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面上刻著篆字南鄭縣印字排滿了整個印面印面有間隔把
從描述看,這是個不懂官印制度的人臆造的偽品。原因很簡單,印面文字是南鄭縣印,那肯定是官印。姑且不論印文真偽。按你的描述,從紐制看,就不符合歷代官印的規范制度。龍形紐自秦漢以下,一律為皇帝及后妃所獨有,而且材質最低也是銅質鎦金,不可能出現銅質龍形紐的印章。同理,南鄭縣按印章制度也絕對不會使用龍形紐制的官印。這個物件的出現不會早于民國。因為在古代,私鑄官印是重罪。
額
2,誰有這樣的城固特曲
城固特曲:金色年華46度 75元/瓶
以高粱為原料的大曲酒的生產興起,遠在明代中葉,清康熙二十六年城固縣奉文豁免酒稅,亦證明此前釀酒業比較發達。因玉米不能久藏,農家多用其烤酒,糟喂豬,玉米酒生產極盛。城鄉酒坊遍布,嗜酒者多。1952年6月南鄭酒廠遷入城固縣,與三合酒廠合并,成立城固酒廠。此后的10余年,年產量約400噸左右。1973年,引進河南、山東液態發酵半機械化麩曲酒生產技術,產量增加,年產突破千噸,職工增加到200余人。這就是城固特曲的由來。
3,漢中歷史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后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并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筑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后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陜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巖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后,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民富國強,已有并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后安頓好了后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后,前后以漢水命名的并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后,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范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后,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