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為什么用茅臺,朝庭為什么選朱厚熜嘉靖做皇帝

本文目錄一覽

1,大明王朝中呂芳吐掉嘉靖帝賞賜的仙丹是不信療效還是另有隱情百度知

相不相信療效的我們不得而知,呂芳此時年紀也很大了,他也想告老還鄉,所以吐掉了嘉靖帝賞賜的仙丹,也是想告訴皇上自己要退休了。電視劇之中嘉靖皇帝的表現一直都是神神叨叨的,他動不動就念詩,動不動就是雙手伸開,就像飛翔一樣,實際上他是在修仙,他想要祈求長生不老,既然是修仙就必須和常人不相同,在電視劇之中也有具體的體現。他的衣服確實是不多的,由于修仙的需要,他是大夏天穿著厚厚的藍色保溫的衣服,而且還不出汗。冬天卻換上了白色的紗衣,風嗖嗖的,關鍵時候還感覺不到冷,在皇帝看來,這個就是神仙的體質,皇宮之中的小太監也是這么認為的,他說咱們萬歲爺爺神仙的體質,大冷的天氣,門窗都開,著熱天氣門窗都關著。皇帝的體質真的那么棒嗎?其實并不是的,嘉靖皇帝曾經用茅臺酒洗腳。當時嘉靖皇帝的病癥是全身起了紅色的疙瘩,那個就是痱子,在大夏天的時候關著門窗穿著棉衣,里面的熱氣排不出來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呂芳用茅臺酒給嘉靖皇帝洗腳,就是采用李時珍的方子,治標不治本,用酒精洗腳蒸發吸熱,嘉靖的感受當然就好一點。嘉靖皇帝服用的丹藥也導致了他的內分泌失調。嘉靖皇帝給了呂芳仙丹,告訴他說吃了就不冷了。呂芳一開始拿了過來放到了嘴里,出了門之后就把仙丹吐出來了,這是呂芳的高超演技,嘉靖皇帝也看到了呂芳的表現。呂芳就告訴嘉靖皇帝這是自己把仙丹藏起來了。呂芳之所以敢這么做,完全對于當時局面的把控。朱七和南直隸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呂芳的耳中,這次的嚴黨真的是過分了。超過了皇帝的底線,嘉靖皇帝離倒臺也不遠了。

大明王朝中呂芳吐掉嘉靖帝賞賜的仙丹是不信療效還是另有隱情百度知

2,朝庭為什么選朱厚熜嘉靖做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是正德帝的堂弟,本來與皇位無緣,他的父親興獻王是弘治帝的弟弟,就藩湖廣安陸。正德帝是弘治帝的獨子,繼大位后荒淫無度,31歲即早逝,且無子嗣。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時在湖廣安陸府、年僅15歲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繼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帝。從16歲登基,到60歲去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不懂歷史就不要亂發言。嘉靖皇帝怎么會死明朝統治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是干什么的?萬歷皇帝10歲登基明神宗(1563年—1620年)朱翊鈞 在位48年 你不要在網上亂復制一段就來糊弄人。至于樓主的問題也不是什么很難理解的 應為嘉靖的父親是興獻王朱佑杬嫡一子當時只有16歲在加上當時的嘉靖是興王朱佑杬的獨子,幼時聰敏,興王親授書史,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重禮節,遇事有主見。這樣的才能不是那些王爺有的,嘉靖登基后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為之一新 雖然偶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也不能說是一個昏君至于他的煉丹明朝的皇帝歷代都有這樣的事情明朝崇信道教。為什么嘉靖皇帝40年不上朝還能牢牢的把持朝政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

