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波有什么好玩和好吃的
00:00 / 01:18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2,寧波老外灘美食指南寧波老外灘特色美食
1.寧波老外灘特色美食寧波市中心,靜靜地躺著,那段歷史,比上海黃浦外灘,和20年前的外灘,“出口港唐朝東方文明的一部分,以及向東傳播的現代西風。今天老外灘的復活,水和城市的千年,百年海灘和建筑,二十年的經濟能量,未來的時尚趨勢,在里面,讓城市的特色,充滿一自己的個性。沿著老外灘路,我我踩的是,不規則和規則的青磚,再四處看看,外國風格的美麗而獨特的建筑,揭示古代歷史,走到路的盡頭,那是一條沁人心脾的邕江。它it’很平靜,邕江如一方,一面巨大的鏡子;當風吹來的時候,興風作浪,像一個少女,時尚卷發。2.寧波老外灘附近美食天香樓小吃:——海棠糕,梅花糕,豫園八絕、雞鴨血湯、面筋百葉湯、蟹粉包子、可麗餅餛飩、紅豆糖粥、鮮肉鍋貼、面餅。3.馮春宋岳大廈號享有海上第一網元素。經營素食特色糕點和菜肴,香菇面筋面。4.上海五香豆店城隍廟奶油五香豆5.南翔汕頭店——蟹粉籠,鮮肉籠,野菜籠,蘑菇籠6.寧波湯團店——寧波湯團,蟹粉湯團,棗香湯團,豆沙湯團。7.松云樓上海菜,上海點心,老城隍廟小吃,粵港特產,八寶鴨,蝦子大黑參,奶燜肉。3.寧波老外灘美食推薦是。寧波外灘大橋是一座橫跨甬江、連接原江東區(現鄞州區)和江北區的大橋。這要從姚東至艾路,西至大慶路。橋東有寧波書城、和豐創意廣場,西有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寧波美術館。外灘大橋是甬江第一橋,三江在寧波匯合,姚江上的解放橋。奉化河上的江夏大橋將三江口連接成一個環形通道。4.寧波老外灘特色美食有哪些I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歡迎你的關注和好評。寧波外灘屬于寧波江北區。寧波外灘一般指寧波老外灘,位于寧波三江口北岸江北區。寧波老外灘,1844年開業,位于寧波市中心,甬江、奉化江、余姚江交匯處。自唐宋以來,它一直是最繁榮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埠的地區。五港貿易,比上海外灘早20年。它是中國僅有的具有100年歷史的堤岸之一。寧波老外灘是1992年以后開發的,已經成為長三角的一大景觀。5.寧波老外灘有什么好吃的飯店外灘附近應該沒有大排檔。天津路在南京路步行街附近,沿途有很多餐廳,比如上海本幫,臺灣地區牛肉面,寧波小海鮮。但不是大排檔,都有店面。云南路在燕安路和西藏路,離外灘很近。從外灘步行大約需要20分鐘。云南路是上海著名的美食節。整條路都是賣吃的,晚上還有很多宵夜攤,檔次從高到低。老上海的名店:小紹興、五芳齋、金陵鹽水鴨、仙來、燕云樓都有。6.寧波老外灘海鮮老外灘不是寧波吃海鮮的地方。建議去胡愛書路,離老外灘不遠。有一條海鮮街,是當天從碼頭運來的最新鮮的海鮮。現買現煮,很新鮮很好吃。7.寧波老外灘特色美食是什么上海外灘的小吃集中在城隍廟一條街。據我了解,上海城隍廟街與豫園相鄰,豫園又稱老城隍廟,位于方浜中路,東至安仁街,北至富友路,西至老教場路。我們經營各種上海風味小吃:綠波畫廊的特色小吃、松月樓的素菜、桂花堂的鴿子蛋和餃子、松云樓的八寶飯、南翔小龍、寧波湯團和九角餃子等。堪稱小吃王國。:8.寧波老外灘小吃寧波是唐代中國四大港口之一,鑒真的起點s東渡為寧波,南宋時為中國三大港口之一,并設立了海運署管理對外貿易。雖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但寧波一直與日本和東南亞保持著脫節的貿易關系。清朝初期,中國缺銅,政府大部分美國的銅幣和民間銅器通過寧波從日本進口銅和銀。日本也從寧波進口江南絲綢、棉布、瓷器。在清代,寧波是唯一保留對外貿易的特殊港口。這種特殊的港口地位從1644年到1684年持續了大約40年。1842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合同。寧波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涌向寧波。英法等國通過奪取主權、建立據點、占領海關、控制海口、壟斷航運、推行西化等一系列手段,將寧波港扭曲為半殖民地港口。它于1844年正式開放。不久,長江北岸發展成為英、法、美僑民的居住區。它是最早的讓步在中國,也被稱為外灘在歷史上。它的開業歷史比上海外灘早20年,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外灘之一。直到上海港的崛起,寧波港的地位才逐漸被削弱。