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易酒業,漢圣酒業的產品有哪些

本文目錄一覽

1,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怎么樣

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是2017-08-10在安徽省合肥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注冊地址位于合肥市高新區天波路B-2天怡商務中心副樓404-405室。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100MA2NXG021Y,企業法人羅志堅,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酒類銷售;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釀酒原料銷售;釀酒技術服務;酒文化用品銷售;酒文化活動方案設計策劃;機械銷售。(以上不含國家法律法規限制或禁止外商企業投資的項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合肥易釀酒業有限公司怎么樣

2,漢圣酒業的產品有哪些

漢圣酒業全名叫:貴州茅臺鎮漢圣酒業有限公司,漢圣酒業主要產品有四個系列,分別是:漢圣系列、黃潤系列、水滸酒系列、貴胄人和酒。漢圣系列包含五款酒,分別為:乾庭酒、珍藏、圣宴、圣心、圣禮黃潤系列包含四款酒,分別為:紅卡、金卡、潤愿、潤城水滸酒系列主要有漢圣水滸酒貴胄人和酒系列目前沒有在官網展示。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圣酒業官網

漢圣酒業的產品有哪些

3,奉系軍閥的奉系軍閥的特點

奉系軍閥產生的社會基礎,與各派軍閥雖然相同,但具體環境和條件有很大差別:其一,在形成的時間和背景上的差別。北洋軍閥嫡系———直系、皖系形成于清朝末期。1895 年,清政府 為維護風雨飄搖中的統治地位,任命袁世凱為新建陸軍督辦,在天津小站練兵,從此以袁為首的能夠左右政治 的強大軍事集團初露端倪。袁世凱以其掌握的軍事實力為后盾,逼迫清廷退位,革命派妥協,竊得辛亥革命果 實。北洋軍閥嫡系就是這樣形成的。而南方軍閥的形成雖然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時期,但正式形成均在護國 戰爭末期及其以后,滇系、桂系軍閥都是利用護國戰爭的聲威,將勢力擴大到鄰省(滇向黔、川發展,桂向粵、湘 發展) ,從而形成了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和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軍閥。川、黔、粵、湘系軍閥也多在這一時 期形成。奉系軍閥形成的時間,與南方軍閥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但背景卻有很大區別。奉系軍閥是以張作霖率 領的軍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而形成,即這支軍隊是通過鎮壓奉天辛亥革命、維護清王朝在奉天的統治而逐漸發 展起來的。因此,奉系軍閥形成的時間與南方軍閥相同,背景不同;形成之初的宗旨卻與北洋軍閥的直、皖兩 系非常相似。其二,軍閥人物出身上的差別。近代軍閥人物的出身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有四種:一是清代的武官,清 朝滅亡后,這些人掌握著軍隊,演變為近代軍閥,這種情況在軍閥人物中占多數。二是行伍出身,他們這些人 由于作戰勇敢、帶兵有方,逐漸地由士兵演變成為控制一支軍隊、占領一塊地盤的軍閥,馮玉祥就屬于這一類。 三是受過新式軍事教育的軍人,近代意義上的軍事學校,中國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才有。受過新式軍事教 育的有些畢業于國內學校,有些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隨著軍事發展的進程,這類人物在軍閥隊伍中逐漸增 多。四是土匪頭子出身,由土匪頭目演變成為軍閥,這是由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所決定的。張作霖是這類人 物的典型。奉系軍閥與南北各派軍閥相比,不僅其頭目是土匪出身,而且其領導集團的核心人物多有綠林經歷,如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汲金純、闞朝璽等。后來,王永江、楊宇霆、張學良等參與帷幄,奉系軍事集團首 領出身結構有所改變,但奉系仍然是以綠林出身的人物為核心。這一點與南北各派軍閥相比,是明顯不同的。 一個出身綠林的人物,由于有了槍有了地盤,當上了小頭目,勢力不斷擴大,而被朝廷收編,由此便逐漸發展成 為一個大軍閥,這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不多見的。 中國近代軍閥,是中國近代社會新舊過渡時期的產物。