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酒廠最早的酒瓶,西塘老酒十年陳珍品價格

1,西塘老酒十年陳珍品價格

西塘老酒十年200左右
10元到30元不等

西塘老酒十年陳珍品價格

2,西塘老酒1618怎么樣

西塘1618老酒,名曰純手工釀造,不過口感一般 。
“ 西塘1618”是嘉善黃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黃酒品牌。該產品秉承了嘉善黃酒的特點,酒色晶瑩清亮,酒香馥郁芬芳,酒味甘美醇爽。其實就是半干的浙江黃酒.每啥好的.吹的還可以.就那么回是

西塘老酒1618怎么樣

3,我 國是黃酒的發源地主要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黃酒色澤鮮亮營養

提及中國黃酒的釀造歷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記載:  越王之棲于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氣百倍。(《江南風俗》P114)  會稽就是今日之紹興,而越王勾踐以酒來激發軍民斗志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酒鄉人所傳頌。  無獨有偶,同是浙江的另一個酒鄉——嘉善,也有一個有關黃酒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將伍子胥曾駐扎嘉善一帶。并自南而北建立了幾十里防線,準備與越國交戰。  嘉善處在吳越之間,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而黃酒是當地特產。每次出征或前線凱旋,將士們都喜歡豪飲。日久天長,營盤外丟棄的酒瓶(陶制品)堆積如山,巍然成景。  嘉善縣城南門的瓶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處,后被邑人列為“魏塘八景”之一。上個世紀70年代,水利部門在嘉善市河疏浚工程中,在瓶山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大批盛酒用的陶罐。據專家考證,這些一截截竹筒狀的陶罐,確系春秋戰國時間的遺物。  在嘉善有關伍子胥的傳說很多。柳亞子先生在《五十七年》中說:  鄉先輩沈北溪(剛中)的《分湖志》稿本內,引有明代沈遇黃的“分湖賦”,中間有兩句道:“吳軍呼渡而南來,伍相引兵而東跨。”(柳亞子文集《自傳·年譜·日記》P40-41)  它生動地描述了春秋戰國時,伍子胥在嘉善汾湖(亦稱分湖)一帶領兵去側襲越軍的情景。  2400多年前吳越戰爭時代流傳下來的胥山、伍相墓、伍子胥磨劍石、伍子塘、伍子灘、石底蕩等等,膾炙人口,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以致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著名民間文學作家陳瑋君先生,對嘉善境內發現了這么多有關伍子胥的地名傳說而嘆為觀止。  其實,在嘉善關于酒的民間故事也不少,如果搜集起來,說不定還真可以出一本書哩!有關“汾湖善釀”的釀制,始于唐代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寫了一首《哭善釀紀叟》的詩,以紀念一位在民間釀酒的朋友。詩曰: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  當時在汾湖東南的胥塘集市(據考,為現西塘鎮西柵外約一里處),有位聰明的釀酒師傅,他釀造的酒不同于當地盛產的黃酒,當地的酒雖醇香,但其色澤為乳白(俗稱“三白酒”),而他的酒專用集市東北的“胥亭泉”之水。據說,當時此泉與武水(現魏塘鎮)的幽瀾泉、丁柵的東泉(因泉在湖蕩中央,故后被冠名:東泉蕩)為嘉善一帶最有名氣的“三泉”。另外,那位釀酒師傅釀的酒,要比別人多幾道工序,因而這酒不但色澤橙黃透明,而且醇香濃郁。  每到冬釀時節,這里方圓幾里酒香彌漫。于是四方顧客遂呼之謂“香煞人”,而那位初通文墨的釀酒師傅,總覺得這名字不雅致。一日,他抄得李白的《哭善釀紀叟》詩后,覺得詩題中“善釀”兩字甚合意,既道出了酒的用水和釀制的工善,又包含了嘉善釀制,便給家釀酒取名“善釀酒”,又稱為“太白酒”。這是有關嘉善“善釀酒”傳說的一個最新“版本”。  據了解,歷史上嘉善一帶比較考究的酒作坊,制作黃酒一般選用地下水(即泉水),過去曾聽說過:有酒坊制酒取水必到汾湖中央(深水區),而且要在旋渦處勺取。傳說,汾湖底下有多口泉眼,且泉水常年涌出。  釀酒業有“水為血,曲是骨”的比喻,而嘉善黃酒的制作歷來非常注重用水。手頭有一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6年)李益源酒坊(嘉善酒廠的前身之一)的傳人——李見為親筆撰寫的有關“古鎮西塘的酒坊”的資料。這位現年80多歲的老人,在談到原來鎮上酒坊取水時說:  李益源酒坊用水有別于其他作坊。當時,李益源酒坊坐落在鎮上的許家浜東側,該坊釀酒取水就在浜里頭。此浜長度雖只有百米左右,但浜中水質卻常年清徹,偶爾有人將飄浮物投入浜兜,也會自然流向浜口,入于港河。