1927年,中國政府收回了外國人的行政權長江北岸的住宅。江北外灘也記錄了近代寧波在歲月洗禮中的歷史變遷。這里集中了體現西方工業文明的器物和各種設施,如寬敞的道路、干凈的街道、電燈、鈴鐺、自行車、住宅、教堂、醫院、銀行等。它首先出現在這里,客觀上推動了寧波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成為浙江省現存唯一能體現港口文化的外灘。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四大商幫(金、惠、寧紹、潮汕)之一的寧波商幫,利用外灘作為通商口岸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國內外航運貿易的優勢,紛紛成立航運公司。其中,由寧波幫、朱、李創辦的寧紹船務公司和三北運輸公司最為著名。他們修建了三江口至下白沙的碼頭,從事寧波至上海的運輸。055-79000說,五口通商后,城民遍游全國、南洋、歐美,財富大增。最新的文物調查顯示,寧波外灘的54處文物中,至少有31處與寧波商幫有關。這些建筑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反映了多種西方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從建筑功能來看,這里不僅有宗教活動的辦公室和場所,還有金融、貿易和豪華住宅。正因如此,外灘歷史文化保護區作為寧波的標志性建筑被《鄞縣通志》確定為六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這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范圍是:東起邕江,南至信江大橋,西至人民路,北至輪渡碼頭。目前在開發整治范圍內,巡檢院、鴻昌苑、朱宅、偃師山莊四棟建筑被列為市級文保建筑。規模杭州有新西湖,上海有新世界,寧波有老外灘。老外灘,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涵蓋了城市建設展廳、國際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貿易大廳、生活場所等所有個人消費功能。作為寧波頂級社交平臺,高檔多元化的商業街區。歷經百年荒蕪,2005年1月1日,投資6億元的寧波老外灘重新開放,將形成一個新的商業區,與寧波天一廣場成為一隅。沿著河邊,外國領事館、天主教堂、銀行和輪船碼頭排成一行,幾乎可以辨認出目前保存下來的文物有:英國領事館、巡檢院、侵華日軍水上指揮部、浙江海關、天主教堂、江北耶穌堂、寧波郵局、商業銀行等。也有一些私宅,如老洪昌源,商人的私宅,顏的別墅,朱的房子等。這些建筑具有濃厚的歐洲風格,代表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這與中國的傳統住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式建筑走廊江北外灘周邊的建筑都有很濃的歐陸風情。此外,還有一些私人住宅,如燕的別墅,朱的房子和老店洪昌源。這些建筑中西合璧,與中國傳統民居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觀賞價值。近代寧波商幫的起源地寧波近代中國的商業集團利用了貿易港口外灘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地處中國前沿的先天優勢并紛紛成立航運公司,從事寧波至上海的運輸,特別是從事當時風險較大的對外經濟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寧波的現代化進程的商業團體。據調查,寧波外灘的54處文物中,至少有31處與寧波商人有關。現代商業文化展示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灘是寧波的商業中心。這是一個圍繞港口崛起的特色商業區。整個外灘街區可以分為三層,每個街區的功能都很明確:一層是外馬路的生產經營區,二層是馬忠路的消費區,三層是后馬路的居住區。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實驗室。近代的寧波外灘,是一個新思想新事物不斷萌芽,新舊思想不斷碰撞的地方。衣食住行娛樂等各個方面都滲透著西化的色彩。西式糕點、西方電影、夜總會、舞廳進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住洋樓、吃洋菜、點洋燈成了時尚。寧波人就是從外灘這個窗口看世界,接觸西方文明的。