朝庭為什么選朱厚熜嘉靖做皇帝

3,中國軍酒的軍酒的故事

91歲的老紅軍肖瑞林還記得,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湘西劉家坪長征出發,鄉親們有的手中提著葫蘆裝的苞谷酒,有的挎著滿籃子橘葉包的糯米粑,有的拿著精心編制的布草鞋,歡送紅軍。紅軍長征每到一地,當地群眾都要用傳統的敬酒方式迎接子弟兵。1935年3月16日,紅軍來到茅臺鎮,茅臺百姓肩扛美酒歡迎紅軍,捧出一杯杯美酒慰勞將士。紅軍總衛生部干部休養連女紅軍李堅真當場創作傳唱的山歌《進遵義》:“紅軍殲敵進遵義,牽羊捧酒齊歡迎,分田分地掌大印,送兒送郎當紅軍”。描述了當年群眾歡迎紅軍的盛況。 在楊成武將軍稱作“長征加油站”的哈達鋪鎮,至今傳誦著女兒酒敬紅軍的故事。1935年9月20日,紅一方面軍經過雪山、草地的洗禮,翻越千里岷山,來到了哈達鋪鎮。熱情的房東把一壇窖藏了18年、本來要等女兒出嫁時才能取出來喝的女兒酒拿出來招待紅軍戰士。他說,紅軍給老百姓做主,當然要把酒先敬給紅軍。戰勝困難,軍酒為將士們增添了勇氣。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軍長征從四川嘉陵江畔出發時,非常寒冷,船早被敵人破壞了,紅軍只能用竹筏子架浮橋,直屬水兵連的同志喝幾口燒酒就架一會橋。當晚,主攻部隊強渡搶灘,撕開了四川軍閥的西岸防守。劉伯承和小葉丹彝海結盟是發生在長征中的一段佳話。1935年5月20日上午,劉伯承和小葉丹結盟,按彝家規矩并排跪地喝“雞血酒”,立誓為盟,化解了漢彝矛盾。小葉丹將彝民組織起來,護送紅軍后續部隊過境,安全通過彝族區。1936年4月28日至5月1日,紅二軍團進入云南金沙江西部的雪山。大部分戰士身上都是穿著單衣,腳上穿著草鞋,為了翻越大雪山,紅軍總部下達了“白酒加辣椒”的指示,當地百姓自發送了許多酒。這些酒使紅軍翻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軍酒,還激發了紅軍將士們戰勝敵人的膽魄。紅軍在茅臺鎮用85發步槍子彈把國民黨的飛機打了下來創造了奇跡。該鎮西面的山坡上至今還有兩個巨大的彈坑,那是國民黨飛機轟炸留下的。兩個爆炸點相距僅30多米,可當時站在這中間的毛主席、朱總司令竟然毫發無損,百姓們都說:“這是酒神在保佑紅軍啊!”

中國軍酒的軍酒的故事

4,茅臺酒廠多少年的歷史了

茅臺酒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的傳統特產酒。茅臺酒的故鄉,位于貴州省仁懷市赤水河畔的黔北名鎮——茅臺鎮,這里古已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域內白酒業興盛,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便已擅長釀酒。茅臺鎮也素以“風吹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的美名,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茅臺鎮歷來流傳有“水為酒之血”的古諺。漢代時,此地已出產有“枸醬酒”。《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唐蒙飲枸醬而使夜郎”的傳說便緣于此。據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公元前135年,鄱陽令唐蒙出使南越時,在南越番禺境內,無意間品嘗到蜀產枸醬,并對其甘美醇正的口味印象深刻。一打聽,唐蒙才獲知南越國和滇蜀之地的夜郎國間水道相連,商賈往來。返回長安時,唐蒙帶回“枸醬酒”,漢武帝飲后盛贊“甘美之”。唐宋以后,茅臺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并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曾寫下“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佳詞名句的北宋大詩人黃庭堅,飲后也感嘆茅臺酒“殊可飲”。其后,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攻打遵義,品飲茅臺之后,橫槊賦詩:萬斛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雙手抱定擎天柱,汲得長江水倒流。1704年,茅臺鎮上專門釀制回沙醬香茅臺酒的“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到1840年間,茅臺地區白酒的產量已達170余噸,創下中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產規模,“家唯儲酒賣,船只載鹽多”成為那一時期茅臺繁忙景象的歷史寫照。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舉行,北洋政府以“茅臺公司”名義,將用土瓦罐包裝的茅臺酒送去參展。博覽會上,外人起初對“灰頭土臉”般包裝的茅臺酒不屑一顧。情急之中,一名中國官員有意無意將瓦罐擲碎于地,頓時,酒香四溢,舉座皆驚。隨后,茅臺一舉奪得金獎,并與英國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成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享譽全球。擴展資料:毛主席的茅臺情不擅飲酒的毛主席,對茅臺酒卻情深意長,這還得從紅軍長征時說起。1935年3月中旬,中央紅軍長征到茅臺,準備“四渡赤水”。當地群眾拿出茅臺酒來歡迎紅軍,戰士們不舍得喝,而用酒來擦腳和傷口,止痛消炎,甚至用來治療腹瀉。至今,茅臺鎮西面的山坡上還有兩個巨大的彈坑,那是國民黨飛機轟炸留下的。據當地老人回憶,兩個爆炸點相距僅30多米,可當時站在這中間的毛主席、朱總司令竟然毫發無損。正是茅臺酒的卓越品質、文化底蘊和革命貢獻,早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晚的“開國第一宴”上,茅臺酒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周恩來親自審定,主酒為茅臺。此后多年,國慶招待會上,均指定用茅臺酒。1949年12月,毛主席對蘇聯進行友好訪問,同時給斯大林慶祝七十壽辰。在隨車運輸的蘿卜、大蔥、蘋果等眾多物品中,毛主席不忘把茅臺酒作為國禮相贈。1950年1月,毛主席回國時。斯大林也同樣準備了厚禮回贈,這些禮物中就有“斯大林汽車制造廠”生產的吉姆牌高級小轎車。有的同志常常以玩笑的口吻說:“毛主席的汽車來得劃算呢,是用茅臺酒和大白菜換來的!”1956年6月1日,毛主席與茅臺又留下一段詩酒佳話。當天上午,毛主席第一次暢游長江約15公里后,上船吃飯。國家首批授予的特級廚師楊純清為主席做了4菜1湯,即:清蒸鳊魚、燒(草)魚塊、回鍋豬肉、炒青菜和榨菜肉絲湯。這一餐,毛主席喝一小杯茅臺酒,吃了一小碗米飯,鳊魚也吃了。飯后,毛主席從口袋里掏出一張條幅,對楊純清說:“楊師傅,我剛剛寫了一首新詩,送給你要不要呀?不喝茅臺酒,不吃武昌魚,我是寫不出詩來的。”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詞——《水調歌頭?游泳》。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茅臺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國酒茅臺: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故事

