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印像主義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錄一覽

1,印像主義是什么意思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摒棄了從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并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像主義是什么意思

2,印象主義流行于什么時候

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其思想基礎是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最初產生在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美術界,得名于畫家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后來迅速擴展到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藝術家經常只憑對現實的主《睡蓮》(局部)莫奈觀觀察和變幻無常的感覺或瞬間感受進行創作,否定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反對用象征主義手法表達思想。印象主義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含蓄、朦朧和模糊,暗示著某種宿命力量對人的捉弄。20世紀初又產生了龔古爾兄弟的“心理印象主義”,史蒂森生和康拉德的異域情調,神秘的自然力等不同風格的變種,后來成為一種獨立的創作方法,預示了意識流文學的產生。主要作品有施尼茨勒的獨幕劇《鸚鵡》和《木偶》等。《睡蓮》(局部)莫奈

印象主義流行于什么時候

3,印象主義文學有什么特征

摘 要:李健吾是20世紀30—40年代獨樹一幟、卓爾不群的文學批評家。李健吾的印象式的文學批評具有人性化、開放性、藝術美三個方面的特征。他的文學批評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征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征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于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征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于印象主義,例如象征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征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由于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于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有什么特征

4,印象主義是印象派主義的畫家憑印象作畫的嗎

印象派這個名稱來百自于以馬奈為首的印象派畫家向法國沙龍遞交作品被拒遂自側一展,展出后受到當時理論評論家對莫奈的《日出。印象》名字借鑒性的嘲諷與輕視。所以該派名字與歷史上許多繪畫派別一樣來自于反對者的蔑視。如畢加索-野獸派等其次印像派以前度的畫家才是評借出去寫生的印象回來繼續創作。而印象派畫家是最早版倡導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的。他們是最反對在畫室里憑借印象來進行創作加工的。他們著迷于自然界光線的瞬息萬變,并致力于將光線下不一樣的色彩反映在自己的畫布上。圖例詳見莫奈《草垛》、《權睡蓮》等畫作。
不是...
以畫芭蕾舞演員著稱的印象主義畫家是法國畫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我覺得應該不是。

5,印象主義畫派有什么特點特征

“后印象主義”(post-impresionsm)一詞,是由英國美術批評家羅杰·弗萊(roger fry)發明的。之所以稱之為“后印象主義”,主要是美術史論家為了從風格上將其與印象主義明確區別開來。 后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后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講究實際客觀地描繪視覺現實中的片刻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充分正確地表現物體的色彩變化,反映光線、周圍環境對物體色彩的影響。(注:由于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可參考莫奈、雷諾阿,后者可參考德加為代表,而卡米耶·畢沙羅則介于兩者之間。)主要看你繪畫時的心情和想要表現什么

6,名詞解釋后期印象主義

所謂后印象主義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凡·高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后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后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后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征的美學原則。凡·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凡·高的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有人說,他的畫都是他的自畫像。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并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后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幺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于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后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系又不同于印象主義,便稱他們為“后印象主義者”。 代表人物有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注釋:轉載!!!

