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土司府門前是獅子還是麒麟
你好!一般符門前放的都是麒麟。謝謝采納
{0}
2,酉陽縣土司府酒業有限公司怎么樣
酉陽縣土司府酒業有限公司是2014-04-29在重慶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于重慶市酉陽縣板溪輕工業園區二期標準廠房三號樓。酉陽縣土司府酒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2423048574411,企業法人余燕秋,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酉陽縣土司府酒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黃酒、其他酒(配制酒、發酵酒、露酒、糧食釀造酒灌裝)、果酒研發、生產加工、批發及零售;農產品種植、購銷;農產品深加工、批發及零售;利用互聯網平臺對黃酒、果酒、農產品、調味品、飲料進行銷售。(以上范圍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經營的不得經營,國家法律、法規規定應取得前置許可的,待取得前置許可后方可經營)。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酉陽縣土司府酒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1}
3,聯合國認可的土司府在什么地方
永登土司府又稱連城魯土司衙門,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距離永登縣65公里,是甘肅、青海邊境眾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宮殿式古建筑群。是由魯土司衙門、妙因寺、土司花園三部分組成。是我國目前歷史最悠久,建筑最宏偉,保存最完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重點援助的一座土司衙門。然而由于它坐落偏僻,交通不便,很少被外界所知。
{2}
4, 愛寶療栓劑和溶液在重慶什么地方能買到呢 重慶
新橋醫院或者是你去南平區府那一段路 全重慶市的醫藥公司的批發店都在那里 也能買到
5,重慶私藏了30個古鎮比江南的古鎮還美嗎
提起 古鎮 ,幾乎所有人會先想到 江南 ,卻鮮有人想起 重慶 。細細了解一番你會發現,重慶一座城居然藏了那么多 山水古鎮 ,相比江南的 水鄉古鎮 ,這里自然氣息更濃郁,它們多數與世隔絕,樣貌如初。 重慶的古鎮,大多扎根于茶馬古道,或是矗立于長江之濱,在青山綠水之間,古樸中隱約透著靈氣,多看一眼,就想在此虛度時光… 松溉古鎮 十里老街的沉靜 松溉古鎮,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長江上游規模最大的古鎮!電視劇《幸福照相館》曾在此取景拍攝。 滾滾流過的長江賦予了它氣魄與靈動、斑駁的老土墻是它歷經千年的滄桑、街道上的青石板路記錄著它最愜意的時光。 地址:重慶永川區南部 西沱古鎮 云梯上的寧靜古鎮 ?西沱云天 這座長江邊上的西沱古鎮,曾與周莊、烏鎮一道,是最早入選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的十個小鎮之一。因地臨長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望,有“一腳踏三縣”的稱譽。 西沱有一條擁有千年 歷史 的古街,1124步臺階,高差160米,彎彎曲曲的古街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因此被稱為云梯街,成古鎮一景。 西沱古鎮依山傍水,給人一種大隱于市的感覺。蜿蜒曲折的古鎮道路,高低錯落的吊腳樓,清幽的老鎮生活,讓人會在不自覺間卸下城市的浮躁,縱情于這青石板坡的怡然自得里。 地址: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寧廠古鎮 上古鹽都,巫巴故鄉 寧廠是重慶巫溪縣生產泉鹽的古鎮,古稱大寧廠。坐落在大寧河支流后溪河口的南北兩岸,街道沿岸分布,如今雖房舍店鋪密布,但大多已是殘垣斷壁,荒廢多時,頗有滄桑味道。 在這全長約為1.5公里的“半邊街”上徘徊,還能見到過去廟宇樓臺、古老鹽泉、舊式鹽廠、廢棄碼頭等遺跡,卻有一片秋風蕭瑟之感落入心頭。 地址:重慶巫溪縣 走馬古鎮 小城大事的人生 走馬古鎮位于成渝古驛道上,走馬鎮 歷史 悠久,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中國曲藝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村落”。鋪滿青石的老街,古舊斑駁的老宅,斜倚門框的老人……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不輸江南古鎮。 地址:重慶九龍坡區西部 塘河古鎮 青山綠水的溫柔 塘河這座古樸蒼勁的小鎮,有著迷人的古建筑文化,樸實無華的民俗民風,風光如畫的景色,它也是重慶首批 歷史 文化名鎮。 塘河古鎮雖很小,但是卻異常的寧靜,或許是開發少加上進去的路不是很好走之故,鮮見游人,正好滿足城市人對古鎮的那種期盼。 