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出自哪一個歷史典故

本文目錄一覽

1,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是怎樣的

回溯3000多年前的歷史,周幽王與褒姒“烽火戲諸侯”的場景仍然鮮明如初,給了后世無限的警醒和深思。今天和大家聊聊《史記》“烽火戲諸侯”以及女主角褒姒充滿神秘色彩的身世。據《史記》記載:從前,夏后氏衰落時,有兩條神龍降臨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怎么辦,于是占卜問究竟是殺掉它們、趕走它們還是留下它們,這三者都不吉利。后來又占卜說是要將它們的唾液藏起來才吉利,于是夏帝擺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祈禱,二龍即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帝命人拿來木匣子將二龍唾液收藏起來。夏朝亡國后,這個匣子傳到了商朝,殷亡后又傳到了周,如此連續三代也沒人敢把匣子打開。到了周厲王末年,厲王打開匣子看了,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掃不掉。于是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叫,那唾液就變成一只黑色大蜥蜴,爬進厲王后宮。后宮有一小宮女,年僅六七歲,剛剛換牙,碰到了大蜥蜴,后來到了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卻生下了孩子,因此她非常恐懼,于是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山桑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要滅掉周。”宣王也聽到了,恰好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抓捕二人,二人逃至大路,發現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見其可憐便收留了她。夫妻二人逃到了褒國。后來褒國得罪了周朝,就想著把當是后宮小宮女扔掉的嬰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當初被扔掉的是由褒國獻出的,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宮,見褒姒容貌秀美,非常喜歡,待她生下兒子伯服后,就把申后和太子宜臼廢掉了,讓褒姒做王后,伯服做了太子。褒姒不愛笑,幽王為博得她一笑,用了各種辦法,但褒姒仍然不笑。于是周幽王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但趕到之后卻沒有敵情,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為她多次點燃烽火,但烽火逐漸失去了信用,諸侯們來得也越來越少。因周幽王任用奸佞小人,再加之此前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如此讓申侯很生氣,于是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搬救兵,但諸侯們再也沒有派救兵來了。申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然后俘虜了褒姒。后來申侯和諸侯們一起擁立之前的太子宜臼為王,也就是周平王。以上“烽火戲諸侯”出自《史記》的《周本紀第四》,現在讀來仍是意味深長、發人深省,江山與美女到底孰輕孰重?(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是怎樣的

2,烽火戲諸侯出自哪一個歷史典故

“烽火戲諸侯”是出自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后,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

烽火戲諸侯出自哪一個歷史典故

3,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典故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我這里為大家整理了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后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歷史故事來源   西周時代,有一名美女,叫做褒姒;古褒國的人為了贖罪,將她獻給天子周幽王。褒姒生性不愛笑,周幽王為取悅褒姒,納了虢石父之議,舉烽火召集諸侯于驪山前(陜西臨潼),諸侯匆忙趕至,卻發覺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狽退走,褒姒終于開心地大笑了。后來褒姒,懷孕十月后,生下一個兒子伯服,周幽王格外歡喜,更加寵愛褒姒。周幽王廢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申后帶其子奔至外家申國(河南南陽北)。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聯絡鄫侯(河南方城)、呂(河南南陽西)等國,以及犬戎入寇,大舉進攻鎬京,此時周幽王正與褒姒縱情淫樂、吃喝玩樂,不知外面出了大事,后來周幽王舉烽火示警,諸侯以為又是騙局而不愿前往,戎兵殺周幽王、伯服和鄭伯友於戲(今陜西臨潼東),虜走褒姒,“盡取周賂而去”;褒姒被擄后,從此下落不明。西周因褒姒而滅,故《詩經·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此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并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烽火戲諸侯”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故事,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后,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這件事還得從周幽王的寵姬褒姒說起。這褒姒乃是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褒姒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令人沉迷,卻惟獨不好笑,整日板著臉,是個典型的酷女。自從嫁給周幽王以來,褒姒就從沒給過幽王一個笑臉,始終是冷冰冰的,酷酷的樣子。這周幽王也十分奇怪,宮中美女如云,且個個對他畢恭畢敬,逢迎巴結,他偏偏不喜,卻獨獨喜歡這個對他冷冰冰的褒姒。最讓他傷心的是,這褒姒連笑臉都不肯給。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4,烽火戲諸侯的古代故事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國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如果國王把國家權力當作兒戲,為所欲為,最終只能導致自己的滅亡。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紀周朝的最后一個君王。他當政的時候昏庸無道,不管理國家,整天在后宮和美人嬉戲。周幽王特別寵愛一個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滿足她,可是褒姒卻總是不高興,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辦法來逗褒姒,想讓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讓褒姒笑,褒姒越是沉著臉,故意不笑。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傷透了腦筋。有一天,周幽王帶著褒姒到外面游玩,他們到了驪山烽火臺。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臺的用處,告訴她這是傳報戰爭消息的建筑。那時候,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高土臺,派士兵日夜駐守,當敵人侵犯邊境的時候,烽火臺上的駐兵立刻點燃烽火,向相鄰的烽火臺報警,這樣一路傳遞下去,邊境發生的情況很快就能傳到京城。而一旦國都受到威脅,驪山的烽火臺也點燃烽火,向附屬于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話后,不相信在這樣一個高土堆上點把火,就能召來千里之外的救兵。為了討得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讓士兵點燃烽火。烽火在一個接一個的烽火臺上點燃,各地的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為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可是當各路諸侯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臺上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什么敵人,才知道自己被國王愚弄了。諸侯們不敢發脾氣,只能悻悻地率領軍隊返回。褒姒看到平時氣度不凡的諸侯們,被戲耍后都是一臉的狼狽相,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見寵愛的妃子終于笑了,心里痛快極了。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見諸侯們又上當了,在烽火臺上一起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反復點烽火,戲弄諸侯。最后,當烽火再點燃時,已經沒有一位諸侯再上當了。過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為了達到目的,他廢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親是申國的國王,聽到自己的女兒被廢,非常生氣,立刻聯絡別的國家,發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趕緊下令點燃烽火,召喚諸侯。可是諸侯們已經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憑烽火不斷,就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很快,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了,周幽王被殺死,褒姒被抓走,周朝滅亡了。擴展資料:烽火戲諸侯背景周宣王死后,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 當時周室王畿(wáng jī)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饑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 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褒珦(xiàng)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借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于幽王。替褒珦贖罪。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筑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參考資料:烽火戲諸侯-百度百科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