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評價李白的詩句
- 2,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
- 3,有一首關于李白買酒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無事街上走提壺去買
- 4,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
- 5,李白的酒量問題
- 6,鑒賞李白的飲酒詩
- 7,李白寫的與酒有關的詩句
1,評價李白的詩句
杜甫有“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 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眾言皆可殺,吾意獨憐才”“李白斗酒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 韓愈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2,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
望文生義 ,按照現在的解釋 這句詩似乎在貶低李白 其實不然 李白喝酒不和我們現在人抽煙一樣嗎?有害卻人人愛。全無空度日之說!何況李白是斗酒詩百篇,有時候靈感的出現就需要靠外界的刺激。王勃的腹稿不也是如此。。。
因為他不得志,所以才借酒澆愁
李太白飲酒過多是不太好,但并非“空度日”,有時酒能助興嘛~~
恃才自傲!
3,有一首關于李白買酒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無事街上走提壺去買
壺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訴了壺中酒的變化及最后結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減(減肥斗)而光。求解這個問題,一般以變化后的結果出發,利用乘與除、加與減的互逆關系,逐步逆推還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可見三遇花時壺中有酒巴斗,則三遇店時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時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時有酒(1÷2+1)÷2+1斗,一遇店時有酒,即壺中原有酒的計算式為
[(1÷2+1)÷2+1] ÷2=7/8(斗)
故壺中原有7/8斗酒。
以上解法的要點在于逆推還原,這種思路也可用示意圖或線段圖表示出來。
當然,若用代數方法來解,這題數量關系更明確。設壺中原有酒x斗,據題意列方程
2[2(2x-1)-1] -1=0
解之,得x=7/8(斗)
解法一:方程: 設:壺中原有X斗酒。 一遇店和花后,壺中酒為:2X-1; 二遇店和花后,壺中酒為:2(2X-1)-1; 三遇店和花后,壺中酒為:2[2(2X-1)-1]-1; 因此,有關系式:2[2(2X-1)-1]-1=0; 解得:x=7/8; 解法二:算術法: 經逆推理得: 最后遇花喝一斗前:0+1=1; 最后遇店加一倍,則原有:1÷2=1/2; 第二次遇花喝一斗,原有:1/2+1=3/2; 第二次遇店加一倍,則原有:3/2÷2=3/4; 第一次遇花喝一斗,原有:3/4+1=7/4; 第一次遇店加一倍,則原有:7/4÷2=7/8 綜合以上得7/8斗...
[(1÷2+1)÷2+1] ÷2=7/8(斗)
7/8(斗)
7/8斗酒
4,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
痛飲狂歌,一種無奈,一種壯志未酬的心態,郁悶的釋放。
“痛飲狂歌”一詞的想法來自杜甫寫李白的詩,“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一生縱飲狂歌,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寫下無數的壯美詩篇。天馬行空的情懷,放蕩不羈的性格,于是被人奉為浪漫的詩仙。我無意效仿這樣的一個詩人,他的情懷也不是我所能學得來的,只是看著杜甫寫給他的這一句詩,心有戚戚。一個肆無忌憚之人,一個為他人所不能為之人,他有的痛誰人了解啊?“有大道朝天開,我獨不得出”的苦楚,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無奈,有“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悲涼,那些痛,是否一樣是痛徹心扉呢,甚至更甚呢? 我常想著,如何讓自己更好的不為自己的痛所傷,當一個人把痛隱藏起來的時候,他就只能自己醫治自己。如受傷的野獸獨自躲在無人知曉的山洞里舔傷口,恰如自憐的悲哀。喜歡喝酒、喜歡唱歌的感覺是那么的好。一切煩惱,一切的疼痛都會忘卻。也許真是杯酒能解千般愁,而音樂是療傷圣藥,雖然有時候它更像在你的傷口上灑把鹽。歌聲過后,一切歸于沉靜之后,我們就開始慢慢地把傷口愈合,直至忘記傷疤。 每人的痛都痛在自己的心里,生活潦倒的,妻離子散的,淪落天涯的,還有為名所累的,站在高處不勝寒的。浮海蒼生,萬般微笑僅代表一種幸福,千行的眼淚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人說“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隨性如詩仙李白者,我們在他的詩里品嘗他的痛飲狂歌之痛。 唐·杜甫《贈李白》 秋天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今譯] 無限量的飲酒,無節制的放歌,白白消磨了歲月;恣縱不羈,懷抱高遠,又有誰來賞惜你的勃勃雄心? [賞析]《杜詩鏡詮》引蔣弱六的評語,說“是白(李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首最簡,而足以盡之”。這二句以遺貌取神的手法,寫作者對李白痛惜賞愛的摯友之情。“痛飲狂歌”,概說李白千首狂歌、一杯痛飲、放蕩不羈的詩酒生涯;“空度日”,點出如此生涯,對李白來說,乃是一種基于身世落拓堪悲的內心痛苦。“飛揚跋扈”,“扈”據《說文》:“尾也”,“跋扈”即潑動的大魚之尾,此四字,指李白渴望舒展懷抱的神情心態;“為誰雄”,是哀憐這位絕世天才無法用世的廣大寂寞。全聯著力以心靈與感情來突出對象,而不為瑣瑣往來之事跡所拘,表現了作者對李白心心相印、痛之彌甚、愛之彌深的深厚情誼。在句式上,這兩句運用自對與互對并重的手法,如“痛飲”對“狂歌”,“飛揚”對“跋扈”,“空度日”對“為誰雄”,使全聯在“語平意側”中,顯露出“流動之致”(見《杜詩詳注》)。 我覺得李白是在借酒銷愁,他喝酒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但是,這似乎沒有什么值得褒獎的,借酒銷愁愁更愁,明知如此卻不自制,豈不是自甘墮落?他整天在惶惶中度過,只知道把酒問月,只知道對影成三人,卻不知展示更多的才能.在這一方面,杜甫可謂是和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吧,才成就了詩仙和詩圣,也注定一個是浪漫主義,一個是現實主義.