地址:重慶江津西南部 偏巖古鎮 石橋竹樓的優雅 改編自老舍先生小說的同名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據說這部幫范偉拿下金馬獎影帝的電影,就是在偏巖古鎮拍攝的。 偏巖古鎮(重慶北碚),完好保存了昔日古香古色、樸素典雅的建筑風情,木吊腳樓錯落有致地筑于平靜的水面上,在這里沏茶小憩,聽聽百年戲臺傳頌蕩氣回腸的故事,與打牌、曬太陽的當地人一起過慢節奏的生活,閑適而安逸。 地址:北碚區東北部金刀峽鎮 中山古鎮 行禪 養生 、朝圣愛情 依山而建的中山古鎮,在一層層青石壘砌的河街堡坎上,悠然排列著一長溜木板青瓦吊腳樓房,自然蜿蜒而下,高低錯落有致,像蟄伏著的長龍,安恬地臥于青山綠水懷中。 地址:重慶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源頭 濯水古鎮 浴火重生的風雨廊橋 濯水古鎮,起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漸衰落,是渝東南地區最負盛名的古鎮之一。 走過橫跨在阿蓬江上的風雨廊橋——滄浪橋,踏上古鎮的青石板街道,歲月深處的回響瞬間將思緒帶入 歷史 云煙。 地址:重慶黔江區濯水鎮 淶灘古鎮 濱江古鎮的歲月 淶灘古鎮建于宋代,是中國首批 歷史 文化名鎮,清代建筑文昌宮保存完好,古戲樓外欄木刻浮雕令人嘆為觀止。中國十大古鎮之一、首批“中國最美的村鎮”。 淶灘古鎮特色:甕城、淶灘八景、古廟建筑群、二佛寺南宋石刻,古鎮濱臨渠江,自然風光優美,明清民居高低錯落,老街小巷古樸典雅,清代修筑的甕城現保存完好,重慶僅有。 地址:重慶市合川區東北 金剛碑村 人煙稀少卻無比祥和 金剛碑這個原始古樸、保留著川東傳統建筑的村落,已經有300年的 歷史 了,抗戰期間大批文人墨客曾住于此,為原本古樸的小鎮增添了幾分瑞色。不過遺憾又欣慰的是,小鎮從2018年開始修繕,為期2-3年。 地址:重慶北碚區北溫泉鎮金剛碑村 清泉古鎮 掩藏在大山深處的古老鄉場 知者甚少的小鎮,說是重慶最低調的古鎮也不為過。在烏江邊,從龔灘古鎮乘船沿江上行,就能來到清泉古鎮,這是一個掩藏在渝黔大山深處的古老鄉場。 地址: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泉鄉 龍潭古鎮 時光穿梭的石板街 龍潭古鎮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自秦統一全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 歷史 。這里有1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280多個四合院,500余棟古樸幽靜的古民居。 龍潭古鎮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墻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在這里光線一寸寸的挪移,停下來,靜下來,仿佛能感受時間的撫摸。 地址: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豐盛古鎮 靜謐悠遠的山寨 豐盛古鎮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是 歷史 上“一腳踏三縣”的要塞險關,素有“長江第一旱碼頭”之稱。 豐盛古鎮的巴渝古商業文化氣息充蘊于古街古巷之間,構成獨特的古鎮風韻和文化遺產。古鎮上建有4個場口,根據地名方向分別為:木洞場口、洛磧場口、南川場口、涪陵場口。 地址:重慶市巴南區東北部 龍興古鎮 蕩漾在心的恬靜 經過600余年滄桑歲月,龍興古鎮(重慶渝北)上的寺廟、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樓、牌坊、戲臺、石橋等典型建筑,仿若穿越回那個年代。 地址:重慶渝北區東南部 白沙古鎮 川東文化重鎮 白沙古鎮(重慶江津)據說已有1700多年 歷史 ,有著整齊劃一的吊腳樓民居,還有仿佛置身諜戰片中的白沙影視基地。 地址:重慶江津區西部 東溪古鎮 川東第一山水古鎮 △攝影/重慶孫行者 東溪古鎮有1300多年 歷史 ,其環境獨特、民風古樸、文化豐富、技藝精妙、布局別致,素有“渝南第一山水古鎮”的美譽,是中國國家 歷史 文化名鎮、“重慶十大名鎮”之一。 東溪古鎮有著異于其他古鎮不同的色彩!因為在這里,她有著精心梳妝古鎮嫵媚的身姿和美麗迷人的風情。 地址:重慶綦江區南部 洪安古鎮 土家苗寨風情 洪安古鎮,其實并不“古”,因為它沒有悠久的 歷史 ,也沒有古跡。它之所以有名,是與湖南茶峒鎮(后改名“邊城鎮”)僅相隔一條小河,茶峒鎮就是沈從文小說“邊城”故事的發生地。 洪安是重慶、貴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一腳踏三省“渝東南第一門”之稱,正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原型。 地址: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雙江古鎮 巴蜀古鎮風韻 建于明末清初的雙江古鎮,是一個山水霧中的小鎮。這里的明清建筑保存非常完好,星羅棋布,古色古香,被譽為清代一條街。這里還有許多名人故居。 地址:重慶潼南縣西北 羅田古鎮 美麗低調的山鄉小鎮 羅田古鎮始建于明代,距今四百多年 歷史 。放眼望去,古樸典雅的氣息一下就撲面而來,到處是古建筑,古橋,古塔,古街道,古四合院,古題刻,古寺廟,古墓群… 地址:重慶萬州區城南部邊陲 大昌古鎮 三面環水的袖珍古鎮 大昌古鎮始建于晉代,已有1700多年 歷史 。