5,中國古代最好的五種酒哪個時期哪個地方有何出名的典故

茅臺:茅臺酒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甘美之”的褒獎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鄭珍“酒冠黔人國”的贊譽,從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1996年榮獲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茅臺酒系以優質高粱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 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周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 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茅臺酒是風格最完美的醬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醬香型”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 飲,滿口生香,飲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臺酒液純凈透明、醇馥幽郁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 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余種。酒度53度。陳毅有詩:“金陵重逢飲茅臺,萬里長征洗腳來。深謝詩章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 杯。”杜康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史載:杜康牧羊于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余粥棄于桑,郁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 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因而才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嘆,唐代詩圣杜甫“杜酒頻勞勸,張梨不 外求”的自豪,宋代理學家邵雍“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的絕唱。古井貢:古井牌古井貢酒是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酒廠的產品。  亳州曾稱亳縣,古稱譙陵、譙城,是曹操、華佗的故鄉,漢代釀有酒品聞名著稱。據《魏武集》載: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獻過“九醞酒法”,說:“臣縣故令南陽 郭芝,有九醞春酒……今僅上獻。”“貢酒”因而得名。據《亳州志》載:現在釀酒取水用的古井,是南北朝梁代大通四年(532)的遺跡,井水清澈透明,甘甜 爽口,以其釀酒尤佳,故名“古井貢酒”宋代時亳州釀酒業很發達,熙寧年間的酒課達“十萬貫以上”。明代初期,懷姓商人在減店集建“公興糟坊”以釀“減酒” 聞名于世。清代,亳州釀有眾多酒品,《亳州志》載:“酒品,高粱酒俗曰大曲酒,其高者曰干酒;明流酒又名希熬,相傳陳希夷先生始造故名;小藥酒,用藥曲蒸 成,惟夏月飲之可以祛暑;福珍酒,其色紅,其味甜;老酒,其香味仿佛紹興酒;三白酒,色白味甜,糯米釀成;竹葉青、狀元紅、佛手露,皆高粱酒之染色者”, 可見亳州釀酒業發達。1925年,城內有54家糟坊,以“三盛、在源永糟坊”著稱。1948年剩有18家糟坊。1952年“公興糟坊”停業,1958年改 為公社小酒廠,釀制代用品酒。第二年改建為古井酒廠,1960年投產此酒。  古井貢酒以本地優質高粱作原料,以大麥、小麥、豌豆制曲,沿用陳年老發酵池,繼承了混蒸、連續發酵工藝,并運用現代釀酒方法,加以改進,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獨特工藝,釀出了風格獨特的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酒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蘭,酒味醇和,濃郁甘潤,粘稠掛杯,余香悠長,經久不絕。酒度分為38度、55度、60度三種。瀘州老窖:瀘州牌、麥穗牌瀘州老窖特曲又稱瀘州老窖大曲酒,是四川省滬州老窖酒廠的產品。  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的美稱。瀘州地區出土陶制飲酒角杯,系秦漢時期器物,可見秦漢已有釀酒。蜀漢建興三年 (225)諸葛亮出兵江陽忠山時,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營溝頭龍泉水釀酒,其制曲釀酒之技流傳至今。宋代酒業較為興盛,熙寧年間酒課為“一萬貫以下”, 據《宋史》載瀘州等地釀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侯夏而出,謂之大酒。”大酒系燒酒。詩人墨客留有贊酒詩文,黃庭堅曰: “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余”。