5,李白的酒量問題
書上有說1甕的,但是不怎么可能,1甕25升(大約),就是喝水也喝不下.再說古代的米酒不怎么醉人,也比啤酒醉人啊,我估計7 .8 升不得了了
無量唯心
在當時來說,李白的酒量是很大,一杯接一杯的猛灌,可惜那時的酒是低度的,相當于現在村里釀造的米酒.若換了是現在,來兩瓶五十幾度的高梁讓他灌下,立刻就讓他橫趴在那兒 給你說說古代的酒,你就知道李白的酒量是怎么樣的。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6,鑒賞李白的飲酒詩
杜甫盛贊李白的詩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負地說“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他的詩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極盡夸張之能事,一旦詩興大發之時,豪情便噴薄而出,一瀉千里,但又收放自如,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將進酒》即為明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正因為人生苦短,壯志難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卻不屬于悲觀一類,這時的李白雖已被賜金放還,為朝庭所棄,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淪頹廢,與友人岑勛和元丹丘登高宴飲,酒酣賦詩,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就“須盡歡”,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肯定自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已跳出了一般讀書人或士大夫的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結,大有“君子坦蕩蕩”之風;“千金散盡還復來”,更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古代讀書人視金錢如糞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貴,散盡還復來,何必斤斤計較一餐貴賤,更不是假惺惺地裝出“金錢乃身外物”的嘴臉來,讓人生厭。他在詩中表現出來的豪邁之氣令人嘆服,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為之一振。酒宴至此,漸入高潮,詩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變客為主,殷勤致意,頻頻勸飲,“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并手持酒杯,高歌助興,“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詩中有歌,真是神來之筆,怪不得大詩人杜甫連連驚嘆“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鐘鼓饌玉”指的是富貴人家的生活,古時大貴之家宴飲時,鳴鐘列鼎,美食如玉,歌舞助興,以示富貴,而在詩人眼里卻“不足貴”,他所渴望的是“但愿長醉不復醒”,這簡直就是醉話,是無奈之語,是激憤之語,決非真言。李白年青之時就有“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之志,所以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也就是在他四十二歲時,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李白竟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而此時的李白,因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擠,不得不放棄官宦生涯,在他的詩作《行路難》中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長久積郁在胸的不平之氣,一下子噴發出來,這才是李白的真性情。如果把這一句和“但愿長醉不復醒”兩相對照,不難看出李白此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沮喪,而在沮喪之余,又無可奈何地為之找來一些依據和借口,聊以自慰:“古來圣賢皆寂寞”,只有善飲的陳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載美名。言外之意,自己善飲,也必將傳名于后世。就是在這種極度的痛苦之時,他的那種自信,那種狂傲,依然故我,真是千古一人。“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宴飲至此,又出現了一個高潮。此時的李白恐怕已有十分酒意了,竟然一邊埋怨主人錢少,飲酒不能盡興,一邊又提出了建議,讓主人把“五花馬、千金裘”典當買酒,大家一醉解萬古之愁,真是醉人快語,語驚四座,憑這一句就足可名傳后世,令古往今來的酒徒們瞠目。李白一向有一擲千金的飲酒習慣,在他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就曾豪邁地寫到:“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如此豪情,確實少見,更何況是以客人的身份勸主人典當千金以買一醉,真是匪夷所思,聞所未聞,恐怕千百年來也只有李白能偶一為之。
李白酒詩最負盛名的當屬《將進酒》,此詩約作于李白出翰林“賜金放還”后,借此抒瀉胸中的積郁憤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開篇起勢高峻,以黃河之永恒壯偉襯出生命之短促渺小,人生悲慨已極,故如壯浪姿縱,勢不可擋。“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由悲生命之渺小,轉作歡杯中之世界,墨酣筆暢地寫痛飲豪舉,何其自信,何其灑脫! 李白特別看重友情,曾云“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李白曾從秋浦前往安徽涇縣桃花潭,村中有一性情中人汪倫自釀美酒相待,臨行又踏歌相送,李白故贈此詩相謝,《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暗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試看“深千尺”的美麗清澈的桃花潭水,但猶有“不及”,其別情之純之深,令人尋味。 李白26歲時,也是風流倜儻、躊躇滿志,時初游金陵擬赴廣陵,在朋友餞行的酒宴席間寫下了《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客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陽春三月,金陵古都楊柳飄絮,小小酒店醇香四溢,吳姬美麗而多情,她似乎看穿了詩人的心思,軟語勸飲,簡直快要消磨了詩人的雄心壯志。 高潔清朗的明月,是詩人的最愛,傳說李白身穿錦袍,游于安徽馬鞍山采石江中,因酒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也許,命中注定那就是詩人與明月的最后相約。其《月下獨酌》塑造了一個孑然不群,飄逸脫俗的追月詩仙。“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醉時同交歡,醒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花間美酒一壺,自斟自酌而無人相伴,若說孤獨,月影交歡,長歌曼舞,幾多狂浪疏放,若說不孤獨,與月與影醉飲行樂,又幾多無聊無奈。