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派盆景的風格特點有哪些
蘇派樹樁盆景分為規則、自然兩大類。專統的規則類的主要形式叫“六臺三托一頂”,將樹干蟠成6個彎,在每個彎的部位留一側枝,左、右、背三個方向各3枝,扎成9個圓形枝片,左右對稱的6片即“六臺”,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樹頂扎成一個大枝片,即“一頂”,參差有趣,層欠分明。陳放時一般都兩盆對稱,意為“十全十美”。與規則類相互共存的自然類,以剪為主,以扎為輔,對樹樁枝干用棕絲蟠扎成平整而略為傾斜的兩彎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橢圓形,中間略為隆起,盡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態,狀若云朵,并按照樹木的生長習性,為每根樹樁結“頂”,從此不再向上,而是向側枝伸展,使之更加豐滿、美觀。“頂”的位置因樁而異,因勢而變,以期達到整個造型構圖簡潔,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從而成為當代蘇派盆景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征。
2,蘇派色彩使用特點
大量的冷灰色中用少量高純度的暖色提起畫面精神,同理,大量的暖灰色中巧妙地穿插著冷色,如列維坦
點彩派也稱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派之后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并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 此派比印象派更進一步的運用科學化的描寫法追求對外光的表現。運用色彩的分割理論,即分割法作畫。從光學原理看,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畫家們在畫面上使用純色,不在調色板上調混顏色,這樣中間色是在觀賞者(離畫面有一定的距離)的眼中自然混合而產生的。 根據這個原理,他們將色調分割成七種原色——即太陽光的七色,作畫時即純用原色小點排列,利用人們眼睛自行把色彩混合,而把調色的工作直接訴諸視覺作用。例如:桃色是用白和紅色調成的,但如果把白色和紅色擺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觀者的眼睛在一定的距離看過去,仍有“桃色”的感覺。他們為了避免在調色盤上調色而造成色彩的混濁,因此嘗試以原色小點直接點在畫面上,保持色彩本身的純度和明度,使畫面色調鮮明而活潑。因為完全采用短筆觸點描的技法,所以“點彩派”就成為新印象派的別名。 新印象派的另一特色是在構圖上運用數理的構造,從色彩的細密分割、面全體布局,以至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人物遠近大小關連,均依固定比例分割、這亦即他們在繪畫上大膽導入希臘有名的“黃金分割比例”。從形態關系上追求韻律的統一,純然以造型手段表現出一種夢幻的詩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