創業教育中心寧波外灘在近代也是一個教育中心。像飛笛(現寧波三江中學)、飛德、正始、育才中學等。是當時最好的學校。為了籠絡人心教會在外灘周圍設立了許多公益教育機器。這些學校不僅吸收了一批外國人擔任教師,還將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即使在今天,當時的許多生動的教育活動仍然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外國宗教集散地1844年1月1日,寧波美國的五個港口開放貿易,寧波北岸被指定為外國貿易住所。1860年前后,大部分外國領事、商人、牧師、華僑及其親屬居住在法國槐樹至桃花源一帶。寧波外灘附近的宗教基本都是外來的。在這個地區,修道院、耶穌教堂和天主教堂隨處可見。目前,殘存的外來宗教的一個實物標志是法國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建于1872年,建筑面積4380平方米。2002年,寧波城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6億元對老外灘進行改造。今天s老外灘,經過改造,基本保持了十里洋場的原有風貌,成為寧波新的時尚標志,與天一廣場成為一個新的商圈和一角。因為寧波三江口的三條河流形狀像英文字母Y,老外灘被稱為y鎮開埠之初,即音譯為外灘。后來上海外灘采用了這個名字。9.寧波老外灘美食街年的雨后,寧波的老外灘,有著歷史建筑和街區特色,有著年代感和微濕之美。目前寧波老外灘保存下來的文物有:英國領事館、巡捕房、浙江海關、天主教堂、江北耶穌教堂、寧波郵局、商業銀行等。還有一些私人的天主教堂,真的很推薦。它它非常適合近距離和遠距離拍攝。還有教堂前面有一個噴泉,它尤其是在雨后的夜晚拍攝。酒吧街,雨后的街道燈火通明,夜生活熱鬧。店里還有一些駐唱,老街也有很多歷史建筑。雨后的外灘,空氣清新,略帶涼風。當你看著河邊、橋、燈光和路另一邊的建筑時,它它真的很像上海外灘,就像一個小上海外灘,但它比上海外灘歷史更悠久。角樓和外灘大橋是兩個標志性建筑。
3,急100分高分懸賞高手幫忙設計旅游路線2009年8月12日17點完
新余市風景介紹:贛西藥鋼煤都風光;洪陽洞;武功山;孽龍洞;江口風景區;吳城商代遺址;樟樹市博物館;道教圣地閣皂山廈門風景名勝 南普陀及萬石山游覽區 萬石巖景區位于市區東部的獅山北麓,山青水秀,林木繁茂。主要游覽點有中山公園、...南普陀景區位于廈門老城區的東面。從思明南路到胡里山海濱,沿途有鴻山公園、華僑博物館、南普陀寺、胡里山炮臺等游覽浙江去溫州市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局雁蕩山坐落于浙江省溫州樂清境內。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蕩山根植于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江西區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該館建于1959年,現有館藏革命文物5863件,文獻資料5000多份,歷史圖片4000多幅。館標是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岡山時題寫的。該館經過幾次維修、完善,以聲、光,電和實景模型等現代化手法,再現了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風貌。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該陵園建于1985年,1987年10月,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之際對外開放。烈十陵園由紀念堂、雕塑園、碑林和紀念碑四大部分組成,布局新穎、氣勢恢宏。 南山公園:位于茨坪南端,建于1970年。園內翠竹蔥郁、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景色秀麗,石階蜿蜒而上,沿途有五個涼亭.山頂建有五角形展廳,展廳頂部有五個景觀景亭,中央是工農兵群體雕像。登臨山頂,可俯瞰茨坪全景,遠眺五指峰和筆架山群峰。 挹翠湖游園:該園位于茨坪中心,四周被林蔭大道所環繞,游園占地120余畝,園內花扶小徑、柳茵匝地、翠堤連渚,園內有挹翠湖、茶亭、亭榭、九曲橋等景點。夜晚,燈光搖曳,真是人間仙境。2000年,造型華美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標志物在此落成。 茨坪革命舊居舊址群:位于茨坪東山腳下,是一處青瓦黃墻的“干打壘”建筑群。