醉時共飲同歡,醒后卻又悠然分散,詩人寧愿與明月永遠交游,忘卻世情,共赴高遠浩渺的銀河,那就是詩人與明月的三生之約啊!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酒,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三年在長安寫的。當年春天,賀知章請度為道士,玄宗許其還鄉。李白送賀知章歸越。三月,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賜金,離長安而去。此詩應是寫于這段時間。此詩取名于‘月下獨酌’,包含李白最喜愛的兩個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獨、不得志、愁悶之意蘊。如[唐]王昌齡《送人歸江夏》詩:“曉夕雙帆歸 鄂 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宋]蘇軾《送小本禪師赴法云》詩:“孤月掛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見,“月”在中國文人心中一般來說讓人產生一種孤寂之感,正如神話傳說中那清冷的廣寒宮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眾人都知它是孤獨苦悶時的慰藉之物,同時也知“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結果。李白愛“月”愛“酒”,足看見他在塵世生活的孤寂與無可奈何。同時,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極大的向往,這一向往同樣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于是在這深層痛苦的引發下,才產生了李白的永樂浪漫情懷。而這首《月下獨酌》正是這一情懷的真實映照。開篇第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開題明意,指出自己的“獨”。也正是在這種極度苦悶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對酌傾訴,才能夠產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主義想法。有二人相伴,本應感到滿足,但畢竟是幻化出來的意象,又豈能達到預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展開了其矛盾的心里斗爭。月影本是無情物,但為了及時行樂,也只能“暫伴”。這便是李白,渴望知己,卻無知己,沒有知己,卻向往知己的一種心態。接著,對知己的渴望戰勝了現實中的情況,李白在酒的作用下,產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的情形。認為月和影都于自己產生了共鳴。在“我”歌唱的時候月被我感動了,在我跳舞時,影也隨我一起舞動。然在這歡快之時,李白的孤寂之感卻又悠然而生。感到現在我們雖在一起對飲買醉,交互情感。可是當醒來時便各自分開了。讓讀者也不由了產生了一種為其悲痛之情。最后兩小句話峰又轉,“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聲明現實的殘酷并不能壓制自己對理想的渴望。現實中不可的事,我們可以相約到遙遠的天際去。當然,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終思想。這只是他在現實中不得志的情況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對出世入世的糾結。參考文獻:[1][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評注》張忠綱評注,齊魯書社[2]袁行霈《苦悶的寄托-談李白的》《古典詩詞名篇鑒賞集》中華書局 http://wenku.baidu.com/view/28daa7f67c1cfad6195fa737.html
7,李白寫的與酒有關的詩句
月下獨酌其四 內容: 窮愁千萬端。 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 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 屢空饑顏回。 當代不樂飲。 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 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其二 內容: 天若不愛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 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 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 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 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 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一 內容: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將進酒 內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把酒問月 內容: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陵酒肆留別 作者: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其一 春風東來忽相過。 金樽淥酒生微波。 落花紛紛稍覺多。 美人欲醉朱顏酡。 青軒桃李能幾何。 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 日西夕。 當年意氣不肯平。 ( 平一作傾 ) 白發如絲嘆何益。 其二 琴奏龍門之綠桐。 玉壺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與君飲。 看朱成碧顏始紅。 胡姬貌如花。 當壚笑春風。 笑春風。 舞羅衣。 君今不醉將安歸。 ( 將一作欲 ) 待酒不至 玉壺系青絲。 沽酒來何遲。 山花向我笑。 正好銜杯時。 晚酌東窗下。 ( 窗一作軒 ) 流鶯復在茲。 春風與醉客。 今日乃相宜。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醉來脫寶劍。 旅憩高堂眠。 中夜忽驚覺。 起立明燈前。 開軒聊直望。 曉雪河冰壯。 哀哀歌苦寒。 郁郁獨惆悵。 傅說版筑臣。 李斯鷹犬人。 □起匡社稷。 【焱欠】 寧復長艱辛。 而我胡為者。 嘆息龍門下。 富貴未可期。 殷憂向誰寫。 去去淚滿襟。 舉聲梁甫吟。 青云當自致。 何必求知音。 對酒 勸君莫拒杯。 春風笑人來。 桃李如舊識。 傾花向我開。 流鶯啼碧樹。 明月窺金□。 【壘土換缶】 昨日朱顏子。 ( 日一作來 ) 今日白發催。 棘生石虎殿。 鹿走姑蘇臺。 自古帝王宅。 城闕閉黃埃。 君若不飲酒。 昔人安在哉。 對酒憶賀監二首 并序 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 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后對酒。悵然有懷 而作是詩。 其一 四明有狂客。 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 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 翻為松下塵。 ( 翻一作今 ) 金龜換酒處。 