從嚴格意義上說,軍閥不可能提出適應時代需要 的政治理念,但這不等于他們完全沒有指導思想,不等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由于各派軍閥頭目出身、所受教 育的不同,在意識形態上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這是中國近代社會新舊兩種因素互相交織而又矛盾沖突的 產物。軍閥頭目們的共同信條是:爭兵、爭槍、爭地盤、爭勢力。認為兵多、槍多地盤就大,地盤大勢力自然就大。 但為了戰勝對手,爭取輿論,他們中的多數人也明白意識形態的作用。如果將其五花八門的意識形態分類的 話,可分為三種,一是尊孔讀經的封建道統類。二是利用資產階級民主立法類。三是占封扶乩迷信類。將奉 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意識歸入上述三類中的哪一類,都不太確切。張作霖戎馬一生,崇尚武力,追求權勢是明 確的,但在意識形態上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政治理念。從1911 年至1921 年的10 年間,張作霖為了發展 奉系勢力,曾經玩弄過“統一”、“國家”、“熱愛國家”、“民族主義”等詞藻。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后,由于反帝愛國 思想的傳播和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形勢發展迫使他們利用這些詞句,來爭取領導權,爭取輿論支持。然而, 他卻鎮壓了1911 年東北的辛亥革命,鎮壓了1919 年東北的五四運動。因此,張作霖雖然玩弄“民族主義”詞 句,卻不是純正的民族主義者。在這一時期,張作霖并沒有意識到意識形態對奉系發展的作用。1922 年,當 張作霖準備與直系爭奪北京政府控制權時,他開始考慮意識形態問題。為了爭取可能的力量支持他反對直系 的戰爭,他曾授意許蘭洲將軍設法杜撰一個可以團結奉系集團的思想體系(許蘭洲,河北省南宮縣人,號芝田。早 年畢業于湖南陸軍學堂。1907 年后隨徐世昌來東北,后任黑龍江省陸軍第一師師長兼黑龍江省軍務幫辦。張作霖兼并黑龍江省成為張的部下,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任鎮威軍副司令) 。許蘭洲按張的意圖,節取佛教、道教、儒教、***教和***的教義,創立并宣傳一種古怪的“五教之合”(關東廳警務長報告,1922 年10 月26 日;外務省檔案16146 , 第7784 頁) 。這種拼湊起來的“五教之合”并未成為奉系的指導思想。實際上戰爭打起來后,這項工作就被廢 止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總統徐世昌按直系意圖下令免除張作霖本兼各職,張立即在灤州宣布獨立,改稱奉軍 總司令,宣言東北“自治”。宣言中說:“對于友邦人民生命財產力加保護,所有前清及民國時期所訂各條約一 概承認。此后如有交涉事件,請經照會本總司令行轅。自本月一日起,所有北京政府訂立關于東三省、內外 蒙、熱河、察哈爾之條約,未得本總司令允許,概不承認”[1 ] (P110 - 111) 。張回到奉天又采用三省議會代表推舉的 方式,成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并宣布東三省“聯省自治”。在僅能進取時,便倡武力統一或主張建立強有力的 中央政府;在僅能自保或希圖自保時,便倡聯省自治,這是軍閥政治的一大特點,奉系體現得尤為突出。 在這個時期,張作霖為雪第一次直奉戰敗之恥,更為了與南方建立聯系以形成反直聯合陣線,再次乞靈于 民族主義、聯邦制度等民主政治概念。但張作霖只把這些看成是應時應勢的一種口號,從未想如何認真實行。 張作霖自1925 年始實行極端的反共政策,直到1928 年被炸死始終未變。結果,妄想以反共換取帝國主 義支持的目的不但沒有實現,反被帝國主義炸死了。 我國東北猶如“東方雄雞”的雞首,囊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四省區,地處邊陲,廣闊豐饒。在 這里居住著漢、蒙、回、滿、朝鮮、鄂倫春等各族人民。現在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基地、能源基地和商品糧 基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進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域單元和經濟大區。在奉系軍閥統治時期,東北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構成了其統治的區位優勢。東北的地理環境有兩大特點: 一是與外界相對隔絕。二是自然資源豐饒。以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饒的自然資源,為奉系軍閥的統治提供 了地理上和資源上的區位優勢。第一,在軍事上,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地位。東北在地緣上自成一體,與 關內聯系僅有西南一隅的渤海灣沿岸狹長的走廊,而且又有山海關要沖可供據守。山海關古稱榆關,相傳于 公元583 年隋文帝時所筑,后為唐朝防御契丹的邊郡重鎮,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 海關既是關內防御北方的關隘,同時也是關外自成一體的關隘。張作霖多次率奉軍入關,爭霸中原,勝時向南 挺進,敗時退回關外,對方輕易不敢出關征討。