陳列開放的革命舊址共有七處:毛澤東同志舊居、紅四軍軍部舊址、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舊址、軍官教導隊舊址等,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居后山上,有一種生長規律和外觀很奇特的方竹。 井岡山野生動植物園:座落在獅子巖井岡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內,占地面積1000余畝,是一個以展覽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觀賞為主,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集科普、宣教;觀賞、游樂于一身的特色景點。該園的動物園展覽著國內外及井岡山地區特有動物100余種:植物園區栽種植物1000余種,其中珍稀植物260余種。 紅軍谷(五馬朝天):五馬朝天是茨坪中心景區一處獨具魅力的新開發的景點,它位于井岡山市茨坪東南面4公里處井遂公路邊,面積3平方公里。這里,有斧劈刀削似的險峻山崖,錦段玉屏般的次原始森林,奇特多姿的流泉飛瀑,婉蜒幽靜的紅軍小道,古樸堅實的老石橋,典雅氣派的廊橋。同時,只要你愿意,可以體驗到獵場射殺的樂趣;只要你勇敢,可以挑戰自我,領略攀巖的豪邁。 2、龍潭景區: 該區是井岡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較為集中的一個著名景區,面積889公頃,距茨坪7公里。這里谷幽林深,瀑布成群、奇峰怪石、造型別致、形神兼備。游人無不贊嘆這大自然的鬼斧神丁。 龍潭:又稱五龍潭,在不到兩公里的流程中,五神河水五砍飛越懸崖,形成五個形態相異的瀑布和深潭。由入口處而下,經鷹嘴巖、攬云臺,長壽泉、方壺泉,到碧玉潭<青龍瀑)順山谷而下,依次有黃龍瀑——金鎖潭、赤龍瀑——珍珠潭、黑龍潭——飛風潭、白龍潭——仙女潭。這些瀑布成梯級分布,一瀑一潭,百龍瀑落差40米,湍急的水流在錯落有致的巖石上維妙維肖地勾勒出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形態,呼之欲出,堪稱一絕。 小井:這里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舊址,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月,130多名紅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被敵人全部殺害。在烈士殉難處建有紅軍烈士墓和紀念碑。 紅軍洞:洞深十多米,可容納百人。因紅軍著名將領張子清師長等曾在這里養傷而得名。 “馬撒尿”瀑布:落差82米,瀑布水每隔幾秒鐘才“嘩”地一聲涌起一堆數米高的白浪,旋即便像一匹白練輕揚而下,落下懸崖,然后歸于平靜:幾秒鐘后再度出現,反復不止。當地人給它起了一個通俗有趣而又形象化的名字,叫作“馬撒尿”。 水簾瀑:溪流從一塊平展寬敞的巖石落下,水流均勻地分成無數線條下落10多米,酷似晶瑩剔透的門布。游人沿小徑可從雨簾內通過。 金獅面:與龍潭緊緊相連,以奇峰怪石和飛瀑組成主要景觀。山于山勢巍峨壯麗,好似金獅臥伏。此景點的景物景規有:長虹瀑布、小簾瀑布、一線天、海螺峰、人面巖、紅軍洞等。 琴臺,紫龍守印(又名金龜擊鼓):在長虹瀑同一側的峭壁底下,有一突起的臺狀巨石,即為“琴臺”。琴臺對面有兩塊怪石,一石紫色如龍,一石紅色如印,后面高大崖壁——龍宮壁,故名“紫龍守印”。 3、黃洋界景區: 距茨坪17公里,全區面積700公頃,包括黃洋界、八面山、大井三大景點,有游覽點10處。黃洋界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因毛澤東同志“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詩句而聞名。黃洋界有氣勢磅礴的云海奇觀,故黃洋界又名“汪洋界”。 荷樹:黃洋界五里排有一棵荷樹。屹立于:“五里橫排”的峰巒問,這棵荷樹就長在這小路邊,毛澤東、朱德當年挑糧上山常在此休息。1961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哨口工事:有戰壕、兩處機槍掩體,炮陣地、擂木工事等。憑借這些工事,紅軍以不足一營的兵力,打退國民黨四個團的進攻,保衛了井岡山。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哨口營房:這是一棟杉皮土木結構的民房,原是古商道上的一家客棧,1927年紅軍上山以后,將其修為營房。