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 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 為君臺沼榮。 人亡余故宅。 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 凄然傷我情。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 披君貂□□。 ( 君一作我 ) 【衣詹】【衣俞】 對君白玉壺。 雪花酒上滅。 頓覺夜寒無。 客有桂陽至。 能吟山鷓鴣。 清風動窗竹。 越鳥起相呼。 持此足為樂。 何煩笙與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 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 醉后發清狂。 其二 船上齊橈樂。 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 爭拂酒筵飛。 其三 劃卻君山好。 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 醉殺洞庭秋。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 日晚湘水綠。 孤舟無端倪。 明湖漲秋月。 獨泛巴陵西。 過憩裴逸人。 巖居陵丹梯。 抱琴出深竹。 為我彈昆雞。 【昆鳥】 曲盡酒亦傾。 北窗醉如泥。 人生且行樂。 何必組與圭。 【王圭】
將進酒 金陵酒肆留別把酒問月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月下獨酌四首山中與幽人對酌 玉壺吟 將進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太多了,我只記得《行路難》。
將進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飲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月下獨酌其四 內容: 窮愁千萬端。 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 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 屢空饑顏回。 當代不樂飲。 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 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其二 內容: 天若不愛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 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 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 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 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 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一 內容: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將進酒 內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把酒問月 內容: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陵酒肆留別 作者: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其一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落花紛紛稍覺多。美人欲醉朱顏酡。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當年意氣不肯平。 ( 平一作傾 )白發如絲嘆何益。其二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 將一作欲 ) 待酒不至 玉壺系青絲。沽酒來何遲。山花向我笑。正好銜杯時。晚酌東窗下。 ( 窗一作軒 )流鶯復在茲。春風與醉客。今日乃相宜。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傅說版筑臣。李斯鷹犬人。□起匡社稷。 【焱欠】寧復長艱辛。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對酒 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 【壘土換缶】昨日朱顏子。 ( 日一作來 )今日白發催。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蘇臺。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 對酒憶賀監二首 并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后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其一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 翻一作今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其二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 披君貂□□。 ( 君一作我 ) 【衣詹】【衣俞】對君白玉壺。雪花酒上滅。頓覺夜寒無。客有桂陽至。能吟山鷓鴣。清風動窗竹。越鳥起相呼。持此足為樂。何煩笙與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其二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其三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 日晚湘水綠。孤舟無端倪。明湖漲秋月。獨泛巴陵西。過憩裴逸人。巖居陵丹梯。抱琴出深竹。為我彈昆雞。 【昆鳥】曲盡酒亦傾。北窗醉如泥。人生且行樂。何必組與圭。 【王圭】
飲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李白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李白一生嗜酒。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古時的酒店時里,都掛著“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 李白的酒癮是很大的。在給妻子的《寄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陽行》詩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在《將進酒》詩中說:“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些數字雖不免有藝術的夸張,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卻也是事實。 關于李白喝酒的傳說很多。說李白賓居任城時,與孔巢父等五人相識,他們一起在徂徠山中每天飲酒沉醉,被世人稱為“竹溪六逸”。又說李白酒醉泛舟在采石磯附近的江面上,見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