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慘敗,直系追擊至山海關,雙方擺開陣勢 對峙,最終談判言和。國民黨新軍閥四大集團軍戰敗奉軍后,最終仍以政治解決東北易幟問題的提出和實現, 當然這里有諸多因素,其中地緣上的優勢地位是最為重要的。當時國內各派軍閥,無論左右全國政權的大軍 閥,還是盤踞一隅的地方軍閥,都不具備奉系這種地緣優勢地位。如直系和皖系都位于華中,邊界相互交錯, 與其它派系沖突難于避免,也不利于內部的據守與鞏固。第二,在經濟上,控制著資源富饒人口密度較小的地 區。在以農業經濟占絕對比例的國度里,經濟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農業經濟上。東北地區開發較晚,與關內 各省區相比人口密度小,并有大量荒地可供開發。但隨著關內人口不斷遷入,加上其它各種因素,東北地區的 農業近代化發展較早,而且進展快成就大。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農場經濟、規模經營、企業化生產,尤其是 糧豆的商品化、專業化、區域化生產,自近代以來便形成了地方優勢。因此,在奉系統治的16 年間———1912 至 1928 年,東北地區的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糧食產量迅速增長。而且,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 增長比人口增長的比例大[2 ] (P71) 。在奉系統治時期,東北地區的工業經濟與關內各省區相比,發展也較快。 這些都為奉系軍閥的統治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總之,奉系軍閥之所以由地方軍閥逐漸發展成為左右全國政權的大軍閥,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充足的經 濟支援是其它軍閥所不具備的。 軍閥政治決定了軍閥派系之間的你爭我奪、混戰不斷的政治局面,同時也決定了軍閥派系內部勾心斗角, 矛盾重重。奉系軍閥在本質上是不能違背這一規律的,但同國內其他各派軍閥相比,它的內部統治是相對穩 定的,張作霖作為該集團的首領也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在奉系軍閥的歷史上,曾經出現三次大的動蕩:第一次是因用人分歧引發的湯玉麟離張出走事件。最后, 湯玉麟雖然帶一旅人馬出走,但奉系內部統治的穩定,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第二次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失 敗。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后,徐世昌遵照直系的旨意,下令免除張作霖的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及省長各 職,聽候查辦。任命吳俊升為奉天督軍,馮德麟為黑龍江督軍,袁金鎧為奉天省長,史紀常為黑龍江省省長。 這是直系以奉攻奉,分化瓦解奉系的一著。吳佩孚想“藉此以離間張作霖舊部,而迫其下野。”以中央政府的權 威,利用戰敗之機,瓦解一派軍閥是很容易成功的。結果,馮德麟、吳俊升、袁金鎧、史紀常四人卻聯合通電: “對此亂命,拒不承認”(《北洋政府京畿衛戍司令部檔案》) ,拒絕接替張作霖本兼各職。由此可見,張作霖雖然打 了敗仗,但在奉系軍閥中的地位還是鞏固的,這不是北京政府一紙空文所能改變的。這其中的原因,一是他尚 有實力;二是他在奉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別人無法替代。第三次是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郭松齡突然舉兵反 奉,張作霖感到突然,當郭軍攻克山海關、連山、錦州后,張便驚恐萬狀,不知所措,并準備逃亡。在這期間,張曾“下詔罪己”,承認因連年戰禍,影響人民生活,表示在反郭戰爭結束后,將引咎告退。這當然不是張作霖的 心里話,只是緩解矛盾爭取輿論的一種姿態而已。郭軍失敗后,對此要有所表示,才符前言。于是張主持會議 提出讓賢,他讓袁金鎧宣讀通電,并準備于次日發表。通電大意是:“作霖才德菲薄,招致戰禍”,“今后將東北 行政交王公岷源(永江) 、軍事交吳公興權(俊升) ”, “本人甘愿避路讓賢”。還沒等念完通電,吳俊升站起來說: “我一天也擔當不了,你不干,咱們一塊撂下!”王永江也急忙表態:“唯有大師在,我得隨時請示,才不致誤國。” 接著到會者幾乎都發言表示,現在“決不是大師引退之時。”在這種情形下,張作霖說:“照大家這么一說,我還 得干! 行,將來有人出來主持東北大局,我一定讓賢。”這出“讓賢”的滑稽劇,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它也再次表 明,在如此巨大事件后,張作霖在奉系暨東北的統治地位,仍是十分穩固無人能替代。當時,國內各派軍閥首領對派系控制的能力,與張作霖相比相差甚遠。段祺瑞屬北洋派元老,可當直皖一 戰失敗后,便失去了對皖系的控制,皖系也從此一蹶不振。吳佩孚的能力與威望不在張作霖之下,可在第二次 直奉戰爭中失敗后,直系便分崩離析,馮玉祥獨樹一幟,孫傳芳也另起爐灶,一些小股力量雖然繼續追隨著吳 佩孚,吳也多方努力重整旗鼓,但直系始終未能恢復元氣。比較而言,奉系軍閥的內部統治是穩定的,張作霖 的統治地位是鞏固的。