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碑: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由一塊豎碑和一塊橫碑組成。橫碑下面刻著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詩篇《西江月·井岡山》的手跡,背面是朱德同志題寫的“黃洋界”三個道勁有力的大字。豎碑高12米,正面鐫刻著朱德“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的題字,背面是毛澤東的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源”。 大井毛澤東舊居:距茨坪7公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登上井岡山時就住在這里。這里流傳著毛澤東訪貧問苦、改造王佐部隊、看書、練兵的許多故事。此外,還有朱德、陳毅舊居和彭德懷舊居。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大井毛澤東舊居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面山:距茨坪19公里,海拔1483米,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現有哨口遺址和紀念亭,是觀日出、賞云海的好地方。 雙馬石:距茨坪13公里。是毛澤東同志當年率領工農革命軍進入大井的小路狹口。因兩塊天然的麻石重疊在一起,如兩匹駿馬,故稱“雙馬石”。這里有保存完好的紅軍工事,毛澤東同志曾在此第一次宣布了紅軍紀律,即“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這里山林茂密、翠竹綿延,是徒步旅游的好所在。 上井紅軍造幣廠: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設立輜重隊和留守處,負責給養、管理打土豪的銀元。1928年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資金大量需求,于是在上井村鄒甲貴家中開設了“紅軍造幣廠”。造幣廠將打土豪繳來的雜銀、銀質首飾、銀質器具,進行熔化加工,仿鑄了墨西哥銀元。為使這種銀元與白區銀元相區別,在銀元上打了一個“工”,這就是革命根據地首次發行的“工”字銀元。 百竹園:坐落在上井村的井岡山百竹園,是一個以奇竹異類,集觀賞、休閑、旅游、科普為一體的旅游勝景。百竹園占地畫積百余畝,竹子種類108種,在這里,人們可親近大山,邁向純粹的大自然,品味綠色的竹文化。 4、主峰景區: 該區是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中最大的一個景區,面積5050公頃,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坪水山等四個地方,有游覽點10多處。 主峰:又名五指峰,距茨坪6公里,海拔1438米,因五座山峰并列,酷似五指故名“五指峰”。第四套10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案就是主峰,她已成為井岡山的象征。這里還是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 水口:與五指峰相連,相距5公里。這里風光秀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奇峰和杜鵑林聞名,有“奇虹峽”、“瓊琳仙境”之稱。有錦秀谷、彩虹瀑、鵑島、龍門、天劍峰、太守峰、石門奇觀等景觀,彩虹瀑落差92米,分三級奔騰而下,如銀河倒掛、蒼龍騰飛。夏季每當上午十時許,有太陽衍射在瀑布上,即呈現一道七色彩虹,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堪稱一大奇觀。 坪水山:距茨坪20公里。有百畝成片的云錦杜鵑,與筆架山的,十里杜鵑林遙相輝映。每年四五月,這里花團錦簇、艷麗多姿、蔚為壯觀。 雷打石:“三大紀律”的誕生地。本是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相傳曾被雷電擊成兩斷,得名“雷打石”。1927年10月15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時,站在雷打石上首次宣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發展為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5、茅坪景區: 茅坪位于黃洋界北麓,距茨坪36公里。