它是三峽地區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重慶最具 歷史 價值的古鎮之一,一座“四門可通話,一燈照全城”的“袖珍古城”。 地址:重慶巫山縣境內小三峽風景區 河灣山寨 中國最美的土家山寨 河灣山寨被譽為“中國最美土家山寨”、“土家族發祥地”,至今已有647年 歷史 ,因土家人的母親河酉水河彎曲流淌于境內而得名。 河灣山寨隱藏在山水之間,宛如桃花源般的天然秘境,這里聚集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部落。 地址: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土家十三寨 背后青山 面朝溪流的吊腳樓群 土家十三寨沿一條清澈的板夾溪分布,兩岸群山高聳,森林茂盛,民居依山臨水而建。土家人在這世代繁衍生息,獨特的民族風情存留千年。 所有寨子都是背靠青山,面朝溪流。木板木架結構,木起瓦蓋,是十三寨建筑的最大特色。 地址:重慶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 犀牛古寨 藏在山谷里的原始古寨 犀牛古寨,一個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土家山寨,一座建在溶洞上的吊腳樓群,一群藏在山谷里的原始村落,一處古樸安寧的世外桃源。 清晨一絲薄霧在寨前屋后如白絹般縈繞,那古老的吊腳樓若隱若現,郁郁蔥蔥的田園霧氣騰騰,仿佛這就是一個跌落人間的仙境。 地址:重慶武隆區土地鄉天生村 郁山鎮 唐朝太子的流放地 郁山鎮是古時黔州所在地,流放過四位唐朝太子,可謂是“龍子折戟處”。但這里民風淳樸、崇尚自然,到處呈現出一派悠然恬靜,夕陽牧笛,鳥語炊煙的田園風光。 彎彎的古鹽道,走馬轉角樓的四合院,高墻的土家大院,吊腳樓的苗宅,封火墻高聳的石街,木構的瓦房,雕花的窗欞,古榕依樓,小橋流水…… 地址: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萬靈古鎮(路孔古鎮) 武林小鎮的絕學 萬靈古鎮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因有豐厚的 歷史 底蘊和淳樸秀美的水鄉風光聞名遐邇。 走進萬靈,古樸的畫面映入眼簾,青瓦青磚,褪色的木門,磨光的的石板路,泛著青苔的巷壁,陳舊樸實。還有古拙簡樸的祠堂,古樸雅致的古寺,盤根錯節的古樹…… 地址:重慶榮昌區城東 安居古鎮 景色清幽風光旖旎 安居古鎮同被列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 歷史 ,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有安居樂業之意。 去安居古鎮一定不要錯過:安居八景、九宮十八廟、彩扎工藝。 地址:重慶銅梁區 藺市古鎮 有一條建在橋上的洋人街 四面環山三面繞水的藺市古鎮,已有300多年的 歷史 ,清朝時被朝廷命名為“君子鎮”。這里的 歷史 遺跡和文物眾多,最遠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順著古老的石板路走下去,最獨特的就是邂逅建在橋上的洋人街,各式建筑簇擁串聯在一起,古今并存,頗有一番風情。小鎮雖然冷清,倒也恰好還原了小鎮本該有的樣子:靜謐、安寧、舒心。 地址:重慶涪陵區西部 磁器口古鎮 一江兩溪三山四街 磁器口,當屬重慶歷來的招牌古鎮,始建于宋代。曾經“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如今徜徉在這一江兩溪三山四街之間,既古色古香,又文藝多情。 它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征,一座被贊譽為“小重慶”的千年古鎮,穿梭在老街上,可見榨油、抽絲、制糖、捏面人、川戲等傳統技藝,還有各種讓人流連忘返的傳統小吃和茶館… 地址:重慶沙坪壩區嘉陵江畔 龔灘古鎮 千里烏江,百里畫廊 龔灘古鎮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重慶第一 歷史 文化名鎮,位于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隔江與貴州沿河縣相望,也是酉陽“千里烏江,百里畫廊”的起點,被譽為“烏江畫廊核心景區和璀璨明珠”! 雖然現在的龔灘古鎮是一個“原物原樣”搬遷復建的新鎮,但仍然把古鎮風貌勾勒得惟妙惟肖,而且規模龐大! 2017年11月還被評選為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之一。 如果是第一次來,它一定是比你想象中更美的地方!青山綠水吊腳樓,特色 美食 土司府,蘊含著不少土家族苗族的文化。 地址: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6,重慶也沒得正宗的全麥面包撒
全麥面包?有啊!在麥德龍。我每星期都會買一個大的吃一星期。楊家坪沁園的全麥面包可以嗎?像是土司的哪種。
7,古代江西人遷移貴州是怎么回事