據說該浜底原有泉眼,地下水源源涌出,因而在此處取水制酒,幾近礦泉之水。惜乎許家浜早已被填平,成為西塘鎮建新路的一條支路。  而據嘉善酒廠保存的原始資料記載,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嘉善黃酒的釀制已全部采用深井汲取的地下優質礦泉水。西塘古鎮地處汾湖水系,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太湖流域治理和其他小流域治理的成功,以及水鄉古鎮西塘作為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當地政府以及縣里的環保和水利等部門,加大了水環境的整治與保護力度,因而這一水域的水質清澈、純凈,方圓幾十里沒有污染。  誠如釀酒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泳清所說:“名酒出自佳水。嘉善黃酒取得的業績,這里頭有著水的一份功勞。古鎮西塘地面水清澈、潔凈,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堪稱是釀酒業難得的一塊寶地。”   去年,李見為老人在向嘉善黃酒股份有限公司贈送“西塘‘李益源’百年紀念”酒瓶儀式上,對嘉善黃酒的成功總結了“三個好”,即:水好、米好、地理環境好。  嘉善處在“野稻自生”、“禾墩秋稼”的嘉禾地區腹地。從省級文保單位——大往圩遺址發掘的稻谷和兩面刃石犁,可以證明嘉善先人早已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了稻作生產。這里水道縱橫,湖蕩棋布,遍地肥壤沃土,氣候溫和濕潤,農民世代以種植水稻為主業,在歷史上被稱為“浙北糧倉”。  據史料記載,自隋唐起這一帶就是全國有名的“貢米”產地。解放前,“西塘薄稻”風靡上海,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申報》,定期刊發嘉善“西塘薄稻”的行情。建國后,這里更成為全國重點商品糧產區之一,‘糧食政策’放開之前,這個縣曾是全國糧食貢獻最大的百家縣市之一。有資料稱,自1953年至2000年,嘉善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近50億公斤。  谷物釀酒,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據考古資料表明,早在7000年前后,原始社會的人們,就已經會利用谷物來釀酒。而歷朝歷代谷物釀酒,是以農業的發展為前提的。嘉善黃酒的釀造生產,每年大約要消耗2萬多噸大米,而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及豐富的優質大米資源,為釀酒業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酒類消費不再是停留在“口感好”一個方面,而已考慮“營養”和“保健”的功用。我國清代養生大家、嘉善學者曹庭棟,在其著述中曾介紹過以飲酒保健養生的經驗:  飽食竣,復設小碟以侑酒,其猶存古意歟。米酒為佳,曲酒次之。俱取陳窨多年者。(《老老恒言》卷一P8)  好米釀好酒。由于嘉善黃酒生產均選用優質的糯米、晚粳米為原料,因而這種酒不但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據專家測定:嘉善黃酒含有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賴氨酸等21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含量超過啤酒和葡萄酒,所以酌量飲用嘉善黃酒,還有益于健身養生。值得一提的是“汾湖”善釀酒,它不僅水、曲、米俱佳,而且釀制工藝別具特色。此酒先是以秀水、佳糧釀制成黃酒,再由糯米配入陳年黃酒于冬令釀制。  解放日報記者張也平寫過通訊《“汾湖”冬釀》,對黃酒“冬釀”作了如下記述:  時值寒冬,記者來到汾湖下游西塘鎮的嘉善酒廠,只見繁忙的冬釀現場,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在傳統的釀酒車間里,那剛剛淘洗出來的精白大米輸進蒸飯機,蒸出來的米飯又香又糯,加上酒藥和麥曲,發酵到一定時間,再加米飯和麥曲繼續發酵,并兌入陳酒貯存,存放時間越長,酒味就越醇香濃郁。冬釀時節,(嘉善酒廠)每天投料6萬多公斤大米,產酒100多噸,仍然供不應求。(1995年1 月5日解放日報)  善黃酒的生產,將傳統的釀酒工藝與現代科技成果有機結合,“天人合一”自成佳品。因而在全國評酒會上,專家們對“汾湖”善釀酒等名酒給予極高評價。總之,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嘉善黃酒”已脫穎而出。而今,吳根越角的“嘉善黃酒”與山陰的“紹興黃酒”,成了中國黃酒制造業的并蒂之花。

我 國是黃酒的發源地主要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黃酒色澤鮮亮營養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