井岡山斗爭初期,曾是湘贛邊界黨、政、軍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是革命舊址相當集中的地方,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和眾多的舊址。 八角樓:距茨坪35公里,因房子頂上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當地群眾習慣稱它為八角樓。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曾經在這里居住和辦公,并在一根燈芯下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這兩篇光輝著作, 象山庵:始建于1713年,岡庵后的山如象形狀因而得名。初建時內設“大佛殿”、“達摩祖師殿”、”千齋殿”三個大殿,是湘贛邊界的名庵。井岡山斗爭時期這里曾是紅軍的重要活動場所,毛澤東和賀子珍同志的婚禮就是在此簡樸的庵內舉辦的。 攀龍書院:中共湘贛邊界前敵委員會、特別委員會舊址。在此建立了根據地第一所醫院,山曹榮同志任院長,設立了醫療室和藥房。1928年10月后,這所醫院搬遷至小井村。 洋橋湖:有毛澤東舊居和朱德舊居、洋橋湖紅四軍軍部舊址。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寧岡調查》,這一帶廣泛流傳著毛澤東送棉衣的故事和朱德同志關心群眾模范遵守紀律(賠茶壺)等故事。 桃寮紅軍被服廠舊址:1927年冬,在桃寮村張氏宗祠開辦了紅軍的第一所被服廠。主要生產軍衣、帽子、盛米袋、綁腳、子彈袋等,后來被服廠遷往茨坪李家祠。 謝氏慎公祠:在這里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會。 6、龍市景區: 龍市是原寧岡縣城所在地,位于黃洋界西南面,距茨坪50公里。 井岡山會師紀念館:這是一個井岡山會師專題館,以永志朱毛會師的偉大功績。分序廳、序室、第一室引兵寧岡、創立根據地;第二室艱苦轉戰、千流歸大海;第三室朱毛會師、紅四軍誕生;第四室發展割據、鞏固大本營;第五室星火燎原、偉績垂青史,從而向游客、有序地展示井岡山會師的偉大歷史事件。 龍江書院:建于1840年,由周邊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是當地客籍人的最高學府。井岡山斗爭時期,是紅軍,重要活動場所,也是毛澤東和朱德第一次會見舊址、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舊址、紅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 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于1980年5月4日建成,碑高19.28米,碑座長5米,寬4米,取意于1928年5月4日,慶祝會師的口子。碑身兩邊用紅大理石鑲成,表示兩面軍旗,分別代表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和南昌起義部隊的軍旗。前面頂端金色的鐮刀斧頭是黨的標志,表示在黨的領導下勝利會師。碑座兩邊刻有朱德同志紀念會師的詩篇。 龍市紅四軍軍部舊址:原來叫“劉德盛藥店”,毛澤東、朱德曾在此居住和辦公,大門兩側墻上仍保留著當年書寫的“中國共產黨寧岡縣委員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寧岡縣委員會”標牌。 紅四軍建軍廣場舊址:1928年5月4日,在此宣布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紅軍第四軍)。當年曾是一塊沙洲,開會的會臺用禾桶、木頭、門板搭成,建國后,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修復了會臺。 古城會議會址:又名聯奎書院。1927午10月3日,在此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著重討論確定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問題。1929年5月,在這里召開的湘贛邊界特委第二屆第四次執委會,提出了根據地中心山寧岡轉到永新,為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7、筆架山景區: 面積2200公頃,包括筆架山、朱砂沖、黃坳等地,有數10個游覽點。 