一、江西人口的三次大遷徙 在漢代之前,江西人口并不稠密,至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總數也不過37萬,列全國第十七位,由于戰亂等種種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并隨著江西經濟的發展,江西人口迅速上升,到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萬,超過當時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五省總和,列全國第一,江西出現了地狹人稠的局面。古代人口,90%是農民。缺田少地的農村人口為謀求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不得不踏上遷徙的征途。 據江西教育學院年逾九旬的章文煥教授研究認為,明清兩朝,江西省有過三次人口大遷徙。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發生在明代初期,即所謂“江西填湖廣”。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后,不斷進兵湖廣和云貴,都以江西為基地,軍需給養任務繁重。而且稅務名目繁多,如戶口、起色(本色)、折色、存留、額辦、歲辦、歲派、雜辦等五花八門,還有派夫、派銀、派物等差役,百姓難以承受。而為了招攬移民耕墾,朱元璋在兩湖地區實行放寬賦稅的政策,故許許多多江西農民紛至沓來。 江西第二次農民大遷徙,發生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進云貴”,其原因起于豪富占田。有錢有勢的大戶們巧取豪奪,占田占地,并弄虛作假轉嫁差役于農民。嘉靖八年贛南巡撫周用上奏朝廷,列舉了豪門向農民轉嫁田賦的花樣有十余種。官府與豪門勾結,致使農民走投無路,上山為匪者有之,加入農民暴動者有之,而大多數破產農民則背井離鄉去尋找生路。湖廣平原落戶已很困難,不少流民只有遠走云貴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區。據葛劍雄編《中國移民史》,江西在云南民籍軍籍移民有70多萬,其中軍籍25萬,流民近30萬。拿當時全國人口基數來算,這一數據己很可觀。 江西第三次農民大遷徙,發生在明末清初。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以及張獻忠稱帝、吳三桂反清,戰爭不斷,致使四川人口大減,田園荒蕪。康熙年間,四川巡撫張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議遷移湖廣民眾來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其他省民在川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入籍考試”,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相對輕得多的租稅,吸引在江西山區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贛人展開了以四川為目標的一次新的人口遷徙。 在故鄉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農民來到這些人稀地廣的地方,開墾土地,繁衍生息,他們將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這里。明末清初,江西奉新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總結的工農業生產經驗也通過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帶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二、多種形式的軍政移民 黔史上最早的一次官方移民發生在漢代,大規模的軍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發動的。明
王朝建立后,敵對勢力并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東北的納哈出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仍繼續使用元朝年號,各稱雄一隅。朱元璋分析當時的戰略態勢,認為云南距蒙古極遠,決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左右副將軍,揮師三十萬直指云貴,次年將云南平定。這一軍事行動史稱“太祖平滇”,又稱“調北征南”。朱元璋義子沐英受命率萬余官兵留守,其余部隊在皇旨“就地屯田養兵,家屬隨后遂焉”的帝令下,分散于黔中廣大地區,軍士們在這里筑隴構圩,開荒辟地。據估算,明代先后進入貴州的官兵,總數為213108名。這些軍人亦軍亦民,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戰略后方,從而也為當今貴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屯堡文化遺產。 參加平滇戰役的官兵,江西籍的占有很大比例,從戰后立功受賞者數量可估計。《明太祖實錄》中記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錠賜江西等處軍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賞江西袁州等衛隊從征云南官軍鈔四萬九千錠。