7,印象主義畫派繪畫風格

簡單的說,印象主義畫派追求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作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主義畫派1.、注重的是景物對于自身的感受而非外形,所以往往畫面中的物體形象有些變形與夸張2、追求豐富的色彩變化,以莫奈的《干草垛》和《魯昂大教堂》為例,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構圖,呈現了不同時間下物體在陽光下的不同色調變化3、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主觀思想,雖然印象派注重外景寫生,但不同的畫家都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傾向 ,如梵高、高更、雷若阿、德加等等。4注重大的形態形體,不注重細節的描繪,比如很多印象派繪畫中的人物的面目常常是模糊的只隱約有表情,畫家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和中國畫中的“寫意”有異曲同工之妙。總的來說,欣賞印象派的畫作要仔細研究畫面構圖、色彩分布及比重、整幅畫的色調、筆法(點彩、平涂等),更重要的是欣賞畫面帶給你的感受,體會作者的感情,讀讀畫家的傳記會對你研究他的畫有所幫助。以上是我個人對印象派畫派特點的見解,個人也十分喜歡印象派!
印象主義 歐洲藝術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經歷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等階段。雖然在19世紀先后出現過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潮流和風格,它們也都具有不可否認的革新意義,但自印象主義倔起,歐洲藝術的現代風采方見端倪。從這時期起,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跳躍的幅度越來越大,革新的鋒芒越來越鮮明,從而孕育了20世紀初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突破,出現嶄新的面貌,但也同時孕育著新的危機。 19世紀最后30年的歐洲,經濟獲得顯著的增長。由于在工業和農業中運用新的科學和技術,生產力在前所未有的規模上獲得發展。但在物質產量增長的同時,這一時期的價格、利潤和投資收益卻普遍下降。由此在經濟生活中又出現了蕭條的景象。繁榮、發展與蕭條現象矛盾而統一地共存。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由于卡爾·馬克思的巨著(1867)、查爾斯·達爾文的(1871)、克拉克·麥克斯韋的(1873)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1872)的問世,尤其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傳播,在知識界引起廣泛而深刻的思想動蕩。在科學思想擴大影響的同時,唯心主義、基督教神學也相當活躍。受機械論影響的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也有自己的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藝術不可避免地具有雙重性:與傳統風格相聯系的一面和追求標新立異革新的一面。在文學中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思潮和某些“頹廢”的跡象。自然主義的作家主張以聚精會神和精致嚴密的客觀態度,攝取事物的真面目。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為法國的左拉、福樓拜、龔古爾兄弟。所謂頹廢跡象,是指文藝復興以來文藝傳統的頹敗和沒落。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關于文藝作品的基本風格以及用藝術的想象來真實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否定和質疑。這給藝術創作帶來了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損失,文藝創作由此喪失了對人的真正形象的理性肯定。 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等就是這樣一些有雙重性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們從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地、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包括光和空氣氛圍),描繪藝術家身邊的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當然在這些新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頹廢”的成分——在創作中舍棄崇高的理想。但同 時它們的革新意義也不容忽視。它們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它們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觀世界和人們主觀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它們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它們為藝術家發揮個性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些新思潮和新流派本身是藝術領域中的革命,它們同時也孕育了20世紀藝術更為激烈的、難以自我控制的變革。 一、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l9n)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沉緬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據棄了從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并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在這方面印象主義畫家還從荷蘭小畫派、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英國畫家 特納和康斯太勃爾等人那里接受了有益的經驗。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吏多地注意繪畫語言本身。在印象主義內部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畫家群。一是以德加為代表3一是以莫奈為代表。當然也有的畫家介于兩種類型之間。早在60年代,一群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青年人,對保守的官方沙龍壓制青年的創造精神深感不滿,他們以庫爾貝當年反對官方藝術的斗爭精神為榜樣,團結在受到官方沙龍冷淡和買落的、富有探新勇氣的馬奈的周圍,形成一個與官方沙龍相對立的集團。這些畫家不定期地在巴黎的蓋爾波瓦餐館和新雅典餐館,以及在 巴齊耶與雷諾阿的共同畫室會晤,并到塞納河畔直接對景寫生。經常參加聚會的畫家有莫奈、雷諾阿、畢沙羅、巴齊耶、塞尚等,評論家有杜瑞和利維拉,資助這個聚會的有畫商杜朗一魯耶。1874年4月,這群青年畫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Na—dar)的工作室舉辦展覽,他們自稱為“無名的畫家、雕塑家和版畫 家協會”。參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約曼等人。在展品中莫奈的油畫的標題被一位保守的記者路易·勒魯瓦在文章中借用作為嘲諷,稱這次展覽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印象主義”由此而得名。印象主義畫展從1874年到1886年共舉行了8次。分別在1874、1876、1877、1879、1880、1881、1882和1886年。除了第一、第四和 第八次外,均使用“印象主義”一詞作為展覽名稱。 印象主義是一個松散的藝術社團。這個社團沒有明確的綱領。藝術家集合在一起,僅僅因為畫風比較一致,便于共同舉辦展覽。參與展出的藝術家,有的僅在一段時間內迷戀于印象主義畫風,后來則另有追求;有的在繪畫風格上曾多次變化反復。此外,參與畫家的水平也不盡一致。繪畫中的印象主義是和法國文學中的自然主義流派相對應的。印象主義和自然主義都曾受到哲學上實證主義的影響
風格方面:印象主義是19世紀后期產生于法國的一種藝術思潮和流派,印象主義畫家根據光色原理對繪畫色彩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褐色調子,徹底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的統治,后來成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美術運動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為兩派,以莫奈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為首的注重形體造型.后印象派認為繪畫不應拘泥于客觀自然主義的描寫,強調主觀理性和自我情感、個性的表現.特點: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恒圖像。這種取自于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為一切色彩皆產生于光,于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于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希望你能理解,,,,

推薦閱讀

小角樓印象山水怎么樣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