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池鎮,黃池鎮的行政區劃

本文目錄一覽

1,黃池鎮的地方特產

黃池地處魚米之鄉, 境內地勢平坦.溝渠縱橫,極易從事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食品加工業自古有名,當今生產的茶干、面條、糕點、醬菜等暢銷省內外,其中黃池食品中 “金菜地”系列產品品種豐富,口感考究,急受當地。最負盛名的是茶干、小菜、辣醬。黃池醬菜產自當涂縣黃池鎮,當地豐富新鮮的物產加上百姓由來已久的醬菜制作習俗使得黃池所產的醬菜遠近聞名,在華東地區擁有廣闊的消費人群。這里的醬菜用料新鮮,工藝考究,口味獨特,是佐餐佳品,尤為著名是黃池食品“金菜地”系列。

黃池鎮的地方特產

2,黃池鎮的行政區劃

第一次區劃調整該鎮經歷了兩次鄉鎮區劃的調整,是原西河鄉大部分、原亭頭鄉、原黃池鎮調整合并而組成的。1992年,原西河鄉9個村中的7個村(原西河鄉大場、龍母2個村劃給石橋鎮)與原亭頭鄉調整合并為亭頭鄉。轄17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居委會,人口2.8萬人。第二次區劃調整2004年,原亭頭鄉與原黃池鎮整建制合并為黃池鎮,轄29個村民委員會,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人口4.89萬人。2005年,黃池鎮根據當涂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對村級規模進行調整,29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為18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率為33%,精簡村干部98人。

黃池鎮的行政區劃

3,黃池在什么地方

安徽省當涂縣黃池鎮位于當涂縣東南部,大公圩南端,距縣城31公里,地處水陽江、青山河、青戈江交匯處,西南兩面與長江巨埠——蕪湖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36平方公里,集鎮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2萬人,下轄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人口2.2萬,有659名黨員,31個黨支部,76個黨小組。 黃池是一個古老重鎮,歷史悠久,人名文景觀多,舊時鎮內有留愛橋、廣教寺、點將臺,還有風景秀美的桃園、水間涼亭、鳳峙庫等建筑,由宋理宗親書排匾的“丹陽書院’是安徽省早期書院之一。記得采納啊