唐庚曰:“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余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楊慎曰:“江陽酒熟花似錦,別后何人共醉狂”,又 曰:“瀘州龍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懷,橫舟自成趣”、張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元代泰定元 年(1324)已釀大曲酒。明代萬歷十三年(1586)瀘州大曲酒工藝初步成型。《瀘縣志》載:“酒,以高粱釀制者,曰白燒。以高粱、小麥合釀者,曰大 曲。”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開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個酒窖,其大曲酒膾炙人口。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 坊”改號為“溫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個,其中6個建于1650年左右,4個建于1750年左右。清末白燒酒糟戶達600余家,“民國以來減至三百余 家矣。大曲糟戶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  1952年以金川酒廠為主吸收未參加聯營的17戶酒坊成立四川省專賣公司國營第一曲酒廠。1955年將四個聯營酒社合并成立公私合營酒廠,其第一曲酒 廠改為地方國營酒廠。1960年兩廠合并為瀘州曲酒廠,1990年易為現廠名。1952年按瀘州老窖大曲產品內在風格上的細微差異進行分級,分為特曲、頭 曲、二曲、三曲,其品級最高的為特曲酒,也是出口的瀘州老窖大曲酒。  瀘州曲酒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優質糯高粱,用小麥制曲,大曲有特殊的質量標準,釀造用水為龍泉井水和沱江水,釀造工藝是傳統的混蒸連續發酵法。蒸餾得酒 后,再用“麻壇”貯存一、二年,最后通過細致的評嘗和勾兌,達到固定的標準,方能出廠,保證了老窖特曲的品質和獨特風格。  此酒無色透明,窖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尤香,回味悠長。具有濃香、醇和、味甜、回味長的四大特色,酒度有38度、52度、60度三種。  華羅庚題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今無憂,特曲是嘗;產自瀘州,甘洌芬芳。”汾酒杏花村的 釀酒史最少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前。《北齊書》卷十一就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的記載;北周詩人庚信曾寫過:“三 春竹葉酒,一曲鵾雞弦”的詩句,記載最早的竹葉青酒;唐詩人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朱翼中 《北山酒經》云:“唐時汾州有乾釀酒”;宋竇革《酒譜》、宋張能臣《酒名記》、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均有關于汾酒的記述。唐時,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清 代中葉增至二百二十余家。1875年汾陽王 姓鄉紳,在杏花村創立了“寶泉益”酒作坊,以產“老白汾”酒而聞名于世。1915年其兼并“德厚成”和“崇盛永”而易名為“義泉泳”。是年,“老白汾”在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甲等金質大獎章。《并州新報》以“佳釀之譽,宇內交馳,為國貨吐一口不平之氣”醒題,向國人歡呼曰:“老白汾大放異彩于南北美洲,巴拿 馬賽一鳴驚人”。自此,老白汾酒譽馳中外,名震四海。1919年,“晉裕汾酒公司”草創且兼并“義泉泳”,年產量40余噸,至1936年汾灑在國際兩度折 桂,解放前在國內六次奪魁。但由于戰亂不斷,終于在1947年全部停止生產。1948年汾陽解放后,重新組織恢復了生產。人民政府于1949年6月1日以 8000元的價格,購買原“晉裕汾酒公司”全部產業,成立了“國營杏花村汾酒廠”。9月,第一批汾酒送至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餐桌上。1949年汾酒 廠產量完成131.5噸,創利潤4000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4.5萬元。至1993年,國營杏花村汾酒廠發展為以酒類生產經營為主,集科、工、貿、商、 服務五位一體,進出口、內外銷同時并,多元化綜合經營的國營大型一檔企業,成為國內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之一。  1993年,成立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公司,將原汾酒廠全部資產劃歸其所有。(集團)公司又拿出其中的高效益主體部分組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 限公司,發行股票,上市經營,走上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道路。2002年4月2日,汾酒(集團)公司由山西省政府授權經營,正式注冊改制為山西杏花村汾酒 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