據清愛必杰《黔南職方紀略·土司》記載,貴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絕大多數,大都是洪武年間“有功”的軍官。可以肯定,軍屯中,有不少軍士來自江西。 在許許多多當代貴州人的家譜中,關于其祖先從江西隨軍來黔的記載不計其數。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詹家屯曾氏族譜記:“曾鞏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征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 《貴州黃平王家牌王氏宗譜》記載,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間隨父由江西來到黃平舊州,王倒犁與苗寨女潘“阿扁”結為連理。王朝文老省長就是王家牌族人。 貴陽市花溪區鎮山村有“班李不能成親”的祖訓。該村先祖李仁宇將軍于明代中期,從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受命入黔。李夫人因水土不合染病去世,將軍與布依女班氏結緣入住鎮山,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隨父姓,次子則姓班,而今己傳17代。 畢節撒拉溪路氏,先祖從江西隨軍入黔,路元升于清雍正中歲貢后,其子孫中出三位進士。 和軍屯同時出現的還有商屯、民屯,這些屯堡中,也來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貴州來的贛籍官員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員還建樹頗豐,受到百姓的愛戴與紀念。 江西泰和人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進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無一生還,被免職。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撫貴州,重組軍隊,于1600年六月破海龍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的叛亂。郭子章在省內擴建城池,疏通航道,撫恤災民,興辦社學,獎撥士類,記述文物,題辭纂書。治黔十年,政績卓異。為了保證朝廷給貴州學子的優惠政策不讓外省人侵占,郭子章還積極清理“冒籍”,主張以蒙童入學開始即建立學生檔案,從而保證了貴州人才的培養成長。至萬歷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上疏,陳情終養得準,晉為兵部尚書。離開貴州后,黔人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書》中評價道“黔之名宦,明青螺為之冠”。 江西吉水人鄒元標,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進士,暫任刑部觀政候職待命時,因冒犯首輔大人張居正被脫去官服,廷杖八十后充軍都勻衛。鄒元標到都勻后,在“鶴樓書院”旁搭一茅舍棲身,興教育,辦學堂,使黔南講學之風蔚然,致英才輩出。后人評價,從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三百余年間,都勻人士在科考場上涌現二十二名進士,其中還有狀元夏同和。追溯淵源,無不與當年鄒元標這個黔南文化傳播者有著關系。 古驛道時代的貴州,交通閉塞,有道是“天高皇帝遠”,故它又成為逃難者的避難之所,據說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奪權后逃到了這里,貴陽金陽新區有個東林寺,說建寺廟的東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賢追殺的東林黨人。 在貴州黔東南清水江畔,有座名為“遠口”的古鎮,鎮上的吳氏宗祠巍然屹立于江邊,經歷過數百年的風雨。吳氏宗祠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家庭幾經曲折,落籍苗疆的故事。吳氏先祖吳盛,江西吉安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奸臣賈似道依仗皇親國戚的特殊關系,肆意橫行。吳盛心懷不滿,辭官返贛。為避奸臣加害,又攜妻兒西遷,經湖南入苗疆,在遠口安家。至今,吳盛的后人己煌煌三十余萬。 江西有重教育的傳統,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前期,江西學子經科舉出仕為宦者之多在全國難出其右,僅建文至成化年間的38個宰輔中,江西籍的就有12人。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祖籍地吉安府曾有過“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盛況。移居貴州的贛籍后裔通詩書,懂文墨者甚多,還出現過不少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由貴陽青巖鎮騎龍村出仕的周起渭,字漁璜,康熙三十二年進士,官歷翰林院檢討、侍講、侍讀學士,薦升詹事府詹事,浙江主考,提督直隸學政等職,是《康熙字典》和《貴州通志》編纂者之一。