筆架山:距茨坪刃公里,海拔1375米。筆架山豐要山中峰,(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音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遠望去,猶如筆架,故名筆架山。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10多處景點。山頂還有長達10里天然而成的杜鵑林。 朱砂沖:距茨坪17公里,五大哨口之一。因這里的峭壁縫中流出朱砂色的泉水而得名。該峭口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當年有一首民謠:“懸崖絕壁掛高山,朱砂沖來形勢險,遠看好似老虎口,近看又似狼牙關。”井岡山斗爭時期,敵人多次從此進犯,均未得逞。 行洲標語群:古時稱其行洲府,人煙稠密、六畜興旺,是個繁華的地方,在這里的民房墻壁上,集中保留了50多條紅軍標語。 黃坳:是當年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1928午2月,成立了黃坳區工農兵政府。這里有一座地母宮,曾是毛澤東的舊居,原是一座廟宇,坐東朝西,毛澤東同志多次在,這里主持召開過重要會議。 8、桐木嶺景區: 面積4500公頃,包括桐木嶺、旗鑼坳、石燕。 桐木嶺:高聳兀立、巍峨挺拔,有“鶴立雞群”之勢,當年這里設有一個總哨口和三個哨口。曾有一首歌謠形容這個哨口:“高山峻嶺緊相連,桐木嶺頭尖又尖,紅軍哨口守山頂,好比鐵寨牢又堅。” 石燕洞:距茨坪12公里。因常年棲息石燕洞(蝙蝠)而得名。她是新發現的一個大型溶巖石洞,洞內撲朔迷離、曲折深幽;洞內洞中有洞,洞上洞下復有洞。洞內鐘乳石發育完善、玲瓏剔透、造型優美、形象逼真,各種石林、石柱、石筍、石乳、石花千姿百態。尤以“雙坐蓮下”、“三娘教子”、“幼鹿吮乳”,“天鵝曲頸”、“擎天立柱”等景觀令人叫絕。目前尚待開發。 9、湘洲景區: 面積3400公頃,包括哈蟆落井、嚴嶺嶂等地方。哈蟆落井主要以次原始森林和高山峽谷取勝,富有原始森林的野趣。嚴嶺嶂以觀云海、口出和杜鵑林為主。 10、仙口景區: 面積494公頃,包括棋盤石、牛頭沖、熱水洲三個地方,以奇峰怪石、瀑布等為主要景觀,自然風光十分優美;熱水洲有可供療養的溫泉。尚待開發。 11、鵝嶺景區: 鵝嶺古勝:鵝嶺位于桐木嶺北面,距茨坪三十公里;海拔1408米。鵝嶺從腳至峰頂,有一條古人精心修筑的石板道,九曲十八彎,盤旋而上。當攀越“通仙險關”后,迎面便是拔地千仞的玉筍峰二竿,其狀如鵝,“鵝嶺”、“鵝山”便由此得名。鵝嶺因山形似鵝,秀潤如玉,故又稱玉鵝嶺。 鵝嶺終所云霧繚繞,峰巒娟美,名勝古跡遍布山峰,景色迷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留守在井岡山堅持斗爭的紅軍也曾在鵝嶺上宿過營。紅軍三十二團王佐及其部屬就常在此埋伏,同反動軍隊進行浴血奮戰,拼搏周旋。 新城大捷:新城距茨坪44公里。1928年2月,贛敵朱培德部向我革命根據地進犯,第七十九團警衛營在反動地主武裝靖衛團的配合下,占據了原寧岡縣治——新城,毛澤東得知敵情后,在茅坪攀龍書院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部署攻打新械戰斗。新城戰斗的勝利,是毛澤東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親自部署和指揮的首次大捷。當年毛澤東親臨指揮戰斗的棋山,解放后于此建有紀念亭。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柏露會議:1928年11月,湘贛兩省敵軍組織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反革命“會剿”。為了粉碎敵人的“會剿”,1929年1月4日,前委在柏露村店房召開了山紅四軍、紅五軍軍委,邊界黨、團特委,各縣縣委和紅四軍團以上、紅五軍大隊以上的干部聯席會議,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方針,四、五軍混合編制,山紅五軍和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外圍打擊敵人,牽制敵軍并解決給養問題。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柏露會議舊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