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古時候人喝酒是甜的如今的酒這么辣
古代的酒沒有作假、現在的酒都是酒精和水一勾兌、你說會好喝嗎....
2,請問古代的酒是甜的還是辣的
辣的,只不過有的度數比較低
甜的,米酒。武松不可能喝八大碗白酒
也不是所有的酒都是辣的,米酒就是甜的
絕對比不上現在的烈
3,以前古代的酒咋味道
看你指的這個古代是什么時間段的!
在元代以前,中國還沒有蒸餾技術,所以元代以前都是發酵酒,度數很低!而當時的中國發酵酒就2大類,一個是傳統的糧食做的“米酒”,代表就是現在今天的中國黃酒,另一種就是由西域絲綢之路傳來的葡萄酒。
元代以后中國才開始利用蒸餾術制造所謂的燒酒!這時期才有了高度數的白酒。
所以很多人都問當年武松怎么就那么厲害居然喝18碗酒還沒事!現在就知道了,身在北宋時期的武松其實喝的是米酒,只有十幾度,十八碗相當于現在的白酒40度的大約2斤-3斤!并不是我們想的6-7斤白酒!呵呵。
辛辣辣地!
醪糌味 (米灑)
濃香,略帶甘甜,
還是辣的
貌似和現在一樣
4,春秋時期的酒辣嗎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李白喝的確實是米酒。再多說一句,即使是白酒,古代的做法主要是發酵法,現代是蒸餾法,因為工藝的問題,發酵發,再加上溫酒、篩酒的過程,使得古代的白酒度數上不了太高。
春秋古酒酒香應該還在,但漫長的歲月里,酒類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外加大量的金屬離子,已經無法飲用了。