其先祖周朝聘,來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大魚塘村,入黔后曾任白納長官司長官。同屬周家后人的周鐘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赴臺灣任知縣,深受百姓擁戴,當地土民為他塑像,立生祠。祖籍南昌的趙國澍,清咸豐時任貴陽府青巖團務總理,在“青巖教案”中處斬了王爾馬大等四名洋教徒,其子三名考取進士,且趙以炯獲丙戌科舉第一名,成為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還有官至布政使,創辦“草庭書院”的周瑛;父子兩代進士的徐穆、徐如澎;著名教育家艾茂;一門三兄弟進士的陳燦、陳田、陳馨,陳燦在中英會勘滇緬邊界時,力拒暴強,保全邊境土地一千幾百里,系“有大功于國家的人”;追隨孫中山,為革命奔走的楊兆麟;丁寶楨的侄女婿,官至巡撫大人,歷經太平天國直到國共內戰重大事件,享壽91歲的陳夔龍等。 三、根深葉茂的“江右商幫” 江西,顧名思義,長江之西。據魏禧所著的《目錄、雜說》上曰:“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被稱為“江右”,江西商人則被稱為“江右商幫”。“江右商幫”馳騁商界五百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商幫之一。而貴州又是“江右商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當明初軍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時,商屯也迅速發展起來。棄軍從商、棄農從商、以及移民中的手工業者,形成了一支支以地域相區別,以鄉情為紐帶的商幫隊伍。由經營油業、藥業、酒業、布匹、文具等商人組成的江右商幫可謂人多勢眾,生意興隆。 據《貴陽掌故》一書介紹,“現貴陽的主要商業區大十字至噴水池一帶當時也是商業中心,西面不當曬的房產幾乎全為江西會館所有。現紫林庵至威西門一線則全部是江西會館的田地產。江西豐城人幾乎壟斷了整個貴陽的油業”。在今貴陽城北上合群路和環城北路交匯處有條道路名“江西村路”,該路段上有所小學名“江西村小學”,據“老貴陽”說,這里以前集聚了許多江西籍住戶。有關史料記載,現今的貴陽四中是前“豫章中學”。崇尚“賈德”的贛籍商人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在夜郎故地書寫了一部又一部商界傳奇。 華聯輝,原籍江西臨川,清咸豐乙亥科舉人,始祖于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定居遵義團溪,先輩販鹽致富。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改革鹽政時,華被聘鹽法道總文案,其弟華國英任四川官鹽總辦。華氏兄弟在仁懷
茅臺開設“永隆裕”鹽號,在貴陽開設“永發祥”鹽號,為貴州省首屈一指的鹽商。遷居貴陽后,華母念及幼年曾嘗過茅臺酒,為酬母愿,也由于社交需要,華聯輝在茅臺鎮上買得一燒坊,設“成裕燒坊”后改名“成義燒坊”進行釀造。“成義燒坊”系1915年向巴拿馬博覽會送酒的燒坊之一。 仁懷的中樞、茅臺一帶流傳一個故事,清嘉慶年間,祖籍江西吉安名叫王振發的年輕人被張姓客棧老板收為伙計,王振發娶張家獨生女為妻,后創立“王天和鹽號”經營鹽業成一方巨富。王家為宴請客商和親友,在赤水河附近建了酒坊——“天和號燒坊”,相繼改為“榮太和燒坊”和“榮和燒坊”。由王振發后人王立夫及合伙人王少章經營的“榮和燒坊”為向巴拿馬博覽會送酒的另一家燒坊。 華、王兩家都統一用“茅臺造酒公司”名義送出參展酒,最后,在白酒系列一舉奪魁,金獎榮譽歸“
華茅”還是“王茅”,引發了一場官司。在難解難分之際,省長劉顯世親自斷案,下達“貴州省長公署指令”指出“兩戶俱系曾經得獎之人,嗣后該兩戶售貨仿單、商標,均可模印獎品,以增榮譽,不必專以收執為貴也”。 江西吉安郎中廖品武,清康熙年間遷到遵義板橋。是時,大婁山腳下瘴氣盛行,百姓缺醫少藥。廖一面行醫,一面采集當地的中藥材,根據祖傳秘方潛心研制出一種丹藥,取名為“化風丹”。這種藥丸對四時偏癱、中風、癲癇等有特效,傳至二、三代,己是名聲遠揚。在不斷的醫療實踐中,廖氏化風丹組方配制更加精到,療效進一步提高,因而美譽遠達云、貴、川、黔、滇、桂各地。清雍正年間,川籍名醫張覺人被聘為皇室御醫,聞及廖氏家族有奇方,經仔細研究,并親睹用此方治病救人,認為確實是一奇方,故將此方舉薦朝廷。張覺人將此藥送給幾位偏癱在床10多載的老臣服用,不到十日,老臣的腳有了知覺,二月余,竟然行走上朝,雍正皇帝見狀非常震驚,親賜“奇藥”二字。 去年在一次聚會上,筆者偶然遇上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原貴州山地農機研究所長傅延德,方知傅延德的父親傅北萍(1906-2008)老人,原是經營油業的江右商! 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傅北萍的祖父江西南昌人傅國華在貴陽創辦了“傅恒鎰油號。”他的父親傅炳南繼承家業,陸續擴大規模,并堅守“公平交易,童叟勿欺”的經營理念,使其成為貴陽遠近聞名的兩大油號之一,傅家油號長期設在貴陽民生路。