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社會秩序最混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軍閥混戰不斷,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樣一種大的歷史背景下,奉系統治的東北地區,卻相對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是奉系軍閥能夠發展 成為大的軍閥集團的根本原因。奉系軍閥在東北統治的12 年間,首先保證了區域內部的統一。在1916 年,除東北外,全國多數省區都被 兩三個或更多的軍閥所瓜分,每個軍閥所能指揮的軍隊都非常有限。因此,為爭奪控制一省或數省地盤和政 權的爭斗從未間斷。而奉系統治的東北,卻保持相對統一和穩定的局面。其二,免受戰爭的直接破壞。從1916 年到1928 年間,除各省小軍閥之間的頻繁戰爭外,全國性的大戰有 7 次:1917 年的反復辟戰爭,1918 年的湖南戰役,1920 年的直皖戰爭,1922 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1924 年的第二 次直奉戰爭,1925 年底的郭軍反奉戰爭,1927 至1928 年的奉軍對抗北伐軍的戰爭。在這7 次大的戰爭中,由 奉系扮演主要角色的有4 次。而只有1 次郭軍反奉戰爭是在東北區域內進行的,而且時間較短。這就使東北 避免了戰爭的直接破壞。其三,能夠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奉系軍閥在東北統治的12 年里,由于地理上的優勢地位及內部統治穩 固等特點,得以能夠保障其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諸如在剿匪治安保障社會穩定方面,在吸納外來人口、制定 農村經濟政策,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在開發礦業、建設鐵路、制定民族工業政策,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方面, 在投資興辦教育以及文化事業發展方面等等,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社會的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盡管這種發展還比較緩慢,但與國內其它省區比較已相當可觀。在 奉系統治期間,東北地區出現了人口、土地、糧食三者成正比同步增長的態勢。1912 年至1928 年,東北凈增人 口1065. 8 萬人。1914 年至1930 年,東北耕地面積凈增10406670590 畝。1912 年至1930 年,東北地區糧食凈增 1008620695 噸。由此得出這樣一個比例關系:即每增加一口人,則擴大9. 8 畝耕地,多產10182 斤糧食[2 ] (P71) 。 糧食生產歷來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同時也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在奉系軍閥統治時期,東北民族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以1905 至1914 年和1915 至1924 年兩個9 年的民 族企業增設數字為例,紡織業前9 年共建立了15 家,后9 年共設立88 家;豆油業前9 年共設立54 家,后9 年 共設立75 家;釀酒業前9 年共設立28 家,后9 年共設立78 家;制粉業前9 年共設立2 家,后9 年共設立14 家[3 ] (P43)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上看,這個時期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后時期,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 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但同時也應看到帝國主義特別是日俄兩大強鄰在東北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地位,給東北民 族工業發展帶來的困難。所以,有如此程度的發展,已屬難得。美國學者包華德認為“張作霖統治滿洲的時 候,國內軍閥混戰的物力損失,農業、經濟上的癱瘓,人力摧折這些現象并未在滿洲出現”[ 4 ] (P11) 。這種比較性 結論,說明奉系軍閥在其統治期間,與其它各省區的軍閥相比較,具有保障統治區域內社會穩定、經濟正常發 展的突出特點。奉系軍閥政治集團,統治東北10 余年,并多次問鼎中原,數度操持北京政權,其首領張作霖居然還爬上了 北洋政府時期末代元首的寶座等等,通過研究該集團的這些特點,可使我們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國社會,對今天 也仍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奉系軍閥的奉系軍閥的特點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