黃池在什么地方

4,馬鞍山九大古鎮怎么樣

馬鞍山地區地處安徽東部,長江下游。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秦漢以來形成了眾多各有特色的古鎮,是不可多得古鎮文化旅游寶貴資源。一、烏江古鎮烏江鎮位于和縣東北隅,距縣城21 公里。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面臨長江,與南京、馬鞍山市形成鼎足,素有金陵門戶之稱。公元前202 年,西楚霸王項羽終不肯過江東,于烏江自刎,結束了楚漢之爭,烏江也因此名揚天下。項羽死后,當地曾為其修筑了“衣冠冢”。后人亦于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 年),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 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 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獅、旱船、鐘、鼎、匾、碑等文物。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題詩。后屢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 年),重塑霸王像。懸“拔山蓋世”匾額,并有楹聯曰“山襟水帶,虎嘯龍吟”。小鎮街道縱橫,建筑多呈低矮的深巷,青石板的路面,狹窄而長,鎮上商業發達,有棉花行、米行、商店、茶館、客棧等近百家,著名的“烏江衛花”也產自這里。烏江是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張孝祥、張孝伯、張即之,以及當代草圣林散之的故鄉。二、運漕古鎮運漕鎮位于含山縣城南端約40 公里處,形成于三國東吳,發展于東晉時期,鼎盛于明清時代。明代以來便是含山首鎮,商業發達。運漕河上碼頭相連、桅桿林立、商船綿延數里,可以想見此鎮當年是相當的繁華。如今鎮上還保留了眾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東河街的程家大屋,共有五進,房主原為徽州績溪人,光緒年間在此地經營布業生意,取得一定財富之后就按照家鄉的徽派建筑風格建造了這座大院;除此之外,還有上大街的陳家大院、西大街黃家大屋、何氏民居等。古鎮保留下來的,不僅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還有一些其他古建筑,同樣承載著古鎮的記憶。如集中于上大街和上北門街道兩側的王家祠堂、佘家祠堂、張家祠堂、沈家祠堂、徐家祠堂等,這些祠堂多為五進以上,正廳的門樓上、磚墻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磚雕,刻有“五子登科”、“八仙過海”、“松鶴延年”、“福祿壽”等圖案,栩栩如生,精美絕倫。還有牌坊、孝子坊等,大都是明清兩代的建筑。最大的是小北門的貞潔坊,三門四柱,高達15 米,刻有“圣旨”二字,并有乾隆年間安徽巡撫潘恩榘題寫的“幽光四照”四個大字。鎮上最有名的建筑當屬明代嘉靖年間的三臺閣。此閣臨河而立,共有三層六面,高二十余丈,蔚為壯觀。登閣遠眺,運漕古鎮的喧鬧與繁華,山水的靜謐與秀麗盡收眼底。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社會賢達,也常常流連于此,品茗飲酒、高談闊論、吟詩唱和、潑墨丹青,留下了一批詩詞、楹聯和書畫作品。三、采石古鎮采石成鎮因軍事而起。唐貞觀年間,設置“采石戍”,唐肅宗乾元二年(759 年),又改為“采石軍”,“采石戍”、“采石軍”都是采石鎮最早的名字。采石不僅因軍事而成鎮,因商貿而繁榮,更是因名勝而揚名。采石鎮因其風光秀麗,古跡眾多,引來無數文人墨客。詩仙李白晚年在此流連忘返,留下“跳江捉月”、“一醉千古水倒流”的美談,留下了《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橫江詞》等千古絕唱。其后,白居易、劉禹錫、梅堯臣、蘇軾、曾鞏、王安石、賀鑄、沈括、李之儀、陸游、辛棄疾、文天祥、薩都刺、蕭云從、黃景仁、張之洞等都曾在這里留下華章佳句。唐代以來采石鎮先后建起多處亭、臺、樓、閣,以及庵、觀、寺、廟。著名的有太白樓,又名謫仙樓、青蓮祠,位于采石鎮西南1 公里處,背倚翠螺山,面臨長江,濃蔭簇擁,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觀的古建筑。太白樓后是李白祠,祠順應地勢,就坡而建,借回廊與前樓二層相連,廊內有碑數塊,其一為一筆“虎”字,系清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所書,筆力頗為蒼勁。另一塊是梅花碑,為彭玉麟所畫。祠堂正廳供奉黃楊木雕的李白站像一尊,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此外還有李白衣冠冢,位于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 米,直徑5 米,周長約40 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供游人瞻仰憑吊。四、黃池古鎮黃池鎮以黃池河得名,唐大順二年(891 年)置鎮,宋以后歷代均為當涂縣屬鎮。黃池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較多。有風景優美的桃園、水閣涼亭、風峙廟和丹陽書院等建筑。丹陽書院,是安徽早期書院之一!為南宋景定五年(1264 年)在黃池鎮創建。宋理宗親書“丹陽書院”牌匾。明朝天順年間改為來往公館。鎮上還有黃池古渡,位于鎮南,系古今大公圩地區渡水陽江進入宣城和蕪湖兩地的重要津渡,行距200 米。明正德年間,該渡口處曾由巡按御史吳鉞籌資建有浮橋,鄉人為頌其德政,稱作“留愛橋”。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橋廢改渡,亦稱留愛橋渡。黃池鎮內還有太平軍戰壕遺址。據黃池鎮志載:清咸豐六年(1856 年)4 月,翼王石達開部由寧國進駐黃池,即駐軍于此。面積約2 萬平方米。東邊為營房遺址,中部有一南北向長約60 米的戰壕遺址,西邊有飲馬池、羈馬地等遺址,整個遺址較完整。五、姑孰古鎮姑孰鎮又名姑溪鎮,因城臨姑溪河而得名。今為當涂縣城關鎮,距離南京七十公里,為古金陵西南門戶。姑孰城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元年(222 年),是為縣城創建之始。東晉大司馬桓溫曾鎮守于此,并大興土木,擴建城池。此時的姑孰城是江南的一個軍事重鎮。隋開皇九年(589 年)置當涂縣,徙縣治于姑孰,姑孰為當涂縣治所,由此開始。從此,姑孰歷為縣、州、路、府的所在地,成為馬鞍山地區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軍事政治中心。唐代中期以后,姑孰鎮一度繁華,詩仙李白曾數次光臨,晚年又在此盤桓,留下諸多瑰麗詩篇,歌頌此間風物。宋代以后,姑孰城也多有修筑,清代中后期由于太平兵燹,姑孰城池幾乎成為廢墟。清政府打算重建姑孰城,同治九年(1870 年)在城內建起“長江水師提督軍門衙署”、“安徽省督學使衙門”、“陸軍協鎮衙門”,以及府縣等各級衙署13 處。城內街市逐漸恢復,尤其是城南采虹橋至西街南段的清河街一帶最為繁華。姑溪河中客貨運輸的船只來往如梭,兩岸桅帆林立,百業又趨興旺。姑孰鎮風光秀麗,人文薈萃,名勝古跡諸多,文化底蘊深厚。如黃山塔,始建于南朝,李白曾以“長嘯倚天梯”詩句為之吟詠。金柱塔建于明代,八角七層,內有石刻浮雕,登臨塔樓可觀大江東去及采石、天門雄姿。黃山塔和金柱塔是鑲嵌于姑孰境內的兩顆明珠。興建于唐代的甑山禪林,香火旺盛,延脈至今。六、丹陽古鎮“肇始秦漢,千年古鎮”丹陽鎮,坐落在當涂縣境東北部橫山西麓,距縣城26 公里。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在此置丹陽縣起,至今已有2200 多年歷史。唐貞觀元年(627 年)廢丹陽縣,以其地入當涂,其后歷代均為當涂縣屬鎮。唐代,丹陽有城垣,城南丹陽河可通丹陽湖,水路交通便利。清康熙年間,安徽、江蘇分省而治,北鎮始劃歸江蘇江寧縣,南鎮屬于安徽當涂縣。因此,丹陽鎮是個“一腳踏兩地,雞鳴聞兩省”的蘇皖邊陲重鎮。丹陽鎮,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賈云集,素有“江東重鎮”、“金陵門戶”之美稱。該鎮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人文景觀,境內現存遠古遺址有栗山遺址、紅塘壩遺址等。古橋有葉家橋,該橋建更多關于馬鞍山九大古鎮怎么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d2230161573112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