另一油號為“杜錦源油號”,經理是杜弼臣,江西豐城人,油號設在當時的南京街。1951年兩家油號合營,開設“貴陽大新油脂公司”,傅北萍任董事長,杜弼臣任總經理。傅北萍曾是貴陽市人大1——9屆人大代表,并在全國、省、市工商聯任過職。 貴州桐梓金氏族譜上這樣記錄,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兵戈亂擾,金大富又名金中富,其弟金大貴與傅、李、劉、黃、簡、嚴、潘共八姓九人從江西豐城羅塘由巫峽、歷豐都、秦陽入播,見播州青山綠水無世亂,決定安居長守,他們癖嗜陶朱術,從此經營朱砂、中藥材開辟入黔商道。他們持長矛大刀分時分段趕馬幫,穿越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中。據金氏后人金傳學說,當時入黔九人的后裔分布于貴州省乃至西南各地,金氏先祖還作有采茶歌傳世。 黔北地區有一黃姓分支,于明嘉靖(公元1521年)從江西泰和縣余家塘經西蜀,入播州。先祖曾召21子告誡:“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土,兒應志在四方”,將家財分為21份,揮淚告別,留詩一首:“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處境猶吾境,久住他鄉即故鄉。朝夕不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但愿蒼天同保佑,三七兒孫總熾昌”。 四、江西移民的標志性建筑——萬壽宮 地處貴州東部的鎮遠縣歷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里設元陽縣后,歷代王朝先后設置縣、州、府、道于此,從元代至1958年的近700年間,這里一直為府州所在地,鎮遠是江西移民經湘入黔的重要門戶。氵舞 陽河如緞帶一般從城中飄然而過,河邊一組高大的建筑背山面水而立。中間的山門門楣上方豎書著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萬壽宮。鎮上老幼皆知,這是江西人修的! 江西民間祀奉先哲許遜的祠廟萬壽宮,始建于東晉。晉代著名道家人物許遜,又稱許真君,祖籍河南,生于南昌,曾任蜀郡旌陽(今四川德陽縣)令。他居官清廉,為民興利除害。辭官回歸故里后,在新建縣西山修身煉丹。許遜精于醫道,治病救人,藥到病除,故蜚聲遠近。傳說,當洪水危害江南時,他帶領弟子懲巫治蛟,并以鐵柱鎖蛟,被百姓號為“江西福主”,因此在西山建廟,奉為神明。江西境內,萬壽宮相繼興建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萬壽宮也隨著江西移民,到了全國各地,并遠及海外。 所有的“萬壽宮”皆由江西商人投資興建,其功能具有會館性質,故又被稱作“江西會館”。如位于貴陽市太平路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實際上是保護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決同鄉生活、生意上的困難、團結旅筑同鄉的一個團體。會館規定,凡要求加入會館的人先要“上會”,即向會館捐贈錢財,捐錢最多的士紳、商賈最有可能成為會館的掌權人。江西會館按入會人員的原籍分為六個府(南昌、豐城、臨江、撫州、瑞昌、吉安),六個府中,數南昌府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實力也最雄厚。會館的管理采用輪值制,每府經營一年,各府每年推舉一屆總領,即總負責人,下設“當年”(副總領)負責具體工作,每年春節會館負責人進行交接。正副總領都沒有薪金,只享有節日禮品。大府小府一視同仁,輪流執掌,平等公開,相處和睦,故而會館真正成了江西人的共同家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江西會館發展為貴陽周邊最具有實力的會館之一。江西會館的館產很多,大體由六府府產、會館公共會產、廟產、學產組成,包括房產、田地產帶來的經濟收益。 府產中房產一般以最優惠價租給困難同鄉,會館公產及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活動,廟產主要用于宮內道人的生活和祭祀開支,學產用于興辦學校,每年農歷8月15日真君會以及春節,新舊總領交接儀式都很隆重。平時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也都會有些小集會。 館內有舊聯云“此地好論文,何須牛渚云開,馬當風送;主人原是客,領略鳶飛化境,魚躍天機”,“君自故鄉來,畫棟珠簾,可見閣中帝子?我逢良宴會,賦詩作序,深慚江上才人”。清末民初劉韞良為大殿題聯一副:“石函妙闡玄機,我亦鄉人,諒仙訣不難暗付;鐵柱雄標偉績,世多丑類,惜神功尚未全誅。” 像這樣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在貴陽有數座,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座在古鎮青巖。《貴州通史》引用史料曰:“從全省來看,江西會館最為普遍,譬如遵義府一州四縣均有萬壽宮,僅綏陽一縣就有七座。安順府城內,舊州及壩陽都有萬壽宮,新設的‘苗疆六廳’如臺拱(今臺江)、清江(今劍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萬壽宮”。據《萬壽宮》一書作者章文煥統計,在貴州省有一百幾十座,在全國有一千幾百座萬壽宮。 移民是人類遷徙的必然現象,正如古猿從樹上到樹下,智人從山地到平原。進入文明時代的人類因經濟、政治、軍事、商務等種種原因在地球板塊上無休止地遷徙著。 在這遠離故土的地方,只要有人叫聲“老表”,會有好多個人與你共鳴。這是數百年遷徙編織起來的情結,這是江西紅土地和貴州高原的情結。
