“三鼎甲”的余三勝、張二奎、程長庚。程長庚對京劇的形成貢獻很大,對京劇后來的發展影響很大,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紀后半期至二十世紀初年(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舞臺上活躍著享有盛譽的老生“三杰”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等。其中,譚鑫培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創造了影響巨大的京劇“譚派”,曾形成“無腔不學譚”的局面。后世老生的很多流派,都是從譚派演變而出的。這時的京劇經常被招進宮廷內演出,逐步取代昆曲數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的統治地位,成為流行于全國的大劇種。由于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劇又曾被稱為“平劇”。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二黃曲調蒼涼深沉,長于抒發悲郁激憤之情,分為正二黃與反二黃。西皮曲調活潑剛勁,長于表現昂揚歡快之情。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和吹腔。總之,京劇唱腔曲調豐富,旋律優美,節奏起伏,變化鮮明。 京劇的伴奏和配樂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即管弦樂,主要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以上稱為四大件),以及笛子、笙、嗩吶、海笛等。武場即打擊樂,主要有鼓板、大鑼、小鑼、鐃鈸,以及堂鼓、水鈸、大鐃、镲鍋、碰鐘等。 京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常演的有三四百個。
京劇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有著兩百余年的功史,據一些史料記載,大約在清朝的乾隆五十五年間,也就是公元1790年左右,由安徽的著名藝人高朗亭帶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了北京,當時非常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隨后又有“四喜”、“春臺”、“和春”等戲班相繼進入北京,歷史上稱之謂四大徽班進京。大約在1830年間又有湖北的漢劇,當時也叫楚調,也流入到了北京,因為漢劇和徽劇同于一流,因此它們經常合作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身段上、服飾上、化妝上都做了大膽的改革,再結合北京的語言,及民俗習慣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當時也叫“皮黃、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