8,重慶府巴縣廉里九甲是現在的何地范圍間300年前的本甲梅溪槽在何
九甲你找本舊的《巴縣縣志》查查,當時實行“保甲制”,先查到廉里鄉,再查“第九甲”,就可以確定“梅溪槽”的位置了,現在叫什么地名也就清楚咯。
9,重慶大渡口哪家酒樓辦酒實惠又好要便宜味道也不錯的畢竟是第
你好!區府旁邊的話川味就是陶然居,海鮮就是渝彩峰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恩 鋼花路 公園旁邊那家比較實惠 叫什么忘記了 上次我有一朋友2婚就是在那辦的 總體來說還行吧
10,有知道云南滇西清末民初土司家族的嗎
你具體要滇西那里的?范圍太大了,清末改土歸流前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或幾個土司,改流之后還保留了許多土司制。不清楚啊 啊啊啊在麗江就有你好!云南哀牢山中有個土司府,記載還有不少,可以去看看,興許有線索具體地址在云南玉溪市新平縣嘎撒鎮如有疑問,請追問。
11,我想了解一下云南麗江古鎮的風俗人情有人跟貼沒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1鎮14區。縣城大研鎮古城,海拔2400米,城區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人。有納西、漢、白、傈僳、普米、彝、藏、苗等民族。其中納西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7.7%。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云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于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后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余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傳》則言“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獅子山,南臨文筆山,翠峰如屏。以不筑城墻而馳名,因為古代麗東世襲的土司姓木,若筑城墻,木字加上框便成為“因”字,因而古城沒有城墻。玉泉水自城東北黑龍潭涌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戶,常年清流,有“戶戶朝陽,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風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古樸自然,選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古城無戶不養花”贊語。路面都以麗江特產彩石板鋪成,溪流之上為石拱橋,小橋臨波,曲經通幽,雨季不泥,旱季無塵。麗江當時的街場是個土圩場,雨季泥濘過膝,干季風沙遍地。明代土司開挖西河,利用西高于東的地勢,人工控制活動石板,定時引西河水入中河,并沖洗五花石鋪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潔干凈。到了清代,又開挖東河,把中河水東引入城。這樣,三水入城,穿街過巷,又分為無數小渠,與潭泉相連,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布滿金城。才有“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景觀。有水就有橋,及單孔、雙孔、三孔及多孔橋共七十余座。許多石拱大橋都是明代納西族木氏大土司從內地聘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營造的,具觀賞價值,也有很高的實用性。麗江城中心為四方街,自古商旅云集,貿易興盛,也是節日聚會處。城內明清建筑鱗次櫛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龍潭、五鳳樓、得月樓、鎖翠橋、解脫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瑰寶。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廟、萬卷藏書樓等數十個院落和獅子山“御苑”,規模宏大、殿宇壯麗,占地達40萬平方米。尋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樣均三方一照壁,門多東門,廳廊寬敞,天井大方,門窗雕飾花鳥等圖案,極富文化氣息,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有“